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存档 正文
德钦乡村小学唯一老师 从教34年猝死讲台
昆明信息港    06-13 11:34:57

桑培老师生前与同学们的合影

    眼前是一张格亚丁小学“全家福”。照片上的老师,居中而坐,身着藏青色西装,一顶灰色的帽子,就像传统的云南山里教师模样。照片太小,看不清他的表情是温和还是慈详,或许是这样的照相机会不多,老师的身板显得有些僵硬,挤在他身旁的10位学生,使他成“王”。

  他们的身后是教室,不是钢筋混凝土构筑物,而是土木石结构的一间小屋,从窗子往里看,房间里的光线不明亮,结构也不规整,三五棵柱子还有些斜。这是云南迪庆德钦县羊拉乡茂顶完小格亚丁小学,是一师一校教学点,当然,画面上的11位师生看上去显得有些孤单。

  不过,居中而坐的桑培老师,并不这样认为,因为他会弹弦子琴。一生钟爱弦子琴的桑培老师,甚至可以通宵达旦地跳弦子舞。在格亚丁教学点,桑培老师有两把弦子琴,课余时间,他就带着学生又弹又跳又唱,好不热闹,引得村里的人们前来观看。在他的影响下,格亚丁出去的学生都很爱弦子舞,跳得非常棒。

  桑培老师的学生不只会跳弦子舞,他在格亚丁村教学点任教的15年间,教过42名学生,虽然平均每年教的学生不到3人,但从桑培这里,走出了格亚丁村第一位高中生、第一位中专生和第一位大学生。

  34年来,桑培辗转于6个学校,有5个是一师一校点,在一师一校点呆的时间达33年。2009年4月27日,桑培老师忽然倒在讲台上,学生再没有把他唤醒过来。

  50青壮年走3小时抬他回家

  2009年4月27日上午11点多,德钦县羊拉乡茂顶完小格亚丁一师一校教学点,正是上第三节课的时间。在土木结构的小教学楼二楼,有一间仅有六七平方米的教室,在黑板前偏靠窗位置的木椅上,坐着这所学校唯一的教师——桑培。

  桑培今年54岁,已经教了34年书。桑培面前的10个学生也许就是他教的最后一批学生。只要上级批准,他就要退休,回家照顾双目失明的岳母,还有患严重类风湿的妻子。桑培在让孩子们默写白居易的《草》和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后,就坐了下来。

  突然,一声巨响,教室的楼板都震动了。孩子们急忙抬起头,发现桑培老师倒在地上。

  年幼的孩子们跑到老师跟前,只见老师两眼紧闭,脸色有些发灰。“老师!老师!”孩子们用藏语焦急地呼喊桑培,还用手摇老师。见桑培老师不理会他们,孩子们害怕了,跑出学校到村子里去喊大人。

  桑培的老朋友次仁农布听说桑培晕倒了,急忙从家中拿出珍藏着的名贵藏药“珍珠奇石丸”。赶到学校,却已经无力回天。

  孩子们知道他们敬爱的老师去世了,一个个哭红了双眼,学生鲁茸吉才说,“桑培老师就像父母一样对我们好”。

  桑培老师突然去世还惊动了四邻八舍的乡亲们,50多个青壮年自发赶来,在崎岖的山路上走了3个小时,轮换着扛着桑培老师,将他送回了在叶里贡村的家。

  桑培老师教了34年书,他不曾留下一分钱的存款,他留给人们的,是一名普通乡村教师34年坚守岗位、教书育人的故事。

  “只要是教书,到哪里都行”

  羊拉,藏语的含意即“牦牛角”,指越往里走地形越窄。

  羊拉乡中心学校校长鲁追说,全乡有20所学校和教学点,其中16个是两师一校或一师一校教学点。有20个老师在这些教学点教学,桑培老师就是其中之一。

  云南边远贫困地区的教学点条件艰苦,但羊拉乡的条件尤其艰苦。不说别的,能走的路几乎没有。

  可是,面对如此艰苦的环境,1975年从丽江师范学校毕业的桑培,怀着青年人的理想,义无反顾地回到自己的故乡羊拉乡。那年,他才刚刚20岁。

  桑培先后到过6所学校任教,其中5个是一师一校教学点。1993年,他在茂顶村完小工作。完小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要好一些,可桑培却没有这样想,他对从小学开始就和他同学的此里老师说:“年轻时吃点苦没有什么,退休后就可以回家安度晚年了。”

  1994年,格亚丁教学点需要教师,当时在村委会当支书的次仁农布“相中”了桑培,要桑培到格亚丁去任教。让所有人没有料到的是,已经在完小工作的桑培想都没有想就答应下来。他说,只要是教书,到哪里都行。

  格亚丁是一个31户人家的村庄。桑培刚到格亚丁时,有村民怀疑桑培会像其他老师一样呆上一段时间就会走,可桑培来了之后,就像脚下生了根一样,一呆就是15年。当年要他到格亚丁教书的老支书早已退休在家,可桑培还在村里任教。

  孩子们抢光了他炒的粉丝

  桑培家所在的叶里贡村也有一个教学点,那他为什么不要求调回家门口教书呢,这样也可以照顾家里?

