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昆明 正文
迟到3个月的感谢信 护士张蓉路边急救垂危老人不留名
昆明信息港    09-11 08:36:53

    3个月后,19名目击者找到她,联名写下这封信

张蓉给老人做心脏复苏 供图

护士张蓉

    5月16日早上,一个老人突然昏迷倒在五一路公安厅家属院西院大门口,一时间没有了呼吸和脉搏。“我是护士,快让我看看。”紧急关头,人群中走出一个身穿绿衣的女子,对老人进行了心脏按压和口对口的人工呼吸。经过女子抢救后,老人恢复了心跳,随后被120送往医院。

    这位救人的绿衣女子名叫张蓉,是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关怀科的一名护士。时隔3个多月后,9日,当时目击全部过程的19名路人联名为张蓉送来感谢信。

    危急

    再晚几分钟 生命难挽回

    5月16日早上8点半左右,张蓉像往常一样将自己9岁的孩子送到学校后返回家里。正当她途经五一路省公安厅家属院西院大门外时,突然看到很多人围在一起,不知什么缘故。

    走近一看,一个70岁左右、已经满头白发的老人晕倒在地,这时已经被路人扶了靠在台阶边上。“一般昏迷的人是不能靠着的。”张蓉没有多想,快步上前查看老人的情况。

    “当时老人已经没有了呼吸和脉搏,瞳孔开始放大,特别危险。”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张蓉依然感到很庆幸。“要是再晚几分钟,老人可能就救不过来了。”

    “我是护士,快帮忙把老人平放在地上。”得知张蓉是护士,众人纷纷前来帮忙。

    欣喜

    抢救后老人恢复了心跳

    “此时老人口吐白沫,知觉全无。但她(张蓉)全然不顾,娴熟地嘴对嘴给老人做人工呼吸和心脏复苏按摩。”这是当时的目击者在9月9日送到医院的感谢信里,对事发经过的一段描述。“我当时并没有想太多,只是一个护士的本能反应。”张蓉说,来不及多想,她为老人紧急进行了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

    几分钟后,老人渐渐有了呼吸和心跳。“虽然有了这些生命迹象,但老人的呼吸还是时有时无,不是特别流畅。”随后,张蓉再次对老人进行了复苏。害怕老人被痰液堵住,张蓉还为他清理了呼吸道,老人的呼吸渐渐通畅起来。随后,120赶到现场,将老人送往了医院。

    亲眼目睹这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救援,回过神来的群众开始询问张蓉的姓名和工作单位。可是张蓉只是淡淡地回答:“没什么,这都是我应该做的,要是别的医护人员在场也都会这样做。”

    淡定

    没有和同事提过救人的事

    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和工作单位,张蓉离开了现场。时隔3个多月后,经过多方打听,李桂珍等目击者们终于打听到了张蓉的身份。原来,张蓉是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的一名护士。

    9月9日,市三院副院长汪亚玲收到了李桂珍等人送来的感谢信。长达两页的感谢信详细描述了张蓉救人的情景,最后还有19个在场人员自发的签名。但据了解,19人中并没有当事老人及其家属。

    收到感谢信,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副院长汪亚玲很是诧异:“没有听说这件事情啊!”同事们也不知道,张蓉只腼腆一笑:“我想着事情过了就过了,也就没有必要再提了。”

    据了解,事发时在场的所有人包括张蓉在内,都不知道老人后来怎么样了,也不知道老人的身份和住址,其本人和家属也没有和张蓉取得过联系。但张蓉表示,希望老人能够好好的,身体健康就足够了。(见习记者王柔)

  提示

  心脏复苏急救要点

  1、头部后仰气道通畅

  2、人工呼吸反复进行

  3、挤压心脏重建循环

  4、抢救药物及时应用

    街谈巷议

    我们需要“正能量”

    “正能量”是个旧词,但始终是个热词。个人的成长需要这种积极向上的意念力,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它强大的驱动力。

    每个人都会有遇到困难的可能。每当遇到困难险阻之时,如果有人能够伸出援手提供帮助,我们自然会心怀感激之情;如果人们对你的遭遇置若罔闻,那我们肯定会对这个社会感到失望或不满。

    张蓉的义举传递了“正能量”,19名联名写感谢信的路人也传递了“正能量”。

    他们都是小人物,但是小人物身上的正能量却闪现出人性的光辉,照亮了道德的方向。在我们感叹种种不道德行为、感慨人性冷漠而陷入迷茫和困惑的情况下,这股正能量传递给我们的是向善的信心和希望。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积蓄正能量,也需要积极释放正能量,把健康、积极、乐观的正能量带给更多的人,让周围的人多一点乐观向上的力量,少一点忧伤;而当我们用“正能量”去感染别人时,就推动了社会和谐,何乐而不为呢?(评论员王岱)

编辑:    责任编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