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定
滇池龙门藻水分离站,收集的蓝藻在车间进行分离 资料图片
编者按:
1986 年前,滇池水质还是Ⅲ类水,按国家标准可做饮用水水源。此后,滇池水质富营养化,不再符合饮用水源标准。1994年后,成为Ⅴ类水,仅可作为农业用水,1998 年至2000年,连续3年是超Ⅴ类水,几乎失去了作为水的各种功能,成为一池废水,被国务院列为重点治理的“三湖三河”之一。为了净化这五百里滇池的浑浊波涛,“七五”以来国家、云南、昆明相继投入大量财力物力人力治理滇池污染治。从去年开始,昆明启动“滇池治理三年行动计划”,确保到2015年草海湖体水质基本达到Ⅴ类标准,外海湖体水质基本达到Ⅳ类标准;主要入湖河流水质明显改善,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滇池治理,任重而道远,正如专家所言“滇池治理将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甚至是几代人才能治好的工程”,不过,“滇池总有一天会变清的”。滇池治理需要遵循怎样的规律?目前的滇池治理取得了怎样的进步?国家环境应急专家、国家水专项湖泊主题专家组顾问、中科院水生生物所原常务副所长刘永定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滇池变化进程分为黑臭阶段、藻型浊水稳态、藻—草共存阶段、草—藻共存阶段、清水稳态等五个阶段。
目前,滇池黑臭阶段已经过去,过渡到了第二阶段藻型浊水稳态,并朝着第三阶段的藻—草共存阶段(藻占主导地位)的区间滑动。其中,中间三个阶段的治理需要控污与生态修复并举,才能真正实现滇池整个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回忆
整个草海就像草原一样
“那个时候,从大观楼出来到草海,可以看到整个草海就像内蒙古草原一样,没有一处地方可以看到水,全部被水葫芦覆盖满了,快艇在前面走,后面就翻出来一股黑水,伴随着黑水还涌出来一股蚊子像烟一样直往上蹿。”
“我不是昆明人,我是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员,跟保洁员一样就是一个岗位,别人都说我是专家,我就是个手艺人,只是觉得让我做一件事就要把它做好。”刘永定这样介绍自己。
上世纪50年代,刘永定的研究生导师是中国湖泊调查队的队长,在老师的影响下,他对湖泊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他自己真正独立承担国家任务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的。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滇池水质污染恶化。时任中科院水生生物所原常务副所长的刘永定担任了“滇池蓝藻水华污染控制技术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来到昆明从事滇池水华蓝藻的研究工作。带着10万元研究资金和4—5个人的研究团队,刘永定信心满满地来到了昆明。
谈起滇池,刘永定清楚地记得,滇池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时,水质还是好的,但到了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引起滇池的营养负荷急剧增加。
研究
蓝藻水华污染控制技术国内领先
“每年的滇池治理都要投入那么多钱,在某些人看来进展缓慢,实际上在滇池上所作出的一些研究,在世界上并不落后。”
研究团队在滇池边的六甲乡小河嘴村,向当地农民租了几间仓库,作为野外工作站,实验和住宿均在工作站内。
由于滇池野外工作站必须有人不间断地看守,当有队员表示愿意留下来值守,让刘永定放心回家过年时,刘永定说:“我经常会去外地出差,可借出差的机会,回家与家人团聚。而你们一年到头难得回家一次。还是我留下来好些。”从2000年开始,刘永定独自一人在滇池边过了5个春节。“我其实没想过能为滇池做多大的贡献,只是做好自己的事就行了。”
“每年的滇池治理都要投入那么多钱,在某些人看来进展缓慢,实际上在滇池上所作出的一些研究,在世界上并不落后。”刘永定说,他们在滇池采取的蓝藻水华污染控制技术,在国内就从未做过。通过对滇池蓝藻水华污染的控制研究,刘永定和他的团队对实验区的蓝藻水华进行了有效控制,证明了控制蓝藻水华生长设想的有效性,发展了控制蓝藻水华的成套技术。
进展
滇池已经告别黑臭阶段
“一个湖泊富营养化都有自己的规律,要治理它就必须认识它的规律。要治理滇池,就要把滇池特有的规律摸清楚。”
刘永定介绍,滇池是个富营养化湖泊,以前人们总认为把湖泊的营养源控制了,就能够把湖泊水质变好,这个观点原则上并没有错。但是富营养化看上去是影响了滇池的水质,实际上影响了滇池的整个生态系统。“湖泊的变化是分阶段的,富营养化状态也是有区分的,这不仅仅是营养源的区分,更是整个生态系统组成结构的区分。”
刘永定认为, 考核一个湖泊的变化,运用总氮、总磷、COD(化学需氧量)、BOD(生化需氧量)这些指标从污染管理上是很好的,但是从湖泊管理上来说,通过这些指标来判定并不太完整,因为湖泊生态系统的变化没有反映出来。“因此,我们用8个指标来区分湖泊从清水到浊水的变化过程,这么一个过程正好符合‘稳态转化’的规律,根据湖泊变化的曲线拐点,将滇池的变化过程分成黑臭阶段、藻型浊水稳态、藻—草共存阶段、草—藻共存阶段、清水稳态等五个阶段。”
其中,藻和草的品种优势争夺是一个生物多样性渐渐恢复的过程,当水草占绝对优势的时候,也就达到了第四阶段。为什么草占的主导优势是合理的平稳状态?因为草可将水底的污染物吸收并消化掉,草也构建起较为稳定的生物多样性,鱼可以在草上排卵,有利于更多的生物生长。而如果蓝藻覆盖在水面上生长,阻碍其他生物的成长,水体透明度也随之降低。
“清水稳态,不需要做什么治理,只要保护其生态系统正常运行就行了。”刘永定介绍,到达黑臭阶段,就是要赶紧把湖泊的营养源切断。“中间三个阶段需要把污染截除和生态修复并举,具体哪个措施为主,需要看湖泊的物理形态、化学形态、生物组成等条件。”
刘永定进一步解释:“滇池治理最后的目标就是,除了水质要变好之外,滇池的整个生态系统也要实现良性循环,这就需要污染截除和生态修复并举,所以中间三个阶段一定是要把控污和生态系统修复相结合起来。”
刘永定指出,滇池治理过渡到了第二阶段藻型浊水稳态,并朝着第三阶段的藻—草共存阶段的区间滑动。“随着人口的增多,滇池污染的脚步并没有停止,滇池治理将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甚至是几代人才能治好的工程。”
前景
治理已找到了明晰的道路
“滇池要4年多才能换一次水,太湖10个月就能置换一次,洞庭湖只需40天就可以。置换水周期过长,让滇池成了国内最难治的湖泊。”
刘永定说,滇池是典型的高原湖泊,且处在昆明的下游,每天有那么多的污水进入滇池,要变清谈何容易。“只有将湖盆、湖岸带、河道等整个流域进行系统的治理,昆明治理滇池的效率才会提高。”
“目前,滇池治理已经找到了一条明晰的道路。”刘永定说,首先,滇池湖泊污染控制和系统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比如,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能力大大提高,由原来的几万方提高到191万方。再如,湖滨带的建设对滇池的污染控制以及湖泊生态系统的管理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此外,滇池治理的整个管理制度在不断完善和成熟,比如河道治理方面“河长制”、“河道管理条例”,而滇池开湖封湖、放流鱼苗等方面都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性的制度与规定。同时,对湖泊系统的认识加深了,计划性和预见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对滇池治理的信心从来都没有丧失过,相信通过不懈的坚持,滇池总有一天会变清的。”(记者 张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