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存档 正文
烟台文化演出市场的春天有多远(组图)
胶东在线    06-11 16:04:03

购票看演出已渐成习惯

火爆异常的《小丑嘉年华》

钢琴家轮番来烟献艺,引发港城学琴热潮

烟台大剧院售出的第一张演出门票

    胶东在线网6月11日讯(记者 魏琪) “我们就是想让烟台的孩子们享受到大剧院带来的文化艺术熏陶,因为他们的父母在这个年纪并没有这样的机会。我想再过三、四年,就会有一批孩子知道去音乐厅、去剧院欣赏一场演出应当是日常文娱生活的一部分,只有当这成为一种“常态”时,这个城市才可以说具有了成熟文化演出市场的条件。”6月10日,接受记者采访的烟台市保利大剧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海翔畅谈了他对烟台文化演出市场的期望。

    今年的六一节,在港城连演4场的儿童剧《小丑嘉年华》,对烟台小朋友来说,他们的这个儿童节因为“小丑”的到来而增色不少,由此形成的“小丑”现象,也成了文化圈,甚至是市民热议的话题。

    现状:从“刘德华”到“小丑”

    烟台商演市场的两个“怪相”

    2009年4月18日,刘德华烟台演唱会在烟台举办,这场名为烟台史上第一场商业演出却在烟台遭遇了票房惨败的事实。

    是刘德华的魅力不够?是烟台人消费不起“高额”的票价?还是主办方的宣传力度不够?

    让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演出承办方在演出后炮轰了烟台商演环境,声称是烟台的“要票”风气搅乱了正常的演出市场。“刘德华演唱会”的主办方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演唱会期间,仅仅一个人一天能接到上百人的索票电话,通过领导、朋友、亲戚,甚至是去“蹭”演出看。

    随后,爆出小沈阳烟台演出之行因“要票”风盛行被取消;一时间,“刘德华‘吓跑’小沈阳”,成为业界谈论的焦点,也成了烟台文化演出市场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痛处。

    四个月之后,烟台文化中心建成,保利接管烟台大剧院。一年多后,烟台商业演出市场首次出现连演四场、一票难求的《小丑嘉年华》。

    “从去年的《小蝌蚪找妈妈》开始,大剧院的儿童剧就开始火了起来。而连续加演四场的《小丑嘉年华》的五千多张演出门票全部售出,没有一张赠票”。烟台大剧院的业务策划部付航菲对此深有感触,“今年1月开票,每天咨询最多的演出就是“小丑嘉年华”,到5月20日也就是演出前半个月,2500个座位销售一空。最后,不得不开始加座,到最后的连续加场,即便是这样,还是有很多的市民怀疑是我们大剧院把票‘藏’起来,故意不卖票。”

    《小丑嘉年华》在烟台连演四场的消息被国内很多经营商演的“圈内人”形容为“疯狂”的演出。因为该剧在保利的其他14个城市剧院都是演一场或两场,即使是在演出一线城市的北京,也只演出了三场。面对烟台大剧院连续加演的请求,保利院线总部的负责人一再地追问王海翔总经理:“加演了,票你们能卖出去吗?”

    但是,仅仅在儿童节一天的时间里,每隔几分钟就有电话打进烟台大剧院咨询购买“小丑”的演出门票。那天,票房票务员彩慧接待了上百位带着孩子来购票的市民,但是她已经是一张票也没得卖了!

    思考:从“要票”到“买票”

    儿童剧缘何如此火爆

    当“小丑“现象作为让很多烟台人惊叹的文化市场现象走进大众的视野时,很多人在问:烟台的儿童剧缘何如此的火爆?

