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年,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辈子,对于一个党员来说这是一种信念的坚守。有这样一个拉祜族老党员,在52年的岁月里,坚守着一个岗位,为乡民们服务着,做着自己的份内事,就是因为这种坚守,人们记住了他的名字——李遵照。
对于他,人们总是用一串联的数字来表达对他的敬意:72岁高龄,52年村民小组长,37年党龄,29年护林员,14年村组道路管护员,15年明子村总支支委委员。修了十多条路,打了五六口井,建了一所小学,架了两座箐桥,带领群众种植了200多亩核桃,近300亩茶园……而他一年的劳动报酬却只有600元!
人们不仅要问,那他到底是什么?他只为了坚守自己的岗位,因为这坚守来自于是全村拉祜族兄弟的信任和托付,这坚守来自于52年兢兢业业的不舍的求索。
在他的坚守中,路通了
临沧市临翔区西北部,忙畔街道明子村,这就是让一个共产党员坚守了52年的地方——石房村民小组。她的名字小得连临翔区地图上都难标识,“山高要绕路,水深要绕桥。”这婉转的歌曲却是这个小山村交通极不便利的真实写照。52年前,一个在村里算最有学问的拉祜族青年被村里人共同推举为生产队长,就这样,李遵照开始了他52年的忙碌。他每次进城,看到城里花花世界,往来交通,他梦想:要是有条路通往明子的路就好了。这梦,他做了一辈子,他的人生追求也是一辈子与路为目标。他常说的一句话:“我们拉祜村要是通上车就好喽!”为了圆梦,他不辞劳苦,四处奔波,带领群众投工投劳,人工开挖约3公里通往石房组的毛路。2009年10月,他向区级部门和街道办事处反映,争取补助7000多元,组织群众集资8000元,投工投劳,修路期间,由于资金不足,影响了施工进度,为尽快使道路通车,他在家庭并不富裕的情况下又将自己准备用来修缮房屋的钱12600元垫出来。石房村组入村道路通了!那天,他哭得像个孩子,他终于圆了梦。
在他的坚守中,学校建起来了
以前的阿万箐小学路程远,学生读书极不方便,学校破损严重,设备简陋,安全隐患严重,就读的学生都跑完了,这让老李揪心啊:孩子不读书长大了怎么办,孩子上学堂得有个好学校。他又开始了做建学校的梦了。2005年,他到区人大、区教育局反映,争取到区教育局补助8万元,重新选址建起了新的阿万箐小学。现在孩子们上学不再远了,来学校上学的拉祜族孩子多了起来。他一有空就到学校去转转,看看孩子们安心读书,他心里甭提有多么高兴。
在建盖这所学校时,因为资金不足,他自己垫付了7200多元,到虽然国家还了他一部分钱,但到现在还有1200元没有着落。问起他值不值得时,他说:“那钱我垫了,我不后悔,只要娃娃们都能上学,我就高兴。”他希望山窝子里也能飞出金凤凰。
在他的坚守中,产业发展起来了
“穷山恶水,能种些什么好呢?”这个问题是一直来困绕老李的难题。当区委、区政府号召种植泡核桃,发展产业时,老李二话没说,带领全组18户农户大力发展核桃产业,几年来累计种植230余亩核桃后,又新开挖坑塘130余亩。并把申请把新植的130亩做为明子村的核桃样板示范基地。他到村委会里向村党支部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处分他,在他的努力下,上级把示范基地的任务交给了这个组,老李就带领全组的村民加紧开挖坑塘,终于建起了明子核桃示范基地。
知道李遵照的人都说:“老李这个人,只要他认准的事,不论多大困难,拼了命也要干,就是这牛劲,我们都佩服他。”现在产业有了规模,核桃基地也建设成了,老李就像看娃儿一样成天在样板核桃地里观察。他心里明白,产业发展就是村民富起来的发动机。
52年的坚守中,信任是座桥
对全村组里的情况,他如数家珍:哪一户家庭富裕,哪一户家庭困难,哪一户家庭和睦,哪一户儿媳孝顺,他全知晓。他常说:“隔壁邻舍感情深,好说话。我去说他们都会听我的。”由于信任,他开展的群众工作也迎刃而解。
一闲下来,他又张罗为李家办家电下乡补贴,为张家送救济粮,为王家调解纠纷……谁家碰到了事,都会找他,他也乐意为群众跑腿。
52年来,在李遵照的带领下,明子村石房组的村组道路通了、电通了、产业发展了……人们开始走上了致富的路!看到富裕起来的村民幸福的生活,老李心里甜滋滋的。但52年的信任和重托仍旧延续,这个已经72岁的老党员仍旧在最渺小的岗位上续写自己的坚守……(李嘉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