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你们这里晚上接受投诉么?”前日晚间10时许,忙碌了一天的热线电话又响了起来。下班回家,躺在沙发上看到本报的“金融3·15”报道后,这位心急的市民赶忙拨通了热线电话。
在银行办存款业务,却被驻点的保险工作人员忽悠买成保单;或者招架不住银行工作人员的“热情推销”买成了理财产品或者公募基金;信用卡销户被设置重重障碍……若你在金融消费中也遭遇到权益被损害的事,欢迎通过本报“金融3·15”投诉热线,将你的经历告诉我们。
索取密码代为操作
轻信银行人员吃大亏
市民尹先生打进热线称,自己因为轻信银行工作人员,将理财账户的密码透露给了银行人士,结果1年时间就亏了3万多元。
去年2月份,市民尹先生到一家位于东风东路的银行存款10万元时,银行一位工作人员告诉他,这笔钱如果买成基金,很快就可以赚两万元。为了打消尹先生的顾虑,这位工作人员还调出其他客户的资料,展示买这种基金就可以很快赚钱的“事实”,但并未告诉尹先生买的是货币型基金还是偏股型基金,有些什么风险。
尹先生回忆,这位工作人员当时还“忽悠”说要把基金的密码也给他才好操作。“我当时也没多想,认为他是银行的人,可信度还是很高的,就给了他密码。”当时,尹先生担心口说无凭,要求这位工作人员将这样的说法写成字据,但最终还是被工作人员以“不符合银行规定”的说法拒绝了。
“就这样上当了,几乎没赚过钱,买的基金都是亏损的。” 让尹先生气愤的是,到今年这只基金的净值依然还在缩水。“我当时看到后就急了,已经亏了3万多元了。”上个月,尹先生到银行经理处投诉,结果银行将那位忽悠他买基金的工作人员开除了,原因是他擅自将客户资料公开及索要客户密码代为操作。而尹先生亏损的3万多元如何才能弥补损失,至今仍无说法。
家住茭菱路的宋先生近期也在银行遇到了一件闹心事。“我在银行存款时,不小心将两万元现金存进了信用卡,没想到马上取出来时,却被告知要缴纳0.5%的手续费。”宋先生说,80元的手续费虽然不多,但从自己的信用卡取自己存进去的钱,却还要缴纳手续费,想着心里都不舒服。
市民频频投诉存单变保单
收到保单后10天可全额退保
本报热线开通以来,先后接到过上百位市民有关“存单变保单”的投诉,这样的现象也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昨日,云南保监局就近期市民投诉的热点难点问题,给本报发来了书面回应。
“分红保险是一种保单持有人参与分享保险公司可分配盈余,与保险公司共同分享经营成果的保险产品,是一种兼具保障和投资的保险产品。从本质上来说,分红保险属于保险的范畴,提供寿险保障是它最大的特点,投资、分红是它的衍生功能。分红保险与银行存款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金融产品,无法单纯从价格和收益进行比较。”省保监局举例解释,例如客户王某于2008年9月购买了XX公司的分红保险一份,年缴保费2595元,当年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4.14%。2010年5月,王某不幸身故,保险公司赔付王某家属身故给付金3万元,及保单的累积红利及利息给付42.98元。也就是说,王某共缴费5190元,得到的赔付30042.98元,远高于定期存款利息。但是假设王某未遭遇身故,所缴纳保费未到期不能支取,退保将有较大损失,不如银行存款灵活方便。
由此,消费者在选择分红保险和银行储蓄时,要比较的不是“哪个更好”,而是“哪个更符合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理性选择。
此外,在保险期内投保人可以申请退保,退保分为犹豫期退保与正常退保。犹豫期退保是指投保人在合同约定的犹豫期内的退保。投保人收到保单后10天内为犹豫期,通常保险公司会扣除10元工本费后退还全部保费。超过犹豫期的退保视为正常退保,投保人提出解约申请,寿险公司按合同约定退还保单现金价值,退保是损失的。犹豫期也叫冷静期,目的是让投保人有更多的时间认真阅读保险合同条款,考虑所购买的产品是否合适,同时也可以防止销售人员误导投保人,保障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陆晓辉 黄洪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