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存档 正文
云南三七价格4年涨10倍 目前已供大于求
昆明日报    03-22 08:22:17

文山是三七的主产地,在这里的交易市场内每天都有大量的三七流向全国 记者杨帆/摄

    囤货、游资炒作、减产、需求扩大……“三七”从来就没有消停过,随着市场需求逐年增加,价格也不断走高。2009年,云南遭遇干旱,三七减产,开启了三七价格的上涨通道。从当时的每公斤七八十元,到现在七八百元,4年的时间价格暴涨了近10倍。

    干旱导致三七价格暴涨

    “买半公斤三七,可以抓10多付普通中药,现在三七真吃不起了。”正在菊花园中药材专业市场购买三七的朱女士说,以前在文山买几百块的三七可以吃很长时间,现在几百块钱,已经买不到多少三七了。

    正如朱女士说的,目前菊花园中药材专业市场里,20头三七的批发价在1200元/公斤左右,30头三七的批发价约900元/公斤,40头三七的批发价在800—900元/公斤。“三七都卖到1000多元了,这不是抢人吗?”一位东北来的游客准备买些三七回去,听到如此高的价格,竟然冒出了“抢人”两个字来。

    “以前很多人都不关心三七的价格,随着市场需求逐年增加,其价格也不断走高,近几年,云南持续干旱,价格一直维持在高位。”做了10多年三七生意的张老板说,目前市场上三七的平均价格在每公斤七八百元左右,而四年前每公斤三七才七八十元。从2009年到2012年,由于干旱、需求扩大、游资囤货等原因,四年间三七价格暴涨了10倍。

    云南连年干旱是三七涨价的最大原因,三七成熟周期为三年,而云南近4年来连续干旱,对中药材生长造成较大影响,尤其是对根茎类药材影响最大,中药材产量不断减少。由于严重缺水,云南三七产量急剧下滑,这样导致供求矛盾,目前全国有1258家药厂生产以三七为原料的药品,再加上保健品市场,中药材市场的需求,三七的市场需求量在7000吨左右。数据显示,2012年,三七上市供应量最高时,才达到6500吨。

    价格太高商家不敢轻易进货

    “年后三七、党参、天麻的价格都在上涨,但上涨最厉害的是三七。”一位三七药材销售商称,特别是3月份涨幅最大。1月份,市场内20头三七的价格为每公斤近900元,而现在已经是1200元左右了,较去年1月份的平均每公斤500多元相比,涨幅接近700元。

    目前,由于三七价格较高,药材批发商的生意也不好做。多位三七商家都表示,他们目前卖的都是年前进的货,现在根本不敢去进货,太贵了。“价格越贵,生意就越难做,不要看三七的价格现在这么高,其实我们做生意也赚不了多少钱,市场上价格上去了,三七产地的价格也会跟着上去,面对高额的三七价格,我们都不敢乱进货了,卖卖以前的剩货算了。”三七老板于女士说。

    记者走访多家三七销售商铺了解到,目前菊花园中药材专业市场市场内售卖的三七多数还是年前的,开年以来还没有去文山收购过,而涨价的多是刚刚从文山运过来的三七。

    业内人士分析,今年三七收成的时候或许也是价格下降的时候,由于明显供过于求,加之目前市场上高价带来的不景气,价格或许在丰收时迎来拐点。

    文山三七研究院院长崔秀明昨日表示,目前整个市场的需求量在7000吨左右。2012年三七基本上达到了供需平衡,而现在整个市场已经处于供过于求的态势,价格下跌是必然趋势。

    三七主产地文山州三七特产局数据显示,2012年,文山的三七采挖面积达到了46206.9亩,产量6500吨左右;2013年采挖面积68189.6亩,产量不低于10000吨;2014年采挖面积13万亩左右,产量不低于20000吨。除了文山州之外,红河州的泸西、弥勒、开远、蒙自等地方也有跟风种植的情况。

    三七价格提高影响药企利润

    三七价格上涨除了影响到零售终端外,药企更是深受其累。“制药公司是需求三七的大头,基本都是几吨几吨的拿货,我们零售一般都是按公斤拿货,三七价格上涨对医药公司影响更大。就我所知,这段时间一些医药公司要么减少了拿货量,要么就多拿点囤起。”一药房负责人说。

    据了解,国家发改委公布的102种中成药基本用药目录里有10种药需要用到三七,其中血塞通胶囊、血塞通片、复方丹参片、云南白药、复方丹参滴丸等药品都需使用三七。

    “目前三七原材料价格上涨,加大了企业成本,且公司又没有定价权,对公司毛利影响较大。”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说,年初时,有消息称发改委从今年起将启动中成药价格的调整工作,对中药材原材料价格一直处于涨势的品种将上调价格,希望能够尽快出台。

    同时,为了稳定上游原料价格和产品药效,不少公司已经在云南建立三七相关项目,其中不乏云南白药、白云山、众生药业等知名药企的身影。比如众生药业2012年在文山尝试三七合作种植项目,种植面积为300亩。现在一般都是大公司大药企建立自己的原料基地,但对中小企业来说,目前并不现实,多数药企还是受原料价格上涨之苦。(记者向星权)

编辑:    责任编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