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滇池北岸,其他水域的水质情况都比较正常。记者赵伟摄
昨日,省政府滇池专家督导组调研滇池外海北部沿岸蓝藻处理处置工作,目前滇池北岸富藻水处理工作有序进行,处置能力每天可达42万方,外海北部蓝藻水华天数也逐年减少。督导组指出,各相关部门要继续高度重视滇池蓝藻处理处置工作和滇池治理工作,坚持标本兼治,做好滇池蓝藻除控工作。
省滇池专家督导组组长晏友琼参加调研,市“一湖两江”督导组组长李培山陪同调研。
督导组一行实地察看龙门藻水分离站、外海北部蓝藻水华情况、海埂公园内尾水外排和资源化利用工程排藻井以及格兰特码头外海水质情况,了解到目前滇池外海蓝藻已得到有效处理,此外,各项应急处置措施仍在继续,分离站及所有移动除藻设备的运行时间,从日常每天12小时延长至全天24小时连续作业,最大限度清除蓝藻;在外海调度10套移动除藻设备,均衡分布在外海北岸近岸带,扩大蓝藻的收集范围;将西岸截污干管接入西园隧道进水口的分流管道,管底标高降低60厘米,最大限度发挥西岸截污干管的富藻水置换功能;投入运转海埂公园沿线尾水外排项目新建的四个蓝藻收集口,每天可置换约17.6万立方米富藻水;加大尾水外排泵站抽排量,延长运行时间,将尾水外排泵站置换抽排量提升至每天100万立方米等,在各项措施的实施下,滇池北岸富藻水处置能力累计可达每天42万方左右。
市滇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首次发生蓝藻水华的时间与去年同期相比推迟了4天,滇池外海北部历年发生蓝藻水华的天数也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2010年为137天,去年为45天,今年截至13日为13天,且专家预测,今年发生蓝藻水华的天数有减少的趋势。据了解,蓝藻水华治理和应急工程此前已列入《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年)》,根据今年的方案,清除范围为从滇池北岸盘龙江入湖口至西山龙门村长约5千米,宽约500米,面积约2.5平方公里的敏感水域沿岸带,包括草海永昌湿地、草海大坝、草海西岸近岸水域等蓝藻水华区。《规划》主要是指导在滇池北岸蓝藻主要富集区及糟害富集区开展蓝藻日常清除工作,当发生蓝藻水华重度富营养时,根据方案启动应急处置工程。
督导组对滇池外海北部沿岸蓝藻处理处置工作表示肯定。督导组指出,滇池蓝藻应急处置工作规划超前,及时有效地指导今年蓝藻处理处置工作,非常值得肯定。督导组强调,各相关部门要继续高度重视蓝藻处理工作和滇池治理工作,坚持标本兼治,积极探索有效措施,不断提高蓝藻处理处置技术,并加强科学理论宣传,让更多老百姓了解蓝藻处置和滇池治理工作,共同为滇池治理出力。
中科院专家刘永定解答三大疑问
北岸“绿漆”不是滇池全貌
“大坝和海埂都绿油漆了,滇池水质变差了吗?”近期,类似的舆论大量出现在网络中。那么,近期滇池为什么会出现蓝藻水华现象?怎样才能消除蓝藻水华?就这些问题,本报记者对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原副所长、博士生导师刘永定进行了专访。
出现蓝藻最大原因是什么?
