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存档 正文
美丽春城幸福昆明 他们眼中昆明的和谐之美
昆明日报-昆明信息港    10-04 00:02:16

    昆明的美妙之处,绝不仅是因为昔日茶马古道上“壮丽大城”的荣光。昆明是世界的昆明,这并不夸张,她形成了汇东方与西方、融传统与现代的特质,中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与东南亚文化、南亚文化在这里和谐共生。多元在这里不是一个名词,而是活生生的现实。记者走进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外国人、时尚人士、少数民族,从他们眼中感受这座城市的力量。

    外国人:远方故乡成探亲地

    昨日清晨,韩国人金月珠打开房门,细心给花花草草浇水,把店铺擦洗得一尘不染,开始了新一天的生活。

    中国昆明,离韩国首尔仅约4小时飞机航程,但生活节奏的差异,却让金月珠觉得是两个世界。

    金月珠是昆明文化巷一家韩国料理店老板娘,餐厅老板是她的老公沈义炫。这家餐厅,其实是个小家族企业。与金月珠相比,沈义炫似乎更喜欢在昆明生活。这位登山爱好者,在昆明组织了一个二三十人的登山俱乐部,每周都要到西山上共赏“海天一色”的盛景。昨天,沈义炫给自己放个假,邀约几个在昆明的韩国人和昆明本地人登西山赏美景。

    金月珠一家已完全融入昆明当地人的生活,位于韩国首尔郊区的故乡,成了一年中数次的探亲地。

    这其实是越来越多常年居住在昆明的韩国人的典型生活。在昆明有上千韩国人,他们在昆明开韩国料理、在昆明置业,生活舒畅。在外国人眼中,除了昆明的生态、环境、美食和气候,最吸引他们的还是昆明历史悠久和丰富多彩的特色文化,逐渐形成了适合外国人居住的“昆明圈子”。

    在昆明居住了10年的外国人吉姆甚至能用汉语向游客介绍,“西南联大时期,中国的许多文人常在文化巷里喝茶、聊天。所以,‘苍麻巷’变成了今天的‘文化巷’。”吉姆经营着一家小小的咖啡馆,见到熟悉的本地客人,他就笑嘻嘻地讲昆明话:“又来了噶,欢迎再来噶!”

    时尚人士:昆明时尚在于包容

    就在金月珠一家正其乐融融地享受着昆明的时光时,穿着黑色西装、黑色领带、黑色衬衫,身上喷了阿玛尼香水,然后作为一个新雅皮解开衣领松开领带,以求“在精致之中必须显示随意”的张一帆,正以一个绝妙的时装品牌策划人的身份匆匆回到昆明,然后从长水国际机场乘上出租车进入市区,穿梭于顺城王府井、金格购物中心某个一线品牌专柜里、橱窗前,用最新的国际流行理念审视着每个细节。

    20年前,张一帆的父亲身穿中山装、戴着鸭舌帽、拎着个皮包站在文化宫广场上,那皮包上写着两个字——昆明。这是上世纪许多云南人熟悉的场景和道具,在云南的心脏,站在云南第一高楼前留影,精神与物质的满足有了一个最具体的体现,这也让当时年仅7岁的张一帆对昆明这个城市心生无限向往。

    10年前,当25岁的张一帆第一次来到照片中父亲来过的城市,思考着该以何种方式融入这座庞大得有些恐怖、美丽得有些鬼魅的城市。包容的昆明给他的答案是:坚持自我。这也让之后去过精致的上海、到过浪漫的巴黎的张一帆始终对昆明有莫名的感情。

    张一帆读出了昆明是一个开放的、现代化的城市典范。“这从昆明街头的装扮就看得出,昆明有流行,但没有潮流,哈日、哈韩,昆明人只是在这种潮流中追求一些小变化。你不会在大街上看到哈日、哈韩族那些夸张的打扮,但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在他们身上都有点这些潮流的痕迹。”坐在星巴克圆桌前,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张一帆呷了口咖啡说道。

    少数民族:民族文化在城市发光发热

    10月3日这天,徐绍荣所在的餐厅要接待一个外省旅游团。这几天,徐绍荣和几个同事正忙于编排新节目。

    3年前,来自红河州石屏县的花腰彝小伙徐绍荣,从家乡的小山村奔着大城市来了。

    因为没有太多的技能,他选择在餐馆打工,他想通过学厨师来谋生,并且能在昆明这个大城市生存下来。他所打工的餐厅名为俏云南园街宴,是个纯正的红河州哈尼族、彝族餐厅。在这里,有和徐绍荣一样从村寨里走出来的少数民族朋友。

    随着餐厅规模不断扩大,在老板的帮助下,徐绍荣脱离厨房,当起了服务员,给客人表演原生态的花腰彝歌舞。

    曾参加过花腰放歌和当地大型歌舞表演的徐绍荣把家乡的民族文化带到了城市,并在这里发光发热。徐绍荣告诉记者,他喜欢昆明,希望能在昆明安家。尽管艰难,他还是会为这样的梦想努力奋斗。

    在昆明,和徐绍荣一样的少数民族群众不在少数,除了打工,求学、经商的也越来越多。数据显示,目前全省城市少数民族已有200多万人,占城市居民总人口的20%以上,以彝族、哈尼族、白族、傣族、壮族、回族等居多。

    从金月珠、吉姆、张一帆、徐绍荣在昆明的一天生活,可以折射出这座城市温暖而包容的力量。一位专家曾言,昆明自古就是一座移民城市,来自不同地域的人在此和睦相处、互相接纳,各种外来文化在此交融碰撞、和谐共生,铸就了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文化性格,培养了这座城市从不排外、和谐包容的人文精神。记者李思娴报道

编辑:    责任编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