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世友在用拳头写字 实习生张文学/摄
靠这门绝技,养活一家6口;因技巧太难,收不到徒弟
记者杨斌 一张宣纸,一碗墨,一位老人气定神闲,右手攥拳蘸满墨水,以手当笔,开始在宣纸上飞舞。几分钟后,他擦干净手,留下“琴心剑胆”四个气势恢宏的大字,周围的群众连连称奇。这位老人叫唐世友,早在几年前,“怪杰”、“奇才”、“新版唐伯虎”等字眼已成了他的代名词,这样的称赞也为他罩上一层神秘面纱。昨天,这位70岁的贵州奇才来到昆明世纪金源广场,拳掌点墨,现场精彩的绝活表演也印证他“奇才”的盛名确实不虚。
自幼孤苦,练就指书绝技
写完字,唐世友兴致未减,从兜里掏出一张名片。“刚才是用拳头写字,现在我用手指作画。”说罢,他在饭盒盖子上滴上一滴水、一滴墨,用手指蘸了蘸,轻轻地在长6厘米、宽2厘米的名片后面涂抹起来。由于空间太小,他用上十二分的心思,鼻尖开始冒汗,手开始颤抖,但每一落指,都力透纸背。只见他左一摁、右一画,两座山峰便出现在他手下。他掏出一支水性笔,画上几条水纹。“这个太细了,指甲画不上。”说完,他擦了擦溢出的墨水,一幅高山流水画就完成了,画中山峰层次分明,山上的松树也栩栩如生。“我自小长在山中,这些风景早就成竹在胸。”唐世友说。
说到为什么会用手作画,唐世友讲起了他的经历。“小时候家里穷,一开始学写字就是用手在沙盘上写。”他7岁时,父母先后离世,被伯父收养。由于伯父家还有一个儿子,家境贫寒的伯父不能让两个孩子上学,只好制作了两个沙盘,让他们在上面练习写字。“原本用树枝,后来懒了,就直接用手指。”本想只是用来识字,没想到天资聪颖的唐世友,用手写出来的字却非常好看,也为他这独步江湖的绝技打下了基础。
后来,唐世友上了学,而用手指写字的爱好,他却没丢。终于,他等到出头的一天。“那时学校出黑板报,我看他们写的字不好看,就主动请缨。”他拿了几支彩色粉笔,把它们碾碎,弄成浆,然后徒手蘸着粉笔浆就开始在黑板上涂抹,不一会儿就把黑板报的内容做好。“效果非常好,大家都夸我。”自己的绝活得到大家肯定,唐世友私下更是加紧练习。
访问外国,《虾乐图》获国际金奖
1985年,唐世友来到贵州省凯里市州民族农业学校厨房工作。工作之余,他都在菜板上涂涂画画。没过多久,4个孩子也来到凯里,每个月只有68元工资的唐世友感觉钱不够花了。一次上街,他看见有人在卖书法,他突然想到自己练了多年的绝技。“当时一张就卖5毛钱到1元钱,我的还是用手指写的,生意肯定很好做。”抱着这个想法,他开始在街边给别人写书法。“一开始很多人都来看,都来买我的书画。”第一天,他就卖出10余幅书画。“赚了20余元。”唐世友得意地说。1986年,唐世友在凯里已小有名气,他果断办理停薪留职,专注在自己的书画中。
等4个儿女都工作后,唐世友便带着一身绝技和爱人游走全国。唐世友走到哪画到哪,沿途兜售自己的字画,赚取车旅费。他还应邀访问了德国、法国、瑞士、荷兰等国。2009年10月,他的作品《虾乐图》还荣获“世界华人艺术精品大展”国际金奖。提到这幅作品,他也兴奋起来。“我的虾和齐白石的有得一比。我可以说是中国用拳头画虾第一人。”
要写传记,记录传奇坎坷的一生
现在,唐世友作画已不是为了生计,而成了一种乐趣。说起这门绝技,唐世友经常拿清代指画名家高其佩自比。“我们是一个套路的。”听说高其佩侄子的指画作品曾以60万元高价被拍走,他也想把自己的作品流传下去。“也许100年后,我的书画能卖出好价钱。”
可提到是否有人继承他的手艺,他却有些尴尬。“收过几个徒弟,可是学了一半就没人学了。”唐世友说,他的书画里,需要用到手指、手掌、拳头等各种手法,而每种手法,都要把手的各个部位运用起来。“怎么钩、怎么点,都有学问,但又很难用言语表述清楚。”看过唐世友的表演后,很多人都表示愿跟他学习,可没有一个人坚持下来,包括他的4个孩子。“这可能跟天赋有关吧。”
唐世友说,这次来云南主要是他有10幅作品被拓到文山碑林上,特意过来拍照。听闻世纪城正在举办奇石博览会,他就租了一个摊位卖字画。唐世友决定,回家后写一本书,记录自己传奇坎坷的一生。“也让我的字画能留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