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存档 正文
李约瑟飞越“驼峰”到昆明 访问300多个文化科教机构
昆明日报-昆明信息港    11-13 08:14:24

    李约瑟(1900~1995),英国人,著名生物化学专家、汉学家。数次来到中国,先后任英国驻华科学参赞、中英科学合作馆馆长,1946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部主任。著有《中国科学技术史》28卷册、《化学胚胎学》《中国科学》《科学前哨》及《中国神针:针灸史及基本原理》等。资料图

    “我曾试图极力主张的是,今天保留下来的各个时代的中国文化、中国传统、中国社会的精神气质和中国人的人事事物在许多方面,将对日后指引人类世界作出十分重要的贡献。”这是李约瑟博士对中国的认识和评价。

    李约瑟(JosphNeedham)博士是当代著名的学者、生物化学家和科学史家。他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英国学术院院士,1992年,英国皇室授予他勋爵爵位,中国、美国和丹麦等国的科学院聘请他为外籍院士。他的鸿篇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以及他在国际学术界的活动,为世界了解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的影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飞越驼峰航线的科学家

    李约瑟1900年12月9日出生于伦敦南区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位颇有名望的医生,母亲是一位天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1942年,李约瑟受英国文化委员会的资助来到中国,支援抗战中的中国科学事业。

    李约瑟最早踏上的中国领土就是云南。他是经由印度飞越驼峰航线进入昆明的。之后,他亲自驾驶着由救护车改装而成的2吨旅行车,参观、考察了因战乱而搬迁到云南的西南联大以及各科研机构,当他看到当时中国的教授在抗日战争时期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仍然悉心教书育人,中国科学家在古旧寺庙和破落宗祠改造的学术机构里不畏艰辛,以简陋的玻璃器皿及化学药品,在烽火狼烟的战争环境中仍从事科学研究时,李约瑟深感同情和敬佩。在云南,他还参观考察了大理等地。之后,他乘船沿长江而行,考察战时疏散到位于长江边李庄的同济大学以及“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等机构。接着他又考察了中国的许多地区,行程遍及中国的十多个省,他访问了300多个文化教育科学机构,接触了上千位中国学术界的著名人士,对他们仍然坚持做科学实验的精神尤为感动。

    由于战争封锁,中国科学家信息不通,处于与世隔绝状态。李约瑟在英国阿斯得波研究所将世界最新科学研究资料信息制成微缩胶卷,躲过日寇搜查,赠送给中国科学家,设法帮助中国与世界建立信息联络,并为中国科研机构在国外采购了急需的器材设备,亲自组织英国皇家空军运到中国。

    为使世界了解中国,李约瑟于1944年12月在伦敦作了《战时中国的科学与生活》的广播演讲,以不懈的努力为中国呼吁国际援助,促使英国文化委员会给予中国大批物资援助。同时,他还将中国科学家的文稿送到西方出版,并出钱资助中国学者到英国讲学。

    45年著成《中国科学技术史》

    作为一名科学家,李约瑟倾心于中国的古老文明和历史文化,中国古代达到的科学技术和光辉灿烂的文化令他赞叹不已。当时流行这样一种观点——近代科学起源于西方。李约瑟却批驳说:“不同文明的古老的科学细流,正像江河一样奔向现代科学的汪洋大海。近代科学不过是众多不同文明中科学知识的总汇。”为了让全世界知道中国从来就有自己的科学和技术,李约瑟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整整45个春秋,李约瑟埋头撰写这部鸿篇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共七卷三十四册,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领域。此书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用无可争辩的事实证明: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这部巨著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后,引起国际学术界高度重视。这部巨著凝聚了李约瑟毕生的心血和对中国文化深深的爱。中国、日本出版了全译本,意大利、西班牙、荷兰、丹麦、德国、墨西哥等出版了节译本。中国成立了“李约瑟研究所”。

    由于这部书的巨大影响,中国科技史已在全世界范围内成为一门科学,主要工业国家都已建立了中国科技史研究机构,并自1982年以来,每2—3年就有一次中国科技史的国际会议。

    1995年3月24日20时55分,李约瑟这位当代伟大的科学家,中国人民敬仰的科学家终于走完了他95年漫长而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之路,与世长辞,他为人类留下了不朽的宝贵文化遗产《中国科学技术史》。

    中国人民永远怀念李约瑟博士。

    资料来源:《云南百年故事》

编辑:    责任编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