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休假”熬成了一锅“黄金粥”。10月10日,全国假日办发布关于法定节假日放假安排的调查问卷,向社会征集公众意见,以使放假安排得更科学合理。
只能在“十一”出游的人们,眼巴巴盼着消失六年的“五一”长假重新回归;而对今年元旦后连上8天班的“惨痛”经历还记忆犹新的人们,则咬牙切齿:再也不要“拼假”了!
问卷共设计了“对现行安排是否满意”、“调休形成的7天长假应否保留”、“有无必要通过调休将1天假期形成3天小长假”3个闭合式问题,另设一个对假日安排建立的开放式问题。参与调查问卷的还应给出自己所在年龄段与职业。
截至昨日17时30分,凤凰网超120万人参与调查,66.78%对现行放假安排不满意,49.07%(多数)认为7天长假不应保留,50.66%认为有必要将1天节日借调周末形成3天小长假。
新浪网近15万人参与调查,82.1%对现行放假安排不满意,56.4%认为7天长假不应保留,58.0%认为无必要将1天节日借调周末形成3天小长假。
人民网近10万人参与调查,72.3%对现行放假安排不满意,49.3%(多数)认为7天长假不应保留,48.3%(多数)认为有必要将1天节日借调周末形成3天小长假。
从本报记者对特定人群的抽调结果看,多数参与调查人对现行放假安排不满意,并认为不应保留7天长假。但对于是否有必要调休形成3天长假的问题,调查结果出现分歧,但若以人数计算,超六成认为有必要调休而形成3天小长假。
专家说法
政府部门应带头落实带薪休假制度
全国假日办10日发布的调查问卷,引发了一场“科学放假大讨论”,云南经济、人文、法律等领域专家对此虽观点不一,但均认为不能再像现在这么干了,放假不应追求天下大同。有两位专家倾向于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将假期的选择权交给假期的享用者。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教授郭树华
目前法定节假日安排弊端颇多。这种集中式的、全国一刀切的放假模式,并未考虑到不同行业、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7天长假有必要保留,但是否能尝试各省区错峰放假的模式,可以先在个别省区进行试点,成熟之后,全国推开。
目前的放假模式,对经济、特别是云南这种旅游大省而言,各有利弊。如果目前的节假日安排有所调整,短期内虽然会对社会消费、特别是云南这种旅游大省的经济发展有一定影响,但从长期来看,通过其他方式来弥补也是可行的,毕竟,假期不是拉动消费的唯一动力。
省政协委员、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王卫东
当初在长假设置时,更多的考虑是经济等方面的因素,并未想到经济和人们的收入能如此迅速地增长,导致在长假期间,出行人数井喷式增长而带来各种弊端。目前是到了要调整的时候了。
对于调整思路,就是错峰。无论是将假期安排的权利下放到各省,还是带薪休假制,都可行,但需要相应的制度保障,重要的是能否真正落实。
小长假方面,不必要通过调休方式将本来1天的节日揉成3天,这样反而会影响人们的工作效率。但传统节日的假期应当给予保证。
云南凌云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春光
7天长假目前对社会资源造成了巨大的浪费与破坏,景区平时没几个人,都磨刀霍霍等着长假,但长假期间,景区自然资源又不堪重负。另外,又增加了大家的出行成本。不出去吧,又没别的时间出去。对于调休带来的长假对企业运营带来的损失,李春光认为也不可取,放两天休两天的节奏完全打乱了企业的生产经营。
政府部门应带头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在起带头作用的同时,对企业等单位进行监督,当企业发现其无法承担违反带薪休假制度的成本之后,自然会按照制度实施。
网友吐槽
全国分片区轮流休长假
@Me-3286-Me:强烈要求春节和国庆由3天延长至7天!请考虑一下在外漂泊的孩子们的心情,指望长假回家探亲呢……其他假期,赶上周末就一起休个3天,赶不上,就休一天。调起来太累。
@俞敏智慧:建议将全国划分为五个片区,每个片区所包含的省份不一定要求相连。每年每个片区将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这五个假期中之一定为长假。然后每年按照某规律轮换……
@幸福的鱼儿:建议每个省轮流放长假,不仅解决了景区拥堵、道路不畅,而且还能给久别家乡的人一次回家探亲的机会。
@格桑花开:对现行放假安排不满的主要原因在于,小长假虽然多了,但这种借调周末形成的小长假更像是延长版的双休日,代价是有时要连多天班才能换来一个小长假,这种调换方式让假期的质量“打折”了。(记者 赵航 张小燕 向星权 朱绍平)
新闻背景
从一周休一天到一年休115天
1949-1994年
每周只休礼拜天
1949年至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一直实行一周6天工作制,每周只能礼拜天休息。法定节假只有元旦和五一放假1天,春节放假3天,国庆放假2天等这些全体公民假期。
1995-1999年
从大礼拜到双休日
1994年3月1日,国家开始试行“1+2”休假制度,即每天工作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44小时的工时,每逢大礼拜休息两天,而在小礼拜就只休息一天。
1995年5月1日,完全意义上的双休日工作制正式实施。人们在学习和工作之外拥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
1999-2007年
一年3个黄金周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为了刺激消费,拉动国内经济,促进国内旅游,1999年,国务院决定将春节、“五一”、“十一”的休息时间与前后的双休日拼接,从而形成7天的长假。2000年6月,正式确立了“黄金周”假日制度。
“黄金周”迅速推动了我国的旅游市场和经济的发展。统计数字显示,第一个“十一”黄金周全国出游人数达到2800万人次。到2005年国庆黄金周全国共接待旅游者突破1亿人次。
慢慢地,由于假期的集中节假日过于集中,致使黄金周人员流动数量庞大,交通拥挤,旅游安全隐患增大。不断有专家呼吁取消黄金周。
2006年,以蔡继明为负责人的清华大学假日制度改革课题组认为,黄金周制度该功成身退了。2007年两会期间蔡继明再次提案呼吁取消“五一”、“十一”黄金周。
2008年至今
增传统节日和小长假
2007年12月,国务院决定,从2008年起取消“五一”黄金周,改为3天短假期,同时相应地增加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这几个节日通过双休日的拼接,形成了三天小长假。此次调整后,我国法定节假日和周末休息日达到115.3天。
但实行小长假后,常出现休息3天后连续工作七八天、一个月休息和工作时间被大卸八块等情形,这也引发了广泛议论,关于取消小长假的呼声也渐渐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