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存档 正文
云南新晋院士朱有勇:希望专心科研 不再担任校长
昆明信息港    12-31 08:26:40

 
朱有勇院士在座谈会上发言 供图

    昨日,云南省教育厅召开云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迎新春座谈会。会上,中国工程院新晋院士、云南农业大学校长朱有勇,获得了一份由云南省教育厅赠送的特殊礼物—— 一尊他本人的头像。激动之余,朱有勇首次吐露成功秘诀:在于会聚“天时地利人和”之缘。他还表示,希望专心科研,不再担任校长一职。

    会上,云南的科学家们各抒己见,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等听取了科学家们的肺腑之言。

    朱有勇:

    “希望专心科研,不再担任校长”

    省教育厅赠送朱有勇的这尊玻璃钢头像,高30多厘米,由云南艺术学院的教师制作。当覆盖头像的红布揭开,朱有勇立即被这份“特别的礼物”感动。他从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杜玉银手中接过雕塑后,禁不住眼中含泪。“一般没在了的人才有雕塑,想不到人活着就见到自己的塑像,值得珍藏一生”。

    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提醒他:“把雕塑摆到桌子中央,让大家看看。”朱有勇不忘幽默地说:“看看哪一个更帅!”会场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有说“本人更帅”的,还有的说“越看越像”,引得省教育厅召开的“高校科技创新人才迎新春座谈会”的会场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朱有勇今年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的高校目前共有陈景、戴永年、朱有勇三位院士,而朱有勇是第一位云南本土高校培养的工程院院士。

    朱有勇说,一个农民的孩子,在乡下长大,父母不识字,家里也很穷,从农村出来“本来只想混碗饭吃”,没想到能做到教授、院士。“这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缘分,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才的结果。” 他认为,自己的研究,是顺应了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云南农业大学,遇到一个好的团队,不用花心思做行政工作,只要花心思做校长该做的事,做好教授的活。我知道云南有很多富有潜力的科学家,如果天时地利人和,他们也能做成院士。”

    朱有勇表示,自己将继续专心科研,希望不再担任校长,有些会自己会参加,有时可能会得罪人,参加不了。“不懂行的事,就算自己是个院士,也不能乱说话。”

    肖志成:“科研就要仗剑求真”

    昆明医学院研究员、省高端科技引进人才肖志成在座谈会上发言说:科研就要“仗剑求真。”

    肖志成说,在他领衔的重点实验室,挂着一把长剑,他要求学生“仗剑求真”。他曾经有位朋友,因为涉嫌科研造假,十多篇论文被退回,而他出席的一次国际科学会议上,一位自然杂志主编不经意间说,中国科研造假最为严重。“我不希望在我的实验室出现这样的事情,做科研就是要踏踏实实地做。我跟学生说,谁做得好,把鲜花拿走;谁做假,把这把剑拿去。做科研一定要踏踏实实,就是要求真。”

    他的第二点建议是,科研一定要有人才。要采取灵活的职称待遇和工资待遇,引进人才,把最有潜力的年轻人才吸引到实验室,建设团队。

    叶燎原:

    “课题要为云南经济发展做贡献”

    师大党委书记叶燎原教授说,朱有勇身上最值得学习的是高原情怀,大山精神。他的“把天拉长,把地扯宽”,为云南粮食自给做出了贡献。

    师大是云南培养师资的最高学府,去年的64项课题中,只有一项研究教育,还是研究美国欧洲中小学教师的绩效工资制度,解决不了云南的问题。科研课题要为云南经济发展,为桥头堡战略做贡献。我们是云南财政养的学校,可以看世界地图,更要看云南地图。

    林文勋:“一定要给学生减负”

    云南大学副校长、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林文勋教授认为,朱有勇的成功在于兴趣的引领。他呼吁给学生减负,包括减少课程和课时,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时间。

    林文勋教授说,朱有勇的成才,缘于几十年来对科研兴趣的执著。正像当年杨振宁回答记者“为何会取得诺贝尔奖”一样,答案总结出来就是两个字——兴趣。这是人才培养中最大的启示。

    “一定要给学生减负,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教学是否可以安排少点,课程内容也减少。专门拿一个下午给学生去交流,杰出人才配教学助手,行政助手,让他们安静地去做研究。”林文勋说。(都市时报记者 杨理锐)

编辑:    责任编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