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存档 正文
落叶木莲入昆10年 今年终于开花结果
昆明信息港    03-26 08:57:10

    落叶木莲入昆10年 今年终于开花结果

    1988年,首次在江西被发现,被誉为“植物大熊猫”

    1998年安家昆明植物园

落叶木莲的花朵 都市时报 实习记者林颖/摄

    在昆明植物园内,有10株特别的植物,名叫落叶木莲。每年秋天,这10株落叶木莲的叶片就随风凋落,来年春天又重新发芽。在普通人看来,这是再正常不过的自然现象,但这却令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孙卫邦研究员兴奋不已。

    木兰科专家熟知,木莲属的植物均是四季常青的,但1988年在江西被发现的落叶木莲,打破了这一认识。2001年,孙卫邦将落叶木莲引种至昆明植物园,经过10年精心呵护,今年2月底,一株落叶木莲悄悄吐蕊,近日已结出幼小的果实。孙卫邦说,这意味着落叶木莲这种中国特有的古老珍稀濒危植物终于在昆明初步引种成功了。

    犹如武侠小说中的桥段

    爬树摘果发现新树种

    最早发现落叶木莲的,是江西宜春林科所的高级工程师郑庆衍。

    1988年,郑庆衍在宜春明月山进行四方竹调查,工作间隙在一棵大树下休息,抬头一看,树上有猕猴桃藤缠绕其间,更有颗颗诱人的猕猴桃满缀于藤。随行的同事爬上树摘猕猴桃,在采摘过程中,同事意外发现这棵树上有一种果实鲜红亮丽、与众不同,便告知树下的郑庆衍。郑庆衍让同事把红色果实摘下来,两人仔细观察后,觉得没见过。后经相关专家鉴定,确认这种植物未见于世界其他地方,为新发现树种。

    直到现在,关于落叶木莲的分类地位, 学术上仍有较大争议。1994年,余志雄先生首次在《江西农业大学学报》上,依据该植物的落叶性、花蕾外具佛焰苞等特征建立华木莲属和新种华木莲(中华木莲)。随后,郑庆衍认为华木莲所列特征仅落叶性为其固有,其它特征在木莲属中均可见到,不主张建立木兰科新属,并于1995年在《南京林业大学学报》和《植物分类学报》对华木莲进行分类学订正,命名为落叶木莲。

    1999年,落叶木莲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成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植物中的大熊猫”之称,后被写进濒危植物红皮书。2010年,落叶木莲被国家林业局列入亟待拯救保护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名录。

    刚被发现时,落叶木莲的数量仅有2株,目前,郑庆衍等研究人员已经培育出了上千株,令其濒危状态得到缓解。2003年,湖南永顺县朗溪乡云盘村和小溪国家自然保护区鲁家村也发现了千余株落叶木莲,扩大了该树种的居群数量,但因其遭到人为破坏,其濒危程度依然严峻。

    因落叶木莲是木兰科木莲属唯一一个极度濒危的落叶树种,对探讨被子植物的起源和木兰科的系统演化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目前科研人员正努力对其进行保护并扩大其物种数量。

    10年前“嫁”入昆明

    研究人员待其如亲人

落叶木莲的引种者孙卫邦研究员 都市时报 实习记者林颖/摄

    落叶木莲在《江西农业大学学报》、《南京林业大学学报》和《植物分类学报》发表后,引起了远在昆明的孙卫邦的注意,他对落叶木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98年,正在开展木兰科植物研究的孙卫邦与同事张成敏实验师专程前往江西拜访郑庆衍。在江西宜春林科所,他亲眼见到了落叶木莲。“当时是3月份,它刚开始长叶。”孙卫邦兴奋地围着几株落叶木莲转了好几圈,仔细地观察它的枝叶,对这种植物越发感到好奇。经过交流,郑庆衍将2株落叶木莲的小苗赠予孙卫邦。孙卫邦如获至宝,将小苗带回昆明植物园,精心呵护起来。

    孙卫邦将小苗种在盆里,置于荫棚中,几乎每天都要去看上几眼。刚开始,由于对落叶木莲的栽培技术不是很了解,2株小苗的长势并不好,这让孙卫邦十分焦急。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认真记录小苗的生长情况。“那时候对它们的照顾,甚至超过了我的家人。”