昆明处在厄尔尼诺现象影响较大范围内
“滇池出现蓝藻水华,是规律的重现,这是正常现象。”采访刚开始,刘永定就开门见山地阐明了这个观点,他表示,对于滇池这样一个富营养型的湖泊来说,蓝藻水华现象的发生在之前的10年、今后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都是无法避免的。
2007年太湖发生重度蓝藻水华,甚至影响到当地的自来水供应,而水质徘徊于II \III类水之间的洱海也于1997年、2003和2013年出现大规模蓝藻水华现象。“这些都与此次滇池水华的发生一样,是时间生物学上正常的周期性现象,也就是我刚才所说的规律重现。”刘永定说,虽然说此次滇池蓝藻水华的发生是规律重现,但也有特殊性。蓝藻水华发生的小环境不仅取决于光照、温度、营养和其他生物的作用,更与厄尔尼诺现象、人类的不规范行为和突发的污染事件、洪涝干旱等变化有关。
刘永定用了一套函数坐标、一张厄尔尼诺影响分布图、一幅地图来阐释此次滇池发生蓝藻水华的必然性,“光照不愁、营养充足、温度上升,加之在厄尔尼诺强烈发生年,必然发生蓝藻水华。”刘永定总结,在这样的普遍影响和特殊条件下,蓝藻的发生属于必然现象,这与20年来研究蓝藻水华的相关数据是吻合的。
他还明确提出,绝对不要因为蓝藻水华的反复性就认为生态系统崩溃。“有可能今天比昨天严重,也有可能明年比今年严重。”刘永定把对蓝藻水华20年的研究概括为一组函数坐标——时间为横坐标,蓝藻水华现象为纵坐标,水体经过多年治理,以大跨度年份为时间单位来观察,水华发生呈平滑下降的曲线,但是以较小的时间节点来看,就偶尔会波动。因此,不应该纠结于上下两年滇池蓝藻水华现象的严重程度,也不该纠结于每年出现的早晚,从长远来观察才是正确的观念。
蓝藻水华现象的发生,自然与蓝藻本身“喜爱”富营养环境的生物属性分不开。但同时也与昆明的自然条件和整体的大环境必不可分,“昆明的光照条件肯定是不用‘愁’了,但对蓝藻水华现象来说并不是好事。”刘永定表示,今年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强烈发生年,去年开始发生后,至今已经15个月左右。“一般情况12个月就应该结束,而此次厄尔尼诺现象有可能持续到今年底或者明年初,很可能超过历史最高的18个月。”刘永定解释,厄尔尼诺现象的本质就是海水温度上升。
刘永定展示了电脑上今年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分布图,上面清晰地显示,影响面最大为呈红、橙色区域,分布在南北纬30°间,地处北纬23°左右的昆明正好在影响较大的范围内。这就解释了蓝藻暴发的第二个必要条件——厄尔尼诺现象一定会影响到海水和淡水的温度,让水体的生态环境发生巨变。温度上升1℃,可能人体没有显著感受,但会导致生态系统产生显著的变化。“因此,今年太湖、巢湖和滇池及部分近海水域的蓝藻水华或浒苔暴发等现象比往年严重。”刘永定说,今年,滇池水温持续地同比高出1℃,这就为蓝藻水华的发生提供了“温床”,也成为此次滇池蓝藻水华现象发生的最大原因。
(名词解释:厄尔尼诺现象,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的现象。在17年前的7月14日这天,全球气候出现异常,其重要原因就是厄尔尼诺现象作怪。)
为何“控藻”不能快速见效?
