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昆明 正文
昆明招商引资“量质”并举
昆明信息港    12-26 08:01:20

    抢抓新一轮产业转移机遇,需要加强投资促进;打造昆明经济“升级版”,需要加强投资促进;助推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加强投资促进。

    如何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国内外产业加快转移、滇中产业新区启动实施的有利机遇,围绕昆明产业转型升级要求,研究确定投资主攻方向,提高引资引智水平,为建设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门户城市提供强力支撑和持续动力?

    面对挑战和机遇,昆明招商引资重“量”更要重“质”。

    去招商引资的“虚火”,重点围绕产业升级“招大引强”,围绕集群发展“补链强链”,围绕创新驱动“招才引智”,一系列思量、谋划和举措,折射出招商引资的新转变,必将迸发昆明经济发展的聚合力。

    正视问题与症结

    招商引资是稳增长、调结构的重要手段已成共识。近年来,昆明也初尝招商促进产业培育、经济发展的红利。从沃尔玛、可口可乐等世界500强为代表的巨头纷纷西进昆明,到与中铁、武钢、南车等中国500强共同构筑昆明装备制造及现代制造业,实现了企业自身发展与昆明经济增长频率的“共振”。

    不能不说,招商引资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机遇和挑战:从区域层面来看,成渝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和黔中经济区通过推动产业聚集集群发展,区域经济快速崛起;从全省层面看,滇中城市竞相发展,滇中产业新区规划建设全面启动,产城融合发展步伐加快。加之沿海发达地区纷纷推行产业就地转移,都给昆明招商引资,尤其是重大项目的招引带来较大竞争压力。

    在全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推进大会上,市委领导将当前昆明改革发展稳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分列十三点,其中第七个问题是招商引资水平不高、质量不优,项目落地难问题突出。部分项目并未真正落地建成或投产达效,有的引入资金存在掺假注水现象。招商引资储备项目不多,总体质量不高,房地产项目多,产业项目少,高科技、高附加值项目更少。政策配套不完善,部分县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土地、人才、技术资源短缺,导致项目无法落地或落地后企业无法正常经营,招商平台和环境建设亟待加强。

    打铁还需自身硬。在云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施本植看来,一个城市要引来企业巨头、龙头落地,实现产业迅猛增长,除了借助产业“西进”的东风、承接外部环境的推动,更重要的还是在自身“内功”方面打好基础。

    重“量”更要重“质”

    现在招什么商、上什么项目,直接决定未来的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新形势下,昆明需发挥自身独特优势,找准定位和目标,在产业发展上促进项目要素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项目集聚。

    市规划局一位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表示,昆明不断加强和改进招商引资工作、创新招商引资方式。今年出台的《昆明市内培外引工作指挥部关于2014年全市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经济工作主攻方向,加大了产业培育提升力度,更注重在发展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意见》从指导思想、总体目标、转变招商方式、抓好项目统筹及落地、保障等方面明确了一系列具体措施,提出“努力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向招商选资、招商引智、招商引技转变;项目招商向产业招商、实体招商转变;机关招商向领导招商、团队招商、以商招商、企业招商转变;重招商指标向实际到位和项目落地转变”的“四转变” 和“一个产业、一个部门、一套方案、一个班子、一抓到底”的“五个一”工作机制有望成为破题之举。

    这位负责人解析,“四转变”就是为了实现由数量规模型招商向数量质量并举型招商转变,科学招商,全面推进招商理念、思路、方式、考核、政策创新,背后折射的是招商思想的深刻变化,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对此,施本植评价,重招商指标向实际到位和项目落地转变,说明昆明已经摒弃招商引资的“虚火”。区域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招商引资是过程,项目落地、资金到位、效益产生才能带来实际成果。“五个一”工作机制则是用一条线串起推动项目落地的各个环节,加强高位推动,明确部门责权。

  打破“玻璃门”“弹簧门”

  昆明先后大刀阔斧地向行政审批制度“开刀”,目前,行政审批项目数量在全国同类城市属最低水平,审批时限也持续保持最短。市级行政审批项目从最早的1016项精简到了22个部门75项,审批时限压缩80%以上,审批要件精简50%以上,并下放行政审批事项168项。

  一项项“简政放权”的具体实践,赢得了社会投资和创业热情迸发。但不可否认,效率不高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有的部门将审批改为核准、审核、事前备案,或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无关联的合并、打包,反而增加了环节和不透明性,“弹簧门”、“玻璃门”现象突出,一定程度上导致招商引资项目难以落地,招商效果不好。

  为此,专家建议,在“抓紧”服务的同时,昆明还应不断“放松”行政审批关卡,从简政放权入手,通过建立权力清单制度、再造审批流程、理顺内部机制等措施,从根本上提高审批效率,根除项目落地难这个顽症。

  数据显示:2013年,民营经济增加值预计达到1560亿元,完成税收近500亿元,但是,相比活跃的民间资本增速,民间投资仍显乏力。

  到底是什么在阻碍民间资本进入实体经济?限制因素是多方面的,一个形象的说法叫“玻璃门”,也就是名义上开放、实际上进不去。

  近日,昆明市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等领域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正式向社会投资推出涵盖综合交通、市政设施、文化旅游、社会事业、产业园区建设等领域的80个项目,总投资达1005亿元。这样的规模和广度,在昆明市支持民间投资领域中尚属首次。

  “当前,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等领域建设,对促进投资增长具有积极意义。积极寻找社会投资人,一方面可以促进项目早日实施,为投资增添新的动力;另一方面,可以切实提升昆明市基础设施服务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市发改委主任李肇圣说。

  “这一锤子为昆明打破阻碍民资进入投资领域的‘玻璃门’开了个好头,希望进一步加快打通民间资本投资出口,完善政策机制。”省社会科学院专家陈利君认为,拿出抓招商引资的热情,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留住民间资本,才能为民间资本搭建投资的跳板。

  改变干部考核“指挥棒”

  事实上,昆明摒弃“捡到篮子都是菜”的招商套路已多年,为何招商引资水平不高、质量不优的问题仍旧突出?一位专家受访时表示,关键在于如何落实。

  “根源还在GDP冲动上。”在这位专家看来,根本原因在于指挥干部行动的指挥棒——干部考核机制。不可否认,以经济增长为主要内容的考核机制的确对推动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其负面效应也正在凸显。要制定一个能体现社会、民生、服务等多指标的考核机制,改进招商引资考核办法,挤一挤签约项目的“水分”,绝不能让招商引资变成“数字工程”。

  去年12月,中组部印发《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树立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的导向,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指挥棒”调整后,昆明雷厉风行贯彻落实,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新考核办法,不再以高分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条件,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

  昆明对“两区两县”将重点考核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把贫困人口变化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长率、农民人均纯收入及增长率等作为年度目标管理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提高在年度综合目标管理考核中的权重。对有扶贫任务的富民、宜良、晋宁、石林、盘龙等县区,将扶贫开发工作绩效作为年度目标管理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内容之一。

  重“量”更要重“质”、 打破“玻璃门”、“弹簧门”、 改变干部考核机制……结“扣”成“环”,必将使招商引资迸发惊人的聚合力,推动经济良性发展。(昆明日报 记者李思娴)

编辑:    责任编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