    2001年,孙卫邦又与郑庆衍取得联系,郑庆衍给他寄来了一些落叶木莲的种子。孙卫邦将种子播种在昆明植物园。2002年春天,有10株小苗破土而出。落叶木莲来自纬度偏北的中亚热带地区,而昆明气候偏热,为了保证这10株小苗顺利长大,孙卫邦将小苗移栽到盆内,放进荫棚内照料。

    这10株小苗在孙卫邦的呵护下,长势十分良好。每一季,孙卫邦和同事都要对10株小苗的生长情况做详细记录,何时落叶、何时发新芽……他们为这10株落叶木莲建立了完整的“档案信息”。

    10株小苗渐渐长成了小树,孙卫邦将其中的1株移出荫棚,种植在植物园北角一处实验室外的空地里,继续对其进行观察。原本还担心这株小树会无法适应室外环境,但没想到,这株移到室外的落叶木莲茁壮成长。于是,两年前,孙卫邦将剩余的落叶木莲全部移出荫棚,分别种植在植物园几个不同的地方,继续对其进行观察。

    开花结果宣告引种成功

    将来或能在滇中地区推广

    经过10年的精心照看,尽管10株落叶木莲均在昆明安了家,但孙卫邦仍然忧心忡忡。“引种一种植物成功,标准是开花结果,产生可育的种子,完成整个自我繁育的生活史过程。”30年前,昆明植物园的专家就在园内引种了几株原产滇东南地区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华盖木,尽管如今都已长到十多米高,但这些华盖木至今都没有开花,“所以不能算是引种成功。”

    孙卫邦隔三差五去看看他的这10株宝贝,期盼它们能尽快开花。

    今年2月28日,奇迹终于出现了,孙卫邦最先移出荫棚的那株落叶木莲开花了。他的一位同事偶然透过实验室的窗户发现这株落叶木莲的叶片丛中长出了一朵淡黄色小花,同事立即给孙卫邦打电话报喜。当时他正准备下班,得知这好消息,立马放下手中的东西赶到这株落叶木莲前。

    “我仔细观察,发现已经有好几个花骨朵了呢。当天晚上我兴奋得睡不着觉,因为我们终于可以正式向外公布落叶木莲在昆明引种成功了。”第二天,孙卫邦在这株落叶木莲周围搭起了铁架子,以便开展系统深入的试验观察工作。

    上周,记者在孙卫邦的带领下,亲眼见到了这株罕见的落叶木莲。它七八米高,树皮呈灰白色,叶片细长,浅黄色的花朵与含笑花十分相似,并伴有阵阵清香,整棵树共开了上百朵花。

    因为这是落叶木莲第一次开花,为了细致研究开花到结果的全过程,孙卫邦将一部分花朵套上了袋子。“有的套的是网状的袋子,看能否借助风力与其它的花朵互相传粉;有的则是套上密封的袋子,看可否‘自花授粉’;还有的我们开展了人工自花和异花授粉试验,对比观察传粉及果实发育规律。”孙卫邦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观察落叶木莲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顺利结出果实,同时还可以了解帮助传粉的媒介是什么,是风还是昆虫?是哪种昆虫?需要何种人为措施提高结实率?目前,已经有一部分花朵凋谢后结出了幼小的果实。据孙卫邦介绍,成熟后的落叶木莲的果实形状像个小菠萝,可以长到小孩的拳头那么大,其花朵和果实均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另外,孙卫邦还准备对落叶木莲花朵的香味进行研究。“所有的自然现象都是有原因的。落叶木莲的花朵之所以有香味,很可能是为了吸引某种昆虫或是驱赶某种昆虫,这都等待我们去揭开其中的奥秘。除此之外,为什么落叶木莲会在秋天落叶,这个物种究竟是怎么形成的,这诸多的疑问,都需要大量的研究才能最终得出答案。”

    自从这株落叶木莲开花后,孙卫邦来看它的次数更加频繁了,他也更加密切地注意其它几株落叶木莲的生长情况,期盼着它们也早点开花。“也许在不远的将来,落叶木莲就可以作为一种新的观赏植物在滇中地区进行推广,为我们的城市增光添彩。”孙卫邦说,目前江西和湖南的科研人员也在进行落叶木莲的人工栽培,该树种不但具有重要的科研保护价值,还是优良的用材树种及园林观赏植物。(都市时报 记者李晓静 实习记者 林颖)

编辑:    责任编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