    “2009年的最后一天,烟台市民终于第一次可以象北京市民和维也纳市民一样,坐在自己的大剧院里,享受新年音乐会带来的华美乐章。能够以这样的文化层次迎接2010年,那是因为我们的城市有了文化中心。”烟台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谭成训认为,解读“小丑”现象,就不能不从人文的角度来看烟台的文化。

    “山东是孔孟之乡,人们从骨子里重视对孩子的培养。这一点也体现在文化中心的建设上,少年宫就在大剧院的隔壁,可见文化中心从设计之初就为在孩子考虑,所以从地缘的角度来看,连续几场儿童剧在烟台火爆就不是偶然了。”

    作为烟台大学新闻学专业《大众文化》课的主讲教师,谭成训老师是第一批走进烟台大剧院观看首场演出《宝莱坞商人》的观众之一,此后,谭成训老师就成为了烟台大剧院忠实的剧院观众。他认为儿童剧的火爆首先是家长对教育的重视。

    “这几年全国很多二三线城市都在建设现代化大剧院,政府出资数亿元,很多都为了带动新城发展把剧院建在了偏远的郊区。而烟台烟台市民则要感谢我们的城市,把宝贵的中心地带奉献给了艺术,奉献给了我们的孩子和城市文化的未来。这次‘小丑’的演出就是孩子和艺术的结合。”谈及大剧院,谭成训老师表示不能不说说烟台的文化中心。

    另外,谭成训老师还谈到了烟台舒缓的城市节奏以及生活型的城市文化,使得烟台市民的休闲活动往往会以家庭为单位。这种休闲方式来说,定位了父母带着孩子去看儿童剧,既是一种教育活动,也是全家的一种休闲活动。而在北京、深圳这样的大城市,整个城市节奏快、压力大,孩子即使有看儿童剧的愿望,父母却未必有陪伴孩子的时间与心境。

    王海翔总经理告诉记者,保利院线在上一场剧目之前,都会进行科学合理的市场调查,力求达到票房可能收益与成本之间市场的平衡,绝不会儿童剧在烟台有人气就盲目上马一些儿童剧。“就目前来说,好的儿童剧也不是很多,‘小丑’能火到这种成度,也与其融观赏性、娱乐性、参与互动性和趣味性为一身的特点有关系,同时也应该是低票价的助推力产生的作用,因为‘小丑’在烟台的票价要比北京低100元左右。”

    看法:从“影响”到“拉动”

    昔日京剧码头仍是待采的“富矿”

    不仅《小丑嘉年华》出现了一票难求的少有现象。而就“小丑”之前,大型卡通人偶剧《九色鹿》在烟台也开始尝试着商业运作,最低票价是60元。结果,《九色鹿》在烟台站的演出同样火爆——上座率接近100%、很多家长因为买不到票而被挡在了市府礼堂的门外……

    “6月3日开始的‘小丑’确实是我所经历过的最为火爆的商业演出,但却并不能说明烟台的商演市场已经成熟。因为在大剧院运营的这段时间,成年人花钱消费文化产品的比例还是比较低的。”谭成训老师一再强调,“小丑”现象并不是烟台演出市场成熟的表现。他坦言,“烟台的文化演出市场还需要培养,烟台高校近十万的大学生还没有文化消费的概念,烟台的传统文化和优秀文化产品也没能走出去……”

    有许许多多和谭成训老师一样的普通烟台市民,他们也是把这些期望都寄托在了烟台大剧院身上。烟台市“希望音乐教室”的张文馨老师就告诉记者:“但凡适合我的演出我都要去看,因为我作为一个钢琴老师,50元钱就能欣赏到国内外顶尖大师或者其他高水准的演出,收益是大于投资的,起码比花40块钱看一场电影的收益要大。有时候,我也帮我的学生买票。带他们来看演出,因为我想让更多具有艺术天赋的学生走近它的舞台,亲身的参与一堂最好的艺术普及教育课,这些只有在大剧院这样的才能实现。”

    保利院线刚刚进驻烟台,很多人认为:一年50场的国际高品位演出本身就很困难,烟台票房的压力恐怕也会让保利吃不消的。但是不到一年,烟台市保利大剧院有限公司就凭借其院线优势、先进的市场化管理理念和规范化管理经验,成为了烟台文化产业的领头羊。

