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存档 正文
滇池保护条例实施起至今 昆明取缔违禁渔具22261个
昆明日报    04-16 07:35:04

银鱼 淡水鱼,长约七至十厘米,很少长于15厘米。

鳙鱼 又叫花鲢、胖头鱼、包头鱼,大头鱼、黑鲢。

滇池高背鲫 滇池高背鲫鱼是云南名贵土著鱼类,属滇池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对象。

鲢鱼 又叫白鲢、水鲢、跳鲢、鲢子,是著名的四大家鱼之一。

红鳍鲌 栖息于湖泊水草茂盛处或江河缓流区。产卵期5~7月。

    偷鱼者造船筏、制网具…偷走了滇池内不少鱼。2013年1月1日起,《云南滇池保护条例》正式实施。为了保护滇池水生生态平衡,执法部门开始了与偷鱼贼的作战。

    截至4月10日,在数次行动中,执法部门共取缔虾笼、地笼等违禁渔具22261个。

    3天查获销毁

    8000左右违禁渔具

    当前正值鱼类产卵繁殖期,偷捕盗捕滇池渔业资源的违法行为日益猖獗。

    昨日在晋宁沙堤村靠海口,地上堆满了大量的虾笼、地笼、迷魂阵。工作人员介绍,这堆违禁渔具有8000个左右,而且是3天之内查获的,随后执法部门还对这批违禁渔具进行了现场销毁。

    自今年以来,昆明市滇池管理局渔业行政执法处联合市公安局水上治安分局等部门,采取水陆并进的方式,以查处滇池水面偷捕行为为主,收缴偷捕船筏、网具,清理违禁渔具为辅的办法,分别在白天、夜晚及凌晨不同时段,开展严厉打击偷捕盗捕滇池渔业资源违法行为的大型联合执法行动6次。截至4月10日,共计出动执法人员753次,巡逻艇181艇次、车辆153辆次,查获违法渔网270张,收缴偷捕船只、泡沫筏子50条、电捕器4套,抓获违法偷捕者91人。取缔虾笼、地笼等违禁渔具22261个,拔除竹竿7460根,并对违法偷捕人员进行了相应的宣传教育和行政处罚。

    偷捕者手段呈现出“多元化”

    两条泡沫、几块木板,再加上一个操舟机,一条堪比快艇的偷鱼船就这样诞生了。在西山龙王庙检查站,被执法人员查扣的两艘机动筏子吸引了大家注意。

    据悉,目前执法部门已经查获6条这样的筏子,因为自身轻,操舟机马力大,这样的船跑起来,连快艇都追不上,让执法人员非常头疼。

    除了传统网具和筏子,偷鱼贼还使用一种电鱼工具,这样的工具一下水,4-5平方米内的鱼、微生物、植物全部电死,对滇池造成非常大的危害。

    为了保护好滇池,接下来执法部门将加强水面和岸线,特别是主要的产卵繁殖场所全天24小时的巡逻监管,并加大联合执法的频次和行政处罚的力度。每月至少进行两次大规模联合执法行动。对违法情节严重和涉嫌犯罪的,将移交公安机关进行查处。加大违禁渔具清剿,每月至少对滇池水下违禁渔具进行一次全面清剿,对重点水域不定期清剿。

    请给滇池留点鱼虾

    2012年9月26日,封湖3年的滇池终于开湖,可供捕捞的鱼近万吨。

    在3年禁渔期间,省市政府共向滇池投放了鲢鱼、鳙鱼500余吨、鲫鱼1600余尾、金线鱼35万余尾,让滇池的鱼类数量大为增加,但离水清鱼肥的滇池盛况时期,还相距甚远。

    开湖时,也出现了“人多鱼少”的窘境,因此,从2013年起,滇池再度禁渔。

    从清朝开始,政府就对滇池实行封湖,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每年的四、五、六月,鱼类等水生的动物,就开始产卵,将产卵的鱼捕捞掉,对鱼类等水生动物影响太大,且从食用价值来说,产卵的鱼不好吃,营养价值也不高。目前正值鱼产卵期,若偷捕猖獗,几年后的滇池,还能剩下什么鱼?30年来,滇池受到了污染,鱼类等水生动物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产量、种类锐减。经几年来的封湖保护,才刚有点起色,一不小心,将前功尽弃。

    目前滇池的鱼种不超过20种,主要的鱼种为银鱼、虾、红鳍鲌、高背鲫、鲤鱼、鲢鱼、鳙鱼,这些鱼在滇池分布都较为均衡,但生存环境不佳,易被偷捕。(记者 蒋若梅)

编辑:    责任编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