  桑培的儿子取品说,家里人希望父亲能离家近点工作,但父亲不同意,说是家里那么多事,在家门口工作,就不能不管家里,这样就会影响教学工作。桑培还说:“我拿着国家给的工资,就要做好国家让我做的工作。”

  因此,桑培一直坚守在格亚丁。

  从学校到他家,有两座大山,还隔着一条深沟,走得快的青壮年也得走上3个小时。桑培上了年纪以后,周末就基本不回家了,因为他担心自己赶不回来,影响孩子们正常上课。

  桑培还承担起了教师以外的职责。格亚丁村分上片和下片,下片的孩子离家近些,中午放学后可以跑回家吃饭,但上片的孩子往往回不去。于是,就有孩子和他搭伙一起吃午饭。他教过的42个孩子中,先后有26个孩子和他搭伙。孩子们背一点粮食来,中午就由桑培做饭给他们吃。桑培一次炒粉丝给孩子们吃,从没吃过粉丝的孩子,一下子就把粉丝抢光了,桑培没有菜吃,就喝茶下饭,孩子注意到了,桑培就说,“老师老了,不吃菜,要喝茶。”

  每天上完课,桑培都爱到学生家里走走,去和学生家长聊聊天,希望家长重视孩子读书。

  桑培老师的教学质量如何?“非常优秀!”鲁追这样评价。桑培每年考核排名都在全乡和学区的前列,先后5次受到县人民政府的表彰,1次受到州人民政府的表彰。

  未了愿:退休回家照顾家人

  桑培工作后没几年,就调到叶里贡村小学教书。正是那时,他认识了妻子斯南卓玛,当了上门女婿。从此,他也成了这个家的顶梁柱。当时家里有岳母、妻子、妻子的弟弟,还有自己的两个儿子,后来又有了儿媳和两个孙女。13年前,岳母双目失明躺在床上要人照料,妻子的类风湿严重到手脚都完全变形丧失劳动能力,儿媳摔伤后也无法再干重体力活。家里发生的这些事情,并没有压垮这位藏家汉子,也没有让他放弃教书育人的职责,更没有让他放弃对家人的照顾。桑培仅有的一点钱,除了过去给学生们垫过书费外,就是给妻子抓药,他几乎不去乡镇上,而是请一位老师帮他给妻子买药。桑培的愿望是能提前退休,这样好专心照顾家人。

  早在2007年,因为感觉自己身体越来越差,同时也怕因身体原因耽误了孩子,桑培就向县里打过退休报告,希望派新老师过来接任。不过因为农村教师太紧张,也因为桑培没到退休年龄,县人事局没有批准。

  在桑培的遗物里,记者意外发现了第二份申请退休的报告,落款时间是2009年6月18日。这是一份没来得及寄出的退休报告。县教育局的同志分析,落款的时间,应该是这个学期教学任务结束的时间。

  桑培用自己的生命,生动展现了一名乡村教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崇高境界。(都市时报 通讯员杨云慧 记者杨理锐)

    相关新闻:省教育厅长罗崇敏赞桑培 云南3年内拆并6000个一师一校点

  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昨日(12日)会见来自德钦县的“桑培老师事迹报告团”成员时说,桑培老师体现了一位教育人刚毅坚卓、忠诚教育事业的精神,是全体教育工作者学习的榜样。他同时透露,云南要花3年的时间,拆并70%以上的一师一校点,像桑培老师所在学校那样的一师一校点,要相对集中到乡镇以上办学。

  罗崇敏详细了解了桑培老师的事迹。他说,桑培老师34年来在羊拉乡的6所小学任过教,其中5所就是一师一校点,他在一师一校点坚守了33年,直到倒在讲台上献出生命。他热爱教师的岗位,忠于教育事业,体现出刚毅坚卓的意志,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学习榜样。

  罗崇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云南共有8000余所一师一校点,在三年内,云南要拆并其中的70%以上,相对集中办学。这是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决策。一师一校点的拆并,目前还存在着观念的转变问题,特别是家长,要转变观念,孩子在一师一校点上学,虽然有些相对离家较近,但更多的学生还是要走不少山路,也不安全,一师一校点办学质量不高,学生生活和学习条件都极为简陋,集中办学老师的师资力量可以得到整合,老师的生活、学习条件也会得到改善。目前一师一校点撤并,面临的最大困难是钱的问题,但钱是可以找的,云南现在将寄宿制学校的建设结合排危一起搞,可以利用这部分资金加快一师一校点的撤并问题。

  桑培老师临终前还揣着提前退体的申请没有寄出,对此,罗崇敏深有感触。他说,各地要高度关注、关心一师一校点老师的生活和健康状况,尤其是身体本已有病的老师的状况,可以办理提前退休的,应予办理。

  据省教育厅相关人士介绍,桑培老师倒在讲台上后,云南省初步作了一次调查,目前丽江也有两位教师直接在讲台上去世,教师的生存健康状况令人担忧。(都市时报 记者杨理锐)

编辑:    责任编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