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治理投了不少钱,怎么仍是劣五类水质?日前,晚报记者采访了第一批系统研究滇池治理的“国字号”专家,感受到治滇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中科院水生生物所原常务副所长、国家环境应急专家、国家水专项湖泊主题专家组顾问刘永定将滇池治理分成五个阶段,明确指出现在滇池治理处于藻草共处阶段。若治理步伐加快,就会迈向第三阶段,否则就仍停步第二阶段。
黑臭阶段 滇池蓝藻曾达50万吨
年过七旬的刘永定走在滇池边,对滇池一草一木饱含深情。他说,上个世纪90年代,他在国外时接到上级通知,组织了十余人的团队,来到滇池边六甲一个名叫小河嘴的地方住了下来,开始了研究滇池治理项目。这是国家对滇池治理的一个“先头小分队”。那时,从大观河往滇池看,完全就像一个大草原,水葫芦一片连成一片,人可在草海上行走。若翻开水葫芦下面,黑乎乎的水质,臭得让人恶心,木船根本无法通行。快艇走过,后面的蚊子像云一样。每到八九月份,蓝藻暴发,滇池北岸一带绿油油一片,持续了好多年。
十年的时间,滇池污染加重。不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专家学者,对当时滇池的状况,都一片茫然,治理滇池进入了阵痛期。刘永定和同事作为国家首批研究治理滇池的专家,针对蓝藻进行了深入研究,也就在那个时候,研究出了蓝藻可以制作成肥料,形成一个循环的资源化可持续链条。
为了研究滇池中为什么不长多种水草,刘永定和同事们圈出了一块水域,种上了各种各样的草。一个搞科研的朋友来帮他,独自一人下水到滇池中查看,溺水而亡,这让刘永定至今后悔不已。
刘永定说,他们当时对滇池的蓝藻进行了测量估算,共计有1万吨蓝藻(干物质),约50万吨鲜重。随着研究的深入,国内外专家及各大院校的研究也慢慢地多了起来,人们对滇池的认识慢慢地有了信心。随着治理的推进,有的效果明显,又有一些专家出现了盲目乐观。有专家提出,给两亿便能治好滇池。事实证明,滇池治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二、三阶段 从藻型浊水到藻-草共存
“滇池就像昆明的洗脚盆,什么废水都往里面倒,要治理好谈何容易!4年才换一次水,而洞庭湖只要40天。置换水周期过长,让滇池成了国内最难治的湖泊。”刘永定等学者当时提出,滇池要进行全方位地调养、系统地治理。
治理滇池应从河道开始,进而扩大到流域,到水环境的综合整治。现在,滇池治理找到了一条明晰的道路,但滇池污染的脚步并没有停止。随着人口的增多,滇池治理将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甚至是几代人才能治好的工程。
刘永定以蓝藻为例说,不是捞掉就行,而是要从根本上治理,水质变好,蓝藻自然而然就消失了。他用“浅水湖泊生态系统的多稳状态现象与演变阶段划分——稳态转化”五阶段描述。黑臭阶段、藻型浊水稳态、藻-草共存阶段、草-藻共存阶段、清水稳态。
现在,滇池黑臭阶段已经过去,过渡到了第二阶段藻型浊水稳态,并朝着第三阶段的藻草共存阶段(藻占主导地位)的区间滑动。八九月的滇池,蓝藻是绝对的优势生物。随着滇池治理力度的加大,水草的占比会越来越大,形成以草-藻共存,以草为主导。当水草占绝对优势的那一天,也就达到了第四阶段。但藻和草的争夺优势品种,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生物多样性逐渐恢复的过程。
为什么草占的主导优势是合理的平稳状态?因为草可将水底的污染物吸收并消化掉,草也构建起较为稳定的生物多样性,鱼可以在草上排卵,有利于更多的生物生长。蓝藻覆盖在水面上生长,阻碍其他生物的成长,水体透明度也随之降低。
人们总喜欢用日本的琵琶湖打比方,实际上琵琶湖投入了上千亿的资金,治理力度比滇池大了很多。有的人认为,滇池治理步伐很慢。刘永定说,其实滇池治理的理论研究、治理思路、科技项目走在了前面,在国际上都不弱。滇池治理和原来相比有了系统性,河道水清岸绿,周边磷使用也得到控制。“滇池治理的脚步不能停下来,应该根据制定的措施,一步一步做好,否则前期的许多工作就等于白做了。”(记者 管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