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昆明 正文
昆明扶贫聚力攻坚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7.4万 共圆幸福小康梦
昆明信息港    08-28 22:29:46

    前言:今年2月,昆明市委、市政府决定,第二批包乡(村)对口帮扶工作采取多对一的方式,对东川区、倘甸和轿子山两区、禄劝县、寻甸县(以下简称“两区两县”)剩下的10个乡镇104个行政村,由多个单位对一个乡镇,一个单位对口帮扶一个行政村,实行包村援建。

    昆明要求挂钩单位严格执行《昆明市实行扶贫攻坚包乡对口帮扶工作方案》等一系列针对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贫困人口制定的措施开展工作,要求帮扶单位积极扶持其培植特色产业、开拓农产品市场等方面拓展帮扶思路,增强其“造血”能力,实现脱贫之后的持续发展。这个消息,犹如寒冬里的艳阳,给昆明各县区贫困村的村民们带来了丝丝暖意。

    近日,昆明信息港记者走近东川、寻甸部分贫困村村民的生活,带你感受昔日贫困村的巨大改变。

    昆明信息港 记者上官艳君 作为集大都市、大农村、大山区、大贫困四位一体的省会城市,昆明有东川、禄劝、寻甸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倘甸扶贫开发试验示范区,是全国有3个以上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省会城市之一。

    一直以来,昆明市委、市政府回应民生期望,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十二五”以来,昆明市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4.43亿元,动员社会力量直接投入资金3.99亿元,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7.4万人,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贫困群众的住房难、就业难、行路难、饮水难、增收难、上学难、看病难“七难”问题得到缓解,扶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过去,阿旺镇的村民住在山洼的河边,住的是土基房,走的是坑坑洼洼的烂路。记者上官艳君/摄

如今,阿旺镇的村民们住上了“小洋楼”,生活越来越好。记者上官艳君/摄

    现场

    造血式扶贫助“贫民”安居乐业

    8月25日,大雨。嵩待高速龙潭收费站旁的山洼,雾气弥漫。雾中,远远便看见在一座削平了山头的小山包上,两排新砖房拔地而起。这是岩头村马家村民小组12户人家和其他村民小组村民的新家,共32栋。

    从房子背后的土坡往下看,垂直俯瞰800多米的山谷河边,还能看到崎岖难行的山路。过去,阿旺镇到处是土基房,道路坑坑洼洼。而现在,村里有了宽敞干净的水泥路面,村民们也住上了漂亮美观的白墙灰瓦小洋房。“以前从山洼里走上来,空身都要一个多小时。”东川区阿旺镇岩头村马家小组长马德云看着如今的“幸福新村”,脸上满是笑容。“原来山谷河边的土基房漏风漏雨,每年至少都要修缮一次,到了冬天必须有火盆才过得去。现在大伙都住上了新房子,挺好。你们看,那边是活动房,平时红白喜事,村民都是在这儿办的客。”

    “以前,猪都不敢喂胖,赶不上来。养胖了就自己杀吃了,不然赶去镇上的途中,猪就累死在半路了。”马德云说,阿旺镇地处昆明市东川区最南端,是东川的南大门,优美的古彝乡,也是东川传统的农业大镇,是全省新兴的34个工业特色小镇之一。虽地处东川“南大门”,但由于山高坡陡、土壤贫瘠、产业单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原因导致发展缓慢,是东川区贫困问题最为突出的乡镇。

    在去年开展的贫困识别及建档立卡中,识别为贫困乡镇,其中有11个行政村识别为贫困村,占行政村总数的68.75 %;有18468人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约占全镇总人口的50%,农业人口的63%,贫困人口占比和绝对数居东川区五镇之首。

    在东川产业升级、转型发展的进程中,作为东川的一大门户和交通枢纽,阿旺镇将承载和发挥作为东川“扶贫攻坚的先行区、转型发展的创业区、文化旅游的引领区、生态修复的样板区和民族宗教的和谐区”的发展定位和重要作用。自2012年实施扶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以来,全镇共投入各类扶贫财政补助资金8400余万元,重点实施了“幸福乡村”宜居农房建设工程1774户,实施扶贫安居工程建设286户;实施省级自然村整村推进项目8个,市级自然村整村推进项目17个,省级行政村整村推进项目5个;发展产业扶贫项目2个,实施了产业扶贫项目林下药材种植3600亩和良种仔猪繁育项目321户,推进累计3900亩牧草种植、30座烤房和1个烘烤工厂建设;修建了水窖2100余个,抗旱应急和人饮安全工程共43件,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工程1件;修建了通村硬化道路25.7公里和其它道路8公里;实施了农村电网大修技改工程和鲁纳、木多重点农业开发项目等,为实现整体脱贫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去年,马家村民小组12户人家全部搬迁,在河谷边削平的山顶上建起了新居——“幸福新村”。据了解,整个“幸福新村”异地搬迁工程涉及新建宜居农房32套,通过市级宜居农房专项补助每户3万元、整合抗震安居每户1.3万元、扶贫安居1万元,财政贴息贷款4万元,有效解决了村民建房筹资难问题。

村民来到人工菌种植基地打工,收入较过去有了很大改善。记者上官艳君/摄

    如今,阿旺镇的村民们算是“安居”了。那么,解决了“安居”的问题,如何才能乐业呢?在阿旺镇,一间间的“厂房”——人工菌种植基地,便是村民实现“乐业”的地方。“农活不忙的时候,我们就来这里做零杂工,一个月也可以有近两千元的收入。”52岁的阿旺镇岩头村村民马顺兰说,她们一家7口人,过去辛辛苦苦一个月下来也就赚个一千来块的生活费,日子过得很紧巴。自从在人工菌种植基地做了帮工之后,仅靠她一人,家庭的月均收入几乎是过去的两倍。“家里零用的钱全指着这儿呢。”说起自己的“新工作”,一旁58岁的林老存满脸喜悦。“我们年纪大了,技术活也整不来,就来干点最基础的活。我们是点菌种的,那边是做计件的,还有拌料的,工钱都不一样。”

