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区园区 正文
石缝里长出的玉米 ——记东川区农科所高级农艺师孟明才
昆明信息港    09-01 10:44:14

    昆明信息港讯 通讯员唐启荣 “东玉1号”是东川农科专家培育出来的优良玉米种,在贫瘠的山地上,这一玉米种不挑不拣扎根石缝,年复一年为山村农户带来丰产回报。由“东玉1号”优选培育出来的“昆玉7号”自2003年推广见效以来,在昆明市种植面积累计达65882亩,累计增加经济效益1161万元,为东川区农业增产200万公斤,增值380万余元。在东川农户心中,对该系列玉米种和其培育者、东川区农科所高级农艺师孟明才有着同样深厚的感情,有人评价:“如果说‘东玉1号’是石缝中诞生的种子,那么孟明才也是一粒不屈不挠的种子。”

    1990年至1996年间,身患风湿、胃溃疡、腰椎间盘突出等病痛的孟明才仍坚持深入田间观察、选育、配置试验玉米杂交种,为的正是培育出能让农民增产增收的玉米新种。“坚持的动力来自农户们的信任。”孟明才回忆,“有一个老人背着背箩步行很远来找我买种子,她从口袋里把5角、1角的一大把零钱掏出来,一张一张数给我,那个场景感动了我,我知道我研制的种子得到了农户的认可,坚持势在必行。”

    选育试验的进程充满挑战,6年时间里,孟明才一共失败了16次,终于培育出高产优质玉米杂交种“东玉1号”。该品种经大面积示范推广,以其产量高、品质优良、抗病性强、适应性好、商品价值高等优势进入市场,深受广大农户青睐。然而,2000年至2001年,“东玉1号”进入示范种植阶段又差点停在了起点。由于多种原因,连续两年的种植亏损让区农科所在“东玉1号”推向市场的问题上开始犹豫。而另一边,不少农户来到农科所,纷纷反映“东玉1号”玉米种子产量高、适应性好,市场上想买都买不到。

    一边是亏损受挫,另一边是农户的寄望和信任。孟明才最终决定咬牙坚持。为了新种子的推广,孟明才向朋友借了2万元,又用自己的房产证做抵押向银行贷了5万元,到东川区拖布卡镇承包了70多亩地制种。别人劝他没必要冒这个险,他却执著地说:“既然农民需要这种子,我就是倾家荡产也要把种子培育出来。”

    几年来,为东川玉米良种选育及示范推广,孟明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放弃双休、节假日,把全部精力和心思都投入到玉米育种工作中去,从播种、灌水、施肥、中耕除草、授粉到收获、种子脱粒、包装等每一个环节他都亲自操作和指导,累了,地边休息一会儿,饿了等干完这点再说,这已经成了孟明才生活的常态。孟明才与妻子两地分居20多年,家中还有90岁的老岳母长年卧床,生活不能自理,在事业和家庭的两副重担上,他既要把大部分精力倾注于玉米育种工作,又要照顾好家中年迈的老人,他这种吃苦耐劳、细致、耐心、持之以恒的精神,屡屡赢得了单位职工和同事的称赞。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03年,“昆玉7号”推广见效后,在昆明市种植面积已累计达65882亩,累计增加经济效益1161万元,多年来为东川区的农业增产200万公斤,增值380万余元。2005年东川区扶贫办补助20万元项目资金用于推广;2006年至今,“昆玉7号”向昆明及外地进行示范推广。

编辑:    责任编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