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正文
“光明使者”晏兴云 以匠心守初心让滇西百姓“看得清”更“看得好”
昆明信息港     09-18 20:27:06

在保山艾维眼科医院,晏兴云院长的诊室总是排满前来求诊的患者。他们手中攥着检查单,眼神中写满忐忑:“医生,我的眼睛还有救吗?”每当这时,院长晏兴云总会俯身在纸上快速勾勒出清晰的眼部结构图,用最通俗的语言拆解病情:“大爷,您这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现在咱们用飞秒激光联合多焦点晶体手术,术后不仅能看清远处的风景,看手机、做针线活也都没问题。”

这抹耐心解答的身影,是晏兴云五载滇西行医路的日常缩影。这位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的眼科专家,用一把手术刀与一颗仁心,在滇西大地为无数眼疾患者擦亮了“心灵之窗”,成为当地百姓口中名副其实的“光明使者”。

医路求索,以“匠心”铸技术根基

“医学是严谨的科学,更是需要终身学习的艺术。”谈及自己的专业成长之路,晏兴云回忆起在重庆医科大学攻读硕士时的点点滴滴。在解剖室里,他反复练习操作;在病房中,他跟着导师随访白内障患者术后视觉质量。这些宝贵的经历让他深刻领悟到:“眼科医生不仅要具备精湛的手术技艺,更要读懂患者的需求,给予他们贴心的关怀。”

2009年,晏兴云以优异成绩获得重庆医科大学医学硕士学位,随后进入重庆万州区人民医院就职。在基层医院的八年里,他一边在临床一线深耕细作,一边坚持科研创新,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教研协同发展”的真谛。

2013 - 2015年,他因工作成绩显著,连续三年被评为“年度先进个人”;2013年、2014年,两度斩获重庆市万州区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15 - 2017年,连续三年获得年度优秀科技论文三等奖。多篇论文聚焦白内障手术技术优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筛查等课题,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3篇,为同行提供了宝贵的临床参考;

2016年,他还获评重庆万州区“向上向善好青年”荣誉称号,成为当地青年医生学习的榜样。在科研创新方面,晏兴云从未止步。他拥有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专利号:2015 20286246.X),主持重庆市卫健委科研课题2项、万州区科委课题2项,获万州区政府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这些成果既包含对传统手术器械的改良优化,也涉及基层眼科诊疗流程的标准化探索,为提升区域眼科整体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基层医院的经历让我更懂患者的需求。他们需要的不仅是精湛的技术,更是可及的、温暖的医疗服务。”晏兴云坦言,这段宝贵的经历为他后来专注白内障、眼底病等常见致盲性眼病的诊疗奠定了坚实基础。

扎根滇西,用“仁心”织就光明网络

2017年,晏兴云加入爱尔眼科集团,在云南艾维省区开启了更广阔的专业征程。作为眼科学硕士,他将科研思维与临床实践深度融合,成为业内公认的“多面手”。

他是集团白内障学组青年委员会委员,每年积极参与集团组织的国际学术会议,与国内外眼科专家交流前沿技术,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作为省区白内障学组副组长,他多次受邀到各分院进行讲课,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同行;他是省区眼底病学组委员,每周四都会雷打不动地坐镇眼底病门诊,运用OCT血管成像等先进技术,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留住光明;他还是省区屈光学组委员,主刀的ICL晶体植入手术帮助数百位高度近视青年圆了“参军梦”“飞行员梦”。

“眼科不是单一器官的学科,而是需要整体思维的系统工程。”晏兴云常对团队这样说。比如,对于高度近视患者,既要考虑近视矫正,又要评估眼底健康;对于糖尿病患者,既要控糖又要定期查眼底。只有站在患者全生命周期的角度,才能真正解决问题,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

晏兴云是“个性化治疗”的践行者,也是同事眼中的“定海神针”。他的办公桌上摆着一本磨旧的《眼科手术学》,扉页上写着:“每一台手术都是独一无二的创作。”这句话,正是他对手术的态度和追求。

他是瑞士EVO ICL晶体植入手术全球认证医师,这项被称为“近视手术天花板”的技术,要求医生在0.1毫米的空间内精准植入人工晶体。“ICL手术不是简单的‘加法’,要综合考虑角膜厚度、前房深度、瞳孔大小甚至患者职业需求。”晏兴云曾为一位舞蹈演员实施手术,根据其频繁跳跃的特点,特别调整了晶体位置。术后,患者不仅成功摘掉了1200度的近视眼镜,还能轻松完成倒立、旋转等高难度动作,重新找回了在舞台上起舞的自信。

他是龙晶®PR晶体植入手术首批认证医师,这种新型屈光晶体能同时矫正近视、散光和老花,特别适合中年职场人群。“有位45岁的教师,近视600度还伴有200度散光,术后不仅看课件清晰了,批改作业时也不用频繁戴老花镜,工作和生活都方便了许多。”晏兴云欣慰地说道。

同时,他也是爱尔康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示范专家。传统白内障手术依赖手工切口,而飞秒激光能将切口精确到微米级,联合多焦点晶体植入后,患者术后能拥有“全程视力”——看远处开车、看中处看电视、看近处读书一气呵成。“去年一位退休教师做完手术,激动地说‘终于能看清孙子的脸了’,这就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晏兴云回忆起那个场景,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公益担当,推动资源下沉惠民生

除了临床诊疗,晏兴云还肩负着云南省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常委的职责,始终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他带领团队深入基层义诊,为疑难眼疾患者提供救治,累计服务群众超万人次。

“我的目标不仅是当好医生,更要打造一支技术硬、服务暖的团队。”身为艾维眼科医院院长的晏兴云表示,医院引进了德国蔡司全飞秒设备、美国爱尔康超乳仪等国际先进仪器。但更重要的是“把患者需求放在第一位”,出了一系列人文服务:门诊增设“老年友好窗口”,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便利;术前 “一对一” 宣教,打消患者顾虑;术后建立终身随访档案,全程护航视力健康。

从重庆到滇西,从青年医生到学科带头人,漫漫行医路,晏兴云始终记得初入行时的初心。“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更是生活质量的保障。” 望着窗外苍翠的保山坝子,他的眼神格外坚定,“我会一直扎根这里,用更精的技术、更暖的服务,让更多滇西百姓看清世界,看见美好。”(昆明信息港 记者曹芸 通讯员卢家杰)


编辑:张义瑶(实习)    责任编辑:徐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