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东北部,乌蒙山腹地,秋日的阳光平等地洒在彝良县发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每一个角落。清晨,投资千万元建成的新发界标准化农贸市场内,155个挂有“全免租金”标识的生鲜摊位静候商户,保安在宽敞明亮的大厅里值守。与此同时,市场外的街巷里却是一番热闹景象,流动摊贩的吆喝声、居民买菜的交谈声、孩童上学的嬉笑声交织在一起。
这一动一静的画面,是易地搬迁社区在融入新环境、建立新秩序过程中必经阶段的生动写照。
近日, 云南省委书记王宁第四次赴昭通调研,提出"深、新、广、用、稳、准、融、实"八字箴言,为昭通的工作提供了清晰指引。这八个字,构成了一套环环相扣的工作方法论:深入基层、创新思路、广泛动员、用好政策、稳步推进、精准施策、融合发展、务求实效,旨在协同各方力量,共同破解发展中的新课题。
新发界标准化农贸市场运营三年多,正经历着任何新市场都可能面对的培育期。市场运营方云南大信集团展现了长期投入的决心,即便在现阶段推出了155个生鲜摊位“0”元入驻的优惠政策,仍面临着市场氛围培育、消费习惯引导等普遍性挑战。
“市场培育需要耐心。我们理解,从熟悉的路边摊点到进入规范市场,商户和居民都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市场运营方负责人表示,他们正与各方一起,积极探索更富弹性的运营模式,以提升市场的吸引力。
对于搬迁群众而言,这同样是一个学习与适应的过程。部分居民对路边摊的便利性有所依赖,同时也对其商品质量有所顾虑;一些商贩则在新环境的规范经营与原有习惯之间寻找平衡点。“我们知道市场里环境更好、管理规范,但也在观望稳定的客流和更灵活的政策。”一位正在街边经营的肉贩说出了自己的考量。
面对社区发展这一共同课题,各方正在八字方针的指引下积极行动,寻求突破。
深入观察,理解真实需求。 关键不在于质问“为何不进场”,而在于理解背后的行为逻辑。由社区、企业、居民代表共同参与的工作组正在积极沟通,探寻市场冷热的深层原因。
创新模式,激活市场空间。 诸如“时空转换”经营、分时共享摊位、引入电商直播等新思路正在讨论和试点,力求在规范管理与灵活便利之间找到平衡点。
综合施策,优化营商环境。 免租金仅是第一步,配套的经营辅导、创业孵化、精准引流等系列措施正在逐步完善,旨在为入驻商户提供更全面的支持。
融合发展,打造社区中心。 未来的市场将不仅仅是一个交易场所,更被规划为集便民服务、社交休闲、文化展示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社区活力中心,使其自然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
发界市场的现状,是全国诸多易地搬迁社区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的一个缩影。挑战意味着成长的空间,也正催生着创新的解决方案。
一些积极的改变正在发生:市场内开辟了“创业孵化区”,为初创商户提供支持;定期组织的经营培训,帮助搬迁群众提升技能;举办的“山货节”、“民俗市集”等活动,正逐步吸引着周边居民前来体验……
“任何新事物的成熟都需要一个过程。我们相信,沿着八字方针指引的路径,汇聚各方智慧与努力,市场一定能逐步焕发活力。”一位社区工作者的话语中充满了信心。
秋天的乌蒙山区已有凉意,但希望的种子正在孕育。发界市场的探索之路,映照着所有易地搬迁社区从“安居”到“乐业”的共同愿景。当市场真正成长为充满烟火气的社区客厅,当搬迁群众在此找到归属感与发展机遇,昭通的实践将为类似的搬迁社区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昆明信息港 记者昝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