    据烟台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艺术科科长李大鹏介绍,烟台大剧院自2009年9月11日运行,至2010年6月底,入场观众达7万余人次。其引进和上演的80场高质量、高水准演出,不仅改变了整个烟台的演艺格局,成为烟台乃至山东最重要的文化地标之一。此外,大剧院还充分发挥好其文化辐射带动功能,承担了第八届专业院团演出季中100多场次的公益演出、社会经营演出任务。以此计算,烟台大剧院平均每3-4天就有一场演出。演出内容包含了音乐会、音乐剧、话剧、演唱会、歌舞剧、杂技剧、魔术、儿童剧等各种艺术形式。其演出密度、档次、质量均达到或者超过了国内一流剧院管理水平,众多市民得到了高档次的艺术享受和熏陶,观众对节(剧)目、对大剧院的经营服务满意度达100%。

    烟台大剧院为港城的演出市场注入了活力,烟台人的文化消费习惯开始一些大城市,甚至和国际接轨。眼下买票到大剧院看演出正逐渐成为一种时尚,许多市民的话题开始转向谈论一台音乐会或一场话剧、一场芭蕾舞等,自掏腰包或请朋友看演出也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因为有了大剧院,一度沉寂的文化演出市场似乎渐渐喧闹起来,只是,如何才能彻底走出目前的境遇,促使烟台文化产业的再度繁荣。王海翔总经理认为,首先是要把市民“请进来”,其次,才是“走出去”。

    “烟台是以前的京剧码头,很多市民都保留了看演出的习惯,低票价惠民的经营理念则能让更多的人有更好的演出可看,因为保利在打造一个文化的品牌的同时,还在承担着文化方面的社会责任。”

    “在烟台广播电台的一次节目中,有听众说我们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问大剧院以后要做什么?怎么做?我告诉他们,我们首先是要让这个城市培养出一个良性循环的演出市场,要给大家培养一种看演出的习惯。然后,就是把烟台的优秀文化产品推出去。”

    王海翔总经理表示,保利来到烟台,就已经在和文化主管部门探讨如何将烟台的优秀文化产品包装推出的事宜。要形成这样一条产业链,首先需要一个叫得响的文化品牌,而自我挖掘是形成品牌的必要途径。他告诉记者,“我们和烟台市京剧院、吕剧院、歌舞剧院等单位都有过接触,因为保利推出的产品是要在全国的院线中接受市场考验的,目前尚没有合适的剧目推广。对于烟台这样一个演出市场待采的“富矿”,保利希望能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有所作为。”

    记者手记:守望春天

    有调查显示,目前国内十几万个剧场中约有85%处于闲置状态,由于演出、接待成本过高、财力不足、管理不善等原因,很多剧场一年演出不到10场,大多剧场靠放电影、开网吧、台球室生存。而近两年在二三线城市兴起建设的豪华大剧院中,也有一些面临着没有多少东西演的尴尬境地,开会占去一部分档期,一年空闲一百多天。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徐明在大剧院建成伊始,就曾表示,要把烟台大剧院打造成“高雅艺术的殿堂、市民美育的园地、文化产业的平台、文明城市的窗口、文化繁荣的标志”。令人欣喜的是,烟台大剧院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很显然,仅仅靠一场儿童剧的火爆,还不能撑起城市对于文化中心所寄托的希望和目标。什么时候一场音乐会下来,全场座无虚席的都是成年人时,那才是一个成熟的演出市场。”也许这既是谭成训老师对于未来演出市场的期望,又是对烟台大剧院未来满分答卷的评判标准。

    烟台大剧院正释放出它无穷的魅力,成为烟台的一张金色名片。今天,在烟台知名度日益扩大的同时,烟台的区位优势和影响力也因为大剧院,这一文化航母的起航,而得到了明显增强。

编辑:    责任编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