高原低洼湖泊水体自然置换率低
蓝藻生长最喜爱的氮磷元素不缺,厄尔尼诺现象又不断催热着水温,地处高原的昆明又不缺阳光,而且滇池的特殊性在于,作为高原低洼湖泊,水体自然置换频率低、时间长,一部分来水还来自于污水处理厂的尾水,而尾水虽然经过处理仍然属于劣五类水质,营养程度较高。
滇池水来源于35条入滇河道和污水处理厂的尾水,但是却只有螳螂川一个出口,水量的平衡大多依靠自然蒸发,而湖中的营养成分和蓝藻不会因蒸发而消失,蓝藻随水离开湖体的数量非常少。“在水温差不多的情况下,国内其他淡水湖泊3、4月份还没出现蓝藻水华时,滇池可能出现蓝藻水华,而10月份太湖的蓝藻水华已经消失,滇池蓝藻水华可能还存在。”
“除上述因素外,蓝藻水华的发生还跟人类活动息息相关。对生态系统的干扰有很大的影响,人类能不能够制止和减少这种干扰呢?”刘永定认为这是可行的,云南省及昆明市多年来采取多项措施来减少这种干扰。
“近年来昆明建设多座污水处理厂、数千米的截污管网,35条河道综合治理也在不断推进,截污能力得到持续提升,而牛栏江—滇池引水工程的实施更加速了水体置换的频率,加上湖滨生态带建设等措施,为滇池水质转换、富营养程度的下降提供了有力支撑。其中开展的多项措施、采取的多种技术在国内都处于领先位置。”对于多年来的滇池治理措施,刘永定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要消除蓝藻水华现象,最关键的就是降低水体的富营养状态,特别是磷的含量,采取物理、生物等方法控制蓝藻的生产能力。”刘永定解释,“简单来说,物理方法就是机械清除蓝藻,入湖河道治理等截污手段,蓝藻较多时,机械清除应该满负荷载,提高能力,最好是人停机不停作为应急处理,这是较好的方式。而生物方法就是‘一物降一物’的生态控藻手段,比如‘以鱼控藻’,但这一方法见效缓慢,鱼类产生的排泄物同时也能成为藻类生长的肥料。”
“大家要认识到,滇池的治理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水质也不是一蹴而就能改善的,这至少需要一代人的努力,要允许整个过程持续较长时间,期间还要做好出现波动的思想准备。”刘永定强调,可以肯定的是,当前开展的措施、采取的手段是卓有成效的,在坚持开展正确的做法下,依靠不断发展的技术手段,蓝藻水华现象和滇池水质好转将是必然的。
北岸成“油漆”是治理不佳吗?
记者证实向南走湖水透明度逐渐提高
近期,滇池北岸大片“绿油漆”的图片在网络中引起一片哗然。“这是昆明形象、滇池治理中最大的‘尴尬’之一。”刘永定表示。
“以蓝藻水华富集北岸边来认定滇池治理效果不佳、水质下降是不对的。”刘永定以一种科学的假设来解释这种“尴尬”。“夏季,在温度较高的富营养型湖体中,蓝藻数量大量繁殖,假设4米深的滇池水里所有蓝藻,都为了生存要浮到水面浓缩成4厘米的区域争夺阳光以求生存,这样蓝藻密度就增加了100倍。”刘永定说,再加上西南季风的影响,哪怕300平方公里内的水藻只有1/3被吹到北岸,集中成今年测算出来的1平方公里蓝藻水华面积,那又增加了100倍。
如果按照上述假设的数据,蓝藻水华面积和浓度全都集中到北岸,就有可能造成北岸的蓝藻水华密度迅速上升一万倍,由于蓝藻水华富集滇池北岸的湖滨路、海埂公园等是滇池风景区之一,而一般老百姓和游客都看不到湖心和南岸的水体情况,便把北岸“绿油漆”以偏概全地认为是当下滇池的全貌。
西南季风把大量水藻吹到北岸,那南岸和湖心的水体情况又是如何?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假设的可信度,13日,记者随昆明市环境监测中心科研人员进入滇池湖心及南岸沿途观察水体情况,科研人员还在8个环境监测国家控制点位采样。
13日上午9点左右,记者在滇池北岸看到,尽管不远处除藻船和相关设备仍在不断清理蓝藻水华,但仍见得到一片绿油油的蓝藻水华,尤其在靠近岸边的死角处,确实和某些网上的图片相似。
之后,记者随科研人员来到第一个国控点晖湾中,此处也处于滇池北岸。从岸边到点位,一路蓝藻水华情况比较明显但明显好于岸边,水体透明度在37厘米左右,还看得见风浪裹挟着鲜绿色的蓝藻从南部不断涌来。公务船继续往南,肉眼观察和实地测试一致,水体透明度不断攀升,蓝藻水华情况不断降低,第二个点罗家营,距离福海乡3公里左右,远处看得见福保文化城,此时透明度已经达到42厘米。在随后的国控点观音山东、观音山中、滇池南岸、海口西、白鱼口、观音山西,感官体验蓝藻水华情况也越来越轻,而透明度最好的点位滇池南岸已经达到46厘米。
