昆明信息港讯 记者任丹 刘相妤 6月16日,云南寻甸黑颈鹤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发布《云南寻甸黑颈鹤省级自然保护区关于禁止外来人员未经批准擅自进入保护区的通告》,通告提到,寻甸黑颈鹤保护区未开展参观、旅游活动项目,严禁外来人员擅自进入保护区。
近期,有团队、个人未经申请进入云南寻甸黑颈鹤省级自然保护区游玩,对保护区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的破坏。在社交媒体上搜索云南寻甸黑颈鹤省级保护区,“昆明阿勒泰”“寻甸巨石阵”“宫崎骏的云上草原”等标签,吸引了不少徒步爱好者、游客的涌入,外来人员踩踏破坏脆弱湿地植被,丢弃垃圾污染水源,土壤压实损害生态功能;随意采摘保护区野生植物,最终对鹤群依赖的整个栖息地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黑颈鹤为鸟纲、鹤形目、鹤科、鹤属的大型涉禽,作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唯一一种终生生活在高原的鹤类,于1876年由俄国探险家尼古拉·普热瓦尔斯基在中国青海湖首次发现并命名。黑颈鹤的分布区主要在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冬季也有少量的个体在高原边缘区域越冬。目前记录有黑颈鹤分布的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不丹、尼泊尔、缅甸、越南以及印度实际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其繁殖地集中在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地区,包括西藏、青海、甘肃、四川和云南等省区。除在不丹北部约300只黑颈鹤越冬种群和印度控制区的少数个体,以及缅甸、越南等地的零散的少量记录外,世界上绝大多数黑颈鹤分布在我国境内,目前全球黑颈鹤种群数量大约为17000只。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颈鹤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颈鹤
1993年,云南大学教授实地考察,首次确定寻甸亚高山沼泽化草甸湿地有黑颈鹤栖息;2011年,昆明市政府批准建立寻甸黑颈鹤市级自然保护区;2013年,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寻甸黑颈鹤市级自然保护区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据当地群众描述及1994年实地考察记录,20世纪90年代以前,寻甸县六哨乡、先锋乡、金所街道周边的黑颈鹤数量在300只左右。自1995年开始,因人类生产生活范围扩张,湿地面积严重萎缩,黑颈鹤赖以生存的湿地被严重破坏,该地区的黑颈鹤种群呈逐年下降趋势。1995年2月,西南林业大学专家对保护区越冬黑颈鹤的栖息地利用进行观察并记录到58只黑颈鹤;2002至2004年冬季,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研究院、云南省林业厅和国际鹤类基金会采用同步统计方法对云贵高原的黑颈鹤等大型水禽进行调查,3年分别在保护区记录到黑颈鹤84只、87只、91只;而2011至2013年在保护区越冬的黑颈鹤数量均维持在30只左右;省级自然保护区挂牌成立以后,通过实施一系列抢救性保护措施,越冬黑颈鹤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增长,维持在80只左右。
寻甸黑颈鹤“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一直都是困扰着保护区发展的谜团,专家学者从全国黑颈鹤迁徙路线上分析保护区黑颈鹤理论上属于东部种群,度夏繁殖地在四川若尔盖湿地。保护区管护站严格落实 24 小时值班值守,外聘人员强化力量,在南北横河、水城设卡讲解政策、劝返违规人员以减少人为干扰,定期联合 “法治护鹤员” 及相关部门开展执法巡护,实现黑颈鹤及野生动物动态监测全覆盖;同时,通过集中授课、宣教馆科普等多样化宣教形式,制作宣传资料、设立警示标识营造保护氛围,积极核查野生动物肇事补偿保障群众权益,优先聘用周边困难群众参与工作促其增收,并与村委会组建志愿者队伍,实现社区宣教与共建共管协同推进,助力和谐美丽保护区建设。
1994年云南大学何晓瑞教授到保护区开展黑颈鹤监测
我国以保护黑颈鹤为主的各级自然保护区共有15 个,其中有 3 个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别是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贵州威宁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南寻甸黑颈鹤自然保护区是中国黑颈鹤最南端越冬地,是昆明市唯一的以保护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颈鹤及其栖息地为主的省级自然保护区,也是昆明市野生动物保护的两张名片之一,与红嘴鸥一样,是昆明人民的老朋友。保护区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种(黑颈鹤、黑鹳、白肩雕、金雕);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9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7种(滇重楼、独蒜兰、金荞麦、西康玉兰、狭叶重楼、香果树、珠子参)。还分布有云南油杉、云南松、华山松等3种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物种。保护区还分布有天然的泥炭层,发挥着重要的碳汇功能,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水环境质量达到三类水及以上标准。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鹳
亚高山沼泽化湿地
云南寻甸黑颈鹤省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黑颈鹤最南端的家,生态敏感脆弱。这里海拔高峻、地形复杂、通信困难,属非旅游区且无接待设施,承载力极低。在此我们呼吁广大群众切勿擅自进入,共同守护这片黑颈鹤不可替代的南方庇护所。( 云南寻甸黑颈鹤省级自然保护区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