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存档 正文
应聘拆迁公司动迁员 大学生拼不过中年妇女(图)
昆明信息港    05-14 08:56:04

应聘动迁员 “算拆迁补偿可是我们的基本功” 小李/绘

    用5年时间完成昆明建成区内336个城中村的重建改造。2008年初,随着昆明第一批城中村改造名单的出炉,昆明迈出了改造城中村的攻坚步伐。

    于是,一个新兴的职业——动迁员的队伍也随之发展壮大起来。毫无疑问,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动迁员扮演着一个极其重要、极其微妙的角色。也或许因为这样,伴随着一个又一个城中村被夷为平地,关于动迁员与动迁户之间的种种争议和矛盾,始终没有停息过。

    那么,究竟是什么人,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最终练就成18般武艺说服动迁户?从4月上旬开始,借昆明某拆迁公司(以下简称拆迁公司)面向社会招聘动迁员之机,本报记者前往应聘,全程揭秘动迁员入职培训,并试图近距离接触真实的动迁工作。

    求职篇

    第一关:面试

    大学生

    缺乏经验被刷下

    4月上旬,昆明某拆迁公司在各媒体上刊登一则招聘动迁员的广告,吸引了上百人前去面试。

    “为什么应聘动迁员?”面对同一个答案,求职者A怯生生地说:“我刚大学毕业,想找到一份能够充分磨炼自己,激发潜能的职业。”求职者B则自豪地说: “我卖保险已经有9年了,在待人接物、推广政策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做动迁员,相信自己的实力会更有机会发挥出来。”求职者C则坦然地说:“我家曾经在城中村有房,被拆迁那段时间经常与动迁员接触,已经充分了解这个行当,想成为其中一员……”

    今年刚满20岁的A刚跨出学校大门,大专学历;B为35岁左右的中年妇女,中专学历;C则是一位年逾50的男人,同为中专学历。

    3个人中,A的学历最高,但因为缺乏实践经验、不自信等缘故,在接下来的问答中惨遭淘汰,而人到中年的B和C虽然学历不高,因在面试官面前侃侃而谈,表现颇为突出顺利通过了面试。

    对于动迁员的选拔,拆迁公司开出的条件是:性别、年龄、学历三不限。每月的固定工资一般在1500元以上,外加项目提成(动迁一户的提成是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

    第二关:考核

    求职者

    开夜车熟记相关政策

    面试通过了,第二关就是培训考核。

    4月中旬某天上午9点,20几名通过面试的求职者,按照公司要求到指定地点参加集中培训。求职者们才进场,有关城市房屋拆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05号、《云南省人民政府令》第109号、《昆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昆政办(2009)53号、51号等各级政府文件早已摆在了桌上。

    看到这些,一向侃侃而谈的张先生傻眼了:“我接触过动迁员,以为普通动迁员只是变着花招游说动迁户签下协议就可以了。”听着台上老师们的讲解,张先生一脸茫然,他忍不住向老师提出要求:“能不能举些具体的例子啊,干巴巴的文件实在不好理解,也听不懂。”“是啊!是啊!太难理解了。”部分求职者也连忙应和着。

    “比方说,北市区某住宅,一层砖混85.56平方米,二至三层砖混191.50平方米,四层砖木11.89平方米,天井1.5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老师开始举例讲解文件,张先生和其他求职者赶紧记下例题中的相关要件。

    按照拆迁公司要求,通过培训,求职者必须经过第二轮选拔才有机会进入公司试岗。一位求职者在笔记本上郑重地写着:“过两天就要考试了,老师讲的内容,我一直感觉糊里糊涂。从今天开始,晚上看书一定要超过12点,反复理解……”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这位求职者顺利通过了第二关。

    第三关:冲刺

    算拆迁补偿

    每人发了一沓信笺

    经过第二轮的考核进入拆迁公司试岗,求职者首先要面对的事情,就是能够结合政策法规,准确地计算出每户动迁户在选择不同补偿方案的时候能够得到的补偿。除了枯燥的计算,大家要做的事情就是同事间相互扮演动迁户模拟动迁场景。

    4月下旬某一天,通过考核的本报记者和另外几名进入公司试岗的同仁,被编在同一个组。因为大多数动迁户的赔偿都有三四种计算方案,随便计算一家动迁户的赔偿都要耗费三四页纸。一个上午过去,眼瞅着手中的笔记本不够用了,就在这时,动迁组长找来负责公司统计的工作人员说:“给他们人手发一本新的信笺。”

    各动迁员个个吐舌头……

    没等工作人员答话,动迁组长又发话了:“算了,一本不够,直接向公司申请,要一箱吧,每人发一沓。”

    “动迁的基本功就是算账,只有把握好补偿政策,能准确计算出各种补偿结果的前提下,才能敲开动迁户的门。”有经验的动迁员介绍,大多数动迁户一般不会花太多时间和动迁员交流,即使是勉强同意拆迁的,也会和动迁员反复磨嘴皮。

    “功夫”篇

    模拟演练:

    动迁员扮演最牛“钉子户”

    作为动迁员,光有扎实的计算能力是不够的,他们往往要兼顾嘴皮上的功夫。因此,除了长期应对成堆的补偿计算外,动迁员在工作之余,经常会三三两两组合在一起,互换角色分别扮演动迁员和“钉子户”,模拟动迁场景相互“耍嘴皮子”。

    4月下旬,昆明北市区某片区城中村改造即将进入入户动迁环节,因为新加入公司的动迁员缺乏足够的动迁经验,老员工不得不使出绝招,轮番扮演最牛“钉子户”来“刁难”新人。

    “我们家的房子从1楼到6楼,整整500多平方米呢,你按照300平方米的标准让我回迁,怎么合理嘛?再说拆了房子,我住哪去?”