昨日,中心提供了采样的分析数据报告,结果显示,各点位叶绿素含量与感官及透明度监测结果一致,越靠北岸叶绿素a(蓝藻水华主要参考指标)越高,每升水所含藻类数量也越多,晖湾靠近北岸,其叶绿素a密度和藻类数量是观音山西的近2倍。监测证明,朋友圈里的绿油漆并不能代表滇池全貌。(昆明日报 记者孙潇)
人物介绍
刘永定,历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副书记、常务副所长、党委书记兼副所长,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态学学科组二审专家,中科院资源环境生态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生态学分会副理事长等职。
刘永定目前主要从事的研究领域为湖泊富营养化和水华蓝藻的环境生物学,是国家973项目“湖泊富营养化过程与蓝藻水华暴发机理研究”首席科学家、国家863“滇池入湖河流水环境治理技术与工程示范”责任专家组组长、国家环境重点课题“滇池蓝藻水华污染控制技术”课题首席科学家,在国家项目研究中提出了分阶段解释湖泊富营养化过程的理论认识和蓝藻水华生产力控制的技术路线,推进了该领域研究的发展,发展了成套水体富营养化、蓝藻水华污染和河流水环境治理技术。
随评期待治愈滇池“老毛病”
连日来,滇池外海北部沿岸的蓝藻引发各界关注。蓝藻无疑是因为水质污染引发的,有其必然性;再加上近期的水温和阳光因素,蓝藻肆无忌惮地生长也就不足为奇。不过,相关部门已采取机械除藻等多项应急措施,“拦藻”作业正在进行,以最大限度清除废物。“拦藻”早动手,旨在治滇池的“老毛病”。
蓝藻聚集形成水华(水面上形成的一层油亮厚膜,颜色绿如漆,俗称“海油”),每年5月到10月是蓝藻水华严重富集的自然时段。专家称,蓝藻水华与海洋里的“赤潮” 一样,是当前困扰全国乃至全球水环境的两大问题之一。蓝藻水华会加剧整个滇池生态系统功能的失衡,形成腥臭难闻的气味,还会污染生活空间。因此,“拦藻”乃当务之急,也是政府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要想彻底清除蓝藻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情。因为滇池水体的富营养化状态,意味着只能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减少蓝藻数量。更何况,蓝藻已经“深居”滇池多年,一旦水体富营养化加剧,就会扩散。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蓝藻问题,控制“海油”的生产能力,截污与生态修复是必经之路。
滇池是昆明的母亲湖,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滇池成为中国污染最严重的淡水湖泊之一,水质下降到劣V类。这些年,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来治理,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比如,与2010年相比,2014年滇池已由重度富营养变为中度富营养。但滇池治理一直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根除蓝藻就是一道亟待解决的难题。当然,滇池地质地貌条件异常特殊,与“两湖”——太湖、巢湖所处的地理环境完全不一样,加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工业和农业面源污染的加剧,为滇池治理增加了不小的难度。
“海油”的出现归根结底与水质污染有关。因此,增强市民的环保意识,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关心滇池、珍惜滇池、爱护滇池,减少污染存量,加快生态修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近年来昆明市治理滇池的力度逐年加大,扎实推进“六大工程”,深入开展“滇池治理三年行动计划”等,滇池治理可望取得新的突破。只要从源头上遏制污染物流入滇池,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更好地发挥环湖工程的生态功能,还滇池一湖碧水是大有希望的。(小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