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 正文
云南科学界有3大突破 发现古鱼类化石绵羊基因被破译
昆明信息港    06-10 08:13:46

罗平强壮鱼的正型标本和复原图 徐光辉供图

    近日,云南科学界,喜讯连连,先是云南省渔业科学研究院协同华能澜沧江水电有限公司向功果桥、小湾、漫湾、糯扎渡、景洪等澜沧江流域的5个梯级水电站的流水江段,及澜沧江——流沙河河口增殖放流了近百万尾巨魾鱼苗;随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领衔破译绵羊基因组的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上;然而更令人惊奇的是,中外研究人员在曲靖市罗平县三叠纪地层中发现了辐鳍鱼亚纲中一种新的全骨鱼类化石,该发现将该鱼类的地质延限向前延伸了9000万年。

    最惊奇

    2.4亿年前鱼类化石在罗平发现

    中外研究人员在曲靖市罗平县三叠纪地层中发现的辐鳍鱼亚纲中一种新的全骨鱼类化石,命名为罗平强壮鱼。该发现为研究全骨鱼类的早期演化和预言鱼目(Ionoscopiformes)的起源提供了关键的证据。

    全骨鱼类是真骨鱼类(现生脊椎动物中最大的类群)的姐妹群,在研究辐鳍鱼亚纲新鳍鱼类的早期演化和真骨鱼类的起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全骨鱼类包括Halecomorphi(鲱亚部鱼类)和铰齿鱼类,分别以生活在美洲淡水环境、极具学术研究价值的“活化石”弓鳍鱼和雀鳝为现生代表。

    预言鱼目是Halecomorphi中已经灭迹的古老类型,繁盛于侏罗纪晚期和白垩纪早期的海洋环境,被认为是弓鳍鱼目的姐妹群。根据过去的化石记录,前人认为预言鱼目起源于欧洲的侏罗纪晚期(距今约1亿5千5百万年)。

    罗平强壮鱼是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浙江自然博物馆和芝加哥大学组成的研究小组,在曲靖市罗平县三叠纪地层中发现的。罗平强壮鱼的发现将预言鱼目的化石记录延伸到我国西南的三叠纪中期(距今约2亿4千5百万年),代表了迄今为止最早的预言鱼目化石记录;现将该预言鱼目的地质延限向前延伸了9000万年。

    这一鱼类化石的发现表明预言鱼目的起源比人们过去的认识要早很多,预言鱼目与弓鳍鱼目的分异时间至少在三叠纪中期。

    最前沿 绵羊基因组被我省科学家破译

    2009年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文与华大基因研究院一道发起了山羊、绵羊基因组解析工作。去年解析了山羊基因组,揭示了羊绒生长的基因基础。近日,昆明动物研究所又携手华大基因研究院、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等国内外机构“破译”了绵羊基因组。

    研究发现,山羊和绵羊是反刍动物的典型代表,而瘤胃是反刍动物独有的消化器官。科学家们首次观测到两种在反刍动物中发生特异蛋白结构改变,且仅在瘤胃中特异高表达的结构蛋白。一种是首次报道和命名的毛透明蛋白类似蛋白,另外一种是小脯氨酸丰富蛋白II家族。

    山羊和绵羊基因组的破译,解析了这两种小型反刍家养动物的一些生物学特性谜题,至此,所有重要家禽动物的基因组密码全部告破。

    最欣喜 百万尾面瓜鱼游回澜沧江

    近日,百万尾面瓜鱼游回澜沧江,这次巨魾人工增殖放流活动,是我省首次开展土著鱼类流域增殖放流,在国内也属首例。

    云南省渔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薛晨江说,巨魾是澜沧江著名土著鱼类,俗称“面瓜鱼”,有的地方也叫老黄鱼。它是一种国际分布的鱼类品种,在中国分布于怒江、澜沧江、元江等水系,多见于主河道,常常伏卧流水滩觅食,产卵主要在中国境内。

    近年来,受澜沧江环境变化等诸多因素影响,其野生种群无法得到补充,种群数量大规模减少。云南省渔业科学研究院自2010年受华能澜沧江水电有限公司委托运行糯扎渡鱼类增殖站以来,一直致力于巨魾等澜沧江土著鱼类人工繁殖研究。经过2年的驯养,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于2012年获得第一批鱼苗。(杨质高)

编辑:    责任编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