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速读近年来滇池蓝藻出现发生了3个新变化:发生时间推迟、季节性发生时间段缩减、发生的严重程度有所下降,严重富集水域范围缩减。这说明滇池治理的成效已逐步显现出来。
“以往这个时候滇池里的蓝藻已在疯长,可今年还没看到蓝藻,是不是蓝藻不会出现了?”昨日,带着一些市民的疑问,记者采访了昆明市滇池生态研究所。研究所何风工程师解答说:水体富营养化是发生蓝藻水华的根本原因。滇池目前水质依然为重度富营养化,发生蓝藻水华仍然无法避免。但蓝藻水华时间的推迟,说明滇池的环湖生态建设、环湖截污、河道综合整治以及污水处理厂改扩建等一系列工程的实施初见功效,滇池治理成效正在逐步显现。
出现3个“可喜”新变化
近日,记者跟随市滇管局渔业行政执法处执法人员对滇池水面违禁渔具取缔情况进行采访,乘船经过了福保湾、小浪姑、龙王庙、观音山等水域都没看见成片的蓝藻聚集。
何风说,4月中旬,滇池外海北部水体的水温变动范围为14摄氏度到22.5摄氏度,平均水温约19.8摄氏度。水温已经回升到适宜蓝藻生长繁殖的水平,在夏季随时都将发生蓝藻水华现象。对于当前蓝藻还未大规模富集,他认为是温差大,蓝藻响应慢。
据介绍,近年来滇池蓝藻出现发生了3个新变化:一是蓝藻水华发生时间推迟,2005、2006年,每年3月中下旬开始,外海北部近岸带就已经发生严重的蓝藻富集,但2009年和2010年,到5月中旬才发生明显的蓝藻富集现象;二是蓝藻季节性发生的时间段缩减,2005、2006年时,每年 3月中下旬到11月,蓝藻水华间断性频繁发生,但近两年蓝藻水华发生的重点时期压缩到5月中旬到10月底;三是蓝藻水华发生的严重程度有所下降,蓝藻严重富集的水域范围缩减,发生的频度降低。2005-2006年,蓝藻水华严重富集的水域多集中为东北岸、北岸及西北岸一带近岸200米范围的水域,一些区域蓝藻富集非常厚,丢入石块,下沉速度很慢。但近两年来,严重水华富集区域仅为近岸几米到几十米的水域,且近岸带蓝藻富集的厚度比原来大幅度下降,不会再出现重物难以下沉的状况。
处置设施一年除藻4.2万吨
滇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多年来,昆明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针对湖外、湖内污染源展开治理,减轻滇池蓝藻水华危害。从2011年起,昆明市将采取固定式藻水分离设施与移动式采收装置相结合的方式,对滇池北岸蓝藻进行收集处置。预计每年可清除蓝藻(湿重)4.2万吨,去除总氮420吨,总磷28 吨,在改善水体景观的同时,达到清除内源污染的目的。此外,为配合将要实施的滇池内源污染生物治理项目,通过向滇池大规模地投放鲢鱼等滤食性鱼类,控制滇池内的蓝藻等浮游生物的生长,从而有效改善滇池水质。自去年开始昆明市封湖禁渔两年,这是滇池禁渔时间最长的一次,也是恢复滇池湖泊的良性水生生态系统与生态多样性,实现滇池水环境质量的改善和生态恢复。今年,投放到滇池的滤食性鱼类的数量将比去年翻一倍。(昆明日报 记者张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