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正文
靠奋斗安下新家业!彝良发界安置区:新生活里的活力与挑战
昆明信息港    08-25 17:51:48

易地扶贫搬迁,搬出的是穷窝,开启的是新生活。作为昭通市又一个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彝良县发界安置区承载着数万群众过上更好日子的期盼。走访发界,记者感受到搬迁带来的显著变化,也观察到新家园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一些“成长的烦恼”。如何让“安居”更稳固、“乐业”更顺心、“宜居”更舒心,是摆在安置区治理面前的重要课题。

新起点:告别深山,开启城里生活

“以前在山上,娃儿上个学要走几个小时,看个病更是难。” 搬迁户刘明才站在发界安置区自家的阳台上,指着远方曾经居住的山村方向感慨。如今,他的两个孩子就在安置区配套的学校里读书,步行只需几分钟。“这变化,是真的大!”刘明才的语气里充满了满足。

像刘明才一样,发界安置区的居民们告别了交通不便、资源匮乏的深山生活,住进了敞亮的楼房,享受到了便捷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社区工厂、扶贫车间、公益性岗位等,为不少搬迁劳动力提供了就近就业的机会。不少居民像刘明才一样,或在附近的产业园务工,或在县城打零工,努力支撑起新家的开销。“政府给了我们这么好的房子,剩下的好日子,得靠我们自己奋斗出来!”刘明才的妻子在社区组织的技能培训班学习缝纫,对未来充满期待。

活力与喧嚣:街巷里的“烟火气”

早晨和傍晚,是发界安置区最具“烟火气”的时刻。主干道两旁、小区出入口附近,甚至是部分消防通道区域,各类摊位自发聚集起来:卖蔬菜水果的、卖日用百货的、卖小吃熟食的……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形成了一片活力十足的小市场。    这无疑为居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特别是对于那些还不习惯去较远超市购物的老年人和刚下班的务工者。摊主老王乐呵呵地说:“在这摆摊,大家伙儿需要,我也能挣点生活费,挺好的。”

然而,这浓厚的“烟火气”也伴随着显而易见的秩序挑战。摊位摆放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常常占据人行道甚至挤占车行道,导致人车混行,特别是学生上学放学期间,险象环生,存在很大程度安全隐患。收市之后,部分区域地面往往留下垃圾和油污痕迹,与崭新整洁的居民楼形成反差。一些居民反映,高峰期出行确实不太方便,卫生状况也时好时坏,相关部门专项整治了几次也无济于事。如何让这份便利与秩序、整洁并行不悖,考验着治理的精细化水平。

新家园的考题:精细治理方能行稳致远

发界安置区,作为数万人集中生活的新社区,其管理复杂度远超普通小区。记者在走访中感受到,基层社区工作人员事务繁杂,常常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在应对居民日常诉求、组织文化活动、促进就业等方面,社区干部付出了巨大努力。然而,面对瞬时聚集、流动性强的摊贩管理,以及随之而来的环境卫生动态维护压力,现有的管理力量和方法似乎显得有些捉襟见肘。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社区工作人员坦言:“摊点满足了需求,但规范管理确实是个难题。卫生保洁我们一直在做,但人流量这么大,动态保持高标准的难度不小。我们也希望有更有效的机制和更多力量投入。” 这反映出安置区在从“建好”向“管好”、“服务好”转变的过程中,治理效能的提升仍有空间。居民在享受便捷的同时,也对更有序、更整洁、更安全的居住环境抱有更高期待。

记者手记:安下家业,更要治理好家园

发界安置区的居民们,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用勤劳的双手努力经营着自己的新家业,这份奋斗精神值得肯定。搬迁带来的生活改善同样是实实在在的。然而,一个数万人聚居的大型社区,其长效治理本身就是一项系统工程。充满活力的“地摊经济”是民生的温度计,但不能以牺牲公共秩序和环境卫生为代价。

从“搬得出”到“稳得住、能致富、可融入”,精细化的治理是关键的桥梁。这需要安置区管理者拿出更大的智慧和决心,在倾听民意、疏导需求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合理疏导、有效管理,探索建立既方便群众生活、又维护良好秩序的常态化机制。同时,环境卫生的长效保持,也需要更完善的设施配备、更高效的保洁机制以及居民环保意识的共同提升。

发界安置区的故事,是奋斗者建设新家园的故事,也是新家园在磨合中走向成熟的故事。相信随着治理能力的不断强化和各方合力的形成,发界安置区定能克服眼前的“烦恼”,让这份来之不易的“安居乐业”更加规范、整洁、可持续,真正成为搬迁群众心中温暖、有序、充满希望的新家园。

“新家业安下了,下一步就是把咱们这个大家园治理得更好!”发界安置区一位街道干部的话,点明了未来努力的方向。(昆明信息港 通讯员王元明)

编辑:周硕    责任编辑:徐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