    面对刁难,正在试岗的动迁员A不甘示弱,迅速翻出政府文件:“按照目前昆明市政府的相关规定,办理拆迁安置补偿的时候,每一户农户以建筑面积不超过 300平方米、建盖楼层不超过4层的标准认定。这是政府规定,有依据可以查的。”但无奈眼前的“钉子户”怎么也不听:“有规定咋个?我们家500多平方米的房子,一拆迁就要缩水一大半,我不搬,就是不搬。”

    动迁员扮演的“钉子户”不依不饶,任凭动迁员A怎么说,他都不听。这时候,动迁员B按捺不住也加入到说服工作中。

    工作篇

    总结经验:最忌讳单挑动迁户

    “您对回迁面积太少不满意,我觉得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您现在经济条件好,房子住着也宽敞……”在动迁员B的迂回之下,“钉子户”烦躁的情绪有所缓和,随着A和B的一唱一和,3个人开始拉起了家常。

    眼瞅着动迁谈判的气氛逐渐好了起来,A抓住有利时机,再次提起拆迁补偿政策,B也不失时机说:“城中村改造是个利国利民的好事情。你们现在的房子宽敞,但毕竟没有产权证,小产权房不能上市交易,而且城中村整个生活环境不好。村子鱼龙混杂,孩子上学的条件不好,就是老人孩子早晚出门也不安全……可如果是村民支持政府工程,把城中村拆了建成美丽的小区房,你们得到补偿的回迁房就将是价值更高的商品房,不但房子升了值,周边的配套设施完善了,你们的生活品质提高了,以后不再是仅仅有钱有房的村民,更是摇身一变,成了生活富裕的居民……”

    这天的模拟场景练习,动迁员A和B通力配合,经过好几个轮回的口舌之战,由动迁员扮演的“钉子户”最终同意与家人商量,好好考虑搬迁的事情。

    在一次次的模拟演练中,新员工总结经验:动迁最忌讳的就是一个人单挑动迁户。因为单枪匹马入户动迁,存在很多安全隐患;一对一动迁谈判不容易说服对方。

    通常情况下,动迁员在入户之前除了需要具备动迁技巧外,还要像售楼小姐一样,十分熟悉动迁地块将要新建的楼群,好让动迁户在了解整个工程改造前景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回迁安置,从而节约投资商的投入成本。

    动迁技巧:讲人情味是最管用的

    “动迁工作的难度无可厚非,但真正到了实际工作中,碰上难缠的动迁户,最管用的技巧还是人情味。”总结多年的工作经验,动迁员王女士说,动迁员在面对动迁户的时候,先前培训过,并反复苦练过的东西仅仅只是基本功而已,“动迁是与人打交道。只有真心实意为动迁户着想,对方才会领情,最终签下协议。”

    王女士举例说:“在昆明某小区,一大爷虽然支持政府工作,但因其年纪较大,又在两难中徘徊:选择回迁,时间长了等不得;选择货币补偿,手里攥着钱上哪去买适合养老的住房安享晚年。因此,老大爷始终不同意签协议。”筹建办的同事们就为大爷操起心来,大家一有空就会去房屋中介看看有没有合适的房源。

    “终于有一天,我们看到一套各方面条件都不错的二手房,于是建议大爷用部分拆迁补偿款买下这套房子,剩下的钱可以留着贴补家用。”令大伙儿欣慰的是,最终,这位大爷被筹建办工作人员的热心肠打动了,签了搬迁协议。大爷搬完家后,新买的这套房子的市场价不断上涨,大爷多次回到原来的小区,碰上老邻居就夸筹建办的人办事牢靠。你瞧,大爷都快成了义务动迁员了。

    “每天的工作就是找骂”

    随工作需要反复搬家,得不到住户理解,外加无止境的加班……

    动迁工作极为特殊。到了现实中,即使是做好百分之百的准备敲开动迁户的家门,工作也不一定好开展,一个项目的动迁进度经常比预期的要晚一些。

    在动迁大军中,一些人正忍辱负重,企图从中挑战自我,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但也有一些人因为难以承受如此大的压力而选择离开。

    一个已经脱离动迁员岗位的人坦言:每天的工作就是找骂!

    25岁的海燕说:“动迁员就是一个找骂的职业。”在海燕的脑海中,不经意就会浮现出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动迁场景。“有一次在晋宁动迁,我们任何人都没有开口,只轻轻地敲开住户家的门,一个大爷就提着水烟筒把我们大伙儿赶了出来。当时如果不走的话,大爷的水烟筒肯定不会饶了我们。”

    还有一次,海燕和同事在动迁过程中被村民围攻,其中几名动迁员还被打伤。“最后是因为民警介入才平息了事态。”

    海燕说,只要一项拆迁工程启动,动迁员都要抓住每一次能与动迁户见面的机会。这样一来,每天起早贪黑、工作10几个小时那是必然的,更别奢望能有一个可以睡到自然醒的周末了。

    往往一个改造工程的动迁工作结束,动迁员就要随公司业务开展换到其它地方去工作。海燕去年12月应聘到昆明某拆迁公司当动迁员,她刚进公司的第二天就带着行李赶到晋宁完成一项动迁任务。后来又回到昆明福海街道办,再然后就是呈贡。掐指一算,仅仅1个月的时间,海燕就换了3个工作地点。

    “每天和同事同吃同住同加班,几乎没有一点私人空间。”权衡各方面因素,海燕最终选择放弃做动迁员。(都市时报 记者刘玲)

编辑:    责任编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