    300多平米的食用菌大棚里,没有泥土,干净卫生。用玉米芯、桑树枝、谷条等农业废料,根据气候按一定比例混合成营养“菌袋”,再点入菌种,很快便可以长出人工可食用平菇。“我们每公斤单价都在5元以上,高的时候可以达到7、8元一公斤,这样一个大棚近8000个“菌袋”,最高产量每天4-5吨。而且因为这是无添加产品,在欧洲国家很受欢迎,产品主要出口到澳大利亚、德国。”技术工人秦师傅介绍,现在这样的大棚总共有十多间,全年生产。下个月,还有金针菇、猴头菇、蘑菇等产出。“菌丝一般用一两个月,一个月产两季,肥料这些都会再次利用,成本也不算高。”

    40岁的高芬,在基地做封包计件的活。“熟练之后动作就快了,一天做五六百个,能挣个七、八十。“我想学了技术,以后在家创业致富。不过自己做也要本钱,所以现在先学好本事。”

    看着马顺兰、高芬她们既能学本事,又能赚钱,周边村庄的村民也坐不住了,纷纷主动找到基地工作人员,希望可以到基地来学技术、打工。“只要她们愿意学,我们就愿意教,一个种植流程两个月就能学会,而且我们都是免费教的。”秦师傅说。

    阿旺镇副镇长陈东介绍,基地依托阿旺镇整乡推进项目,全力参与当地的扶贫攻坚产业项目,采用“政府+合作社+示范基地+农户”的模式,由政府对农户提供一定补助支持,基地给予农户技术指导、种植示范、菌种供应并签订最低保护价收购合同,形成稳定的订单农业。阿旺镇则以基地为中心,辐射岩头、芋头塘、长岭子、向阳等村(社区),共扶持、带动全镇范围条件适宜的300户农户进行菌类种植30000平方米,预计户均每年可实现8000元收入。今后,这样的产业还有望更多,阿旺镇目前的产业扶贫意向是征得上级部门和群众同意的前提下,集中300户贫困的整乡推进项目90万资金,加上镇政府、昆明勋伟牧业有限公司的投资,总共150万元建设110平米的大棚100个作为食用菌生产基地,由企业来运作,贫困户占最大股份。

    “这个在我们阿旺镇,被称作是‘产业孵化器’。”据陈东介绍,孵化器项目如果能顺利实施,第一年要首先保证100户贫困户每年每户最少3000元的红利,用来补助农户发展产业,今后每年按此发放。并且,在此期间村民还可到企业打工,或者学会了菌袋制作技术,出售给企业,这些酬劳都是另计的。

    “产业滚动使用,这样下一批、再下一批,就可以扶持很多批。我们计划在两年内全部扶持完。”陈东说,整乡推进项目的一次性扶贫资金3000元,分散到贫困户手上,对生活产生大改变的效果不是很好,如果能够集中力量建设成产业扶贫基地,既能给村民传授生产技能解决其就业,还能“搅活”这滩资金池,成为源源不绝的脱贫动力。“我们希望通过类似这样‘输血’和‘造血’相结合的扶贫方式,让贫困的年老村民能增加收入,年轻的可以自己做老板,互相带动,让村民们不仅脱贫也能致富。”

    陈东还告诉记者:“现在我们共有贫困户4845户,我们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帮扶。除了人工菌的种植外,我们的扶贫项目还有生猪养殖基地,围绕‘1+5+1000’生猪养殖产业发展目标,打造1个小龙潭生猪养殖示范基地,扶持5户规模养殖示范户,带动全镇具备生猪养殖条件和积极性高的贫困农户1000户。”

    “整乡推进”助力“贫民”摘帽脱贫

    在寻甸县河口镇,就数糯基村委会象鼻岭村最美。村里绿树荫中,新建的一幢幢楼房,干净整洁的水泥道路,太阳能电灯,公共健身房,成片的大树杨梅,把村子装扮得格外美丽。

象鼻岭村的村民们也都陆续住上了新居。记者上官艳君/摄

    糯基村委会村支书方朝坤随手推开一家农户的大门,进了院子。方朝坤介绍,象鼻岭村共有68户298人,目前已有47户住上了新房。近年来,由于扶贫资金的持续投入,象鼻岭村经济总收入达152.3万元。现在,村子里已实现水、电、路“三通”,村内主干道已硬化、绿化、美化。由于村庄前临牛栏江,后傍寻甸——北大营旅游专线,村民充分利用本村的自然资源和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大树杨梅等特色种植和“农家乐”,把经济搞得更加红火。到去年底,人均纯收入达3651元,实现全村脱贫致富。

寻甸鲁冲村的养鸡场让这里的村民富起来。记者上官艳君/摄

    “来了河口镇,相当于去了新加坡。”方朝坤开起了玩笑。说话间,屋主陈双美外出回来了。说起为何村里现在基本是家家出不闭户,村民之间相处和谐,“以前住的是瓦房,进村的路是烂泥路。现在,村里现在大变样了,村里人基本上是吃穿不愁,这都是受益于新农村建设的结果。”陈双美说,当时为了村民能盖上新房,村干部和党员没少往她家跑。寻甸县扶贫办主任李昌宏介绍,这个村是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双推进”的典型。多年来,象鼻岭村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健全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村民集体一事一议制度,采取有力措施,帮扶到村到户到人,把扶贫开发任务和政策逐项落到实处。

    “扶贫工作力度大,每做一件事,都要和村民们开会决定,哪些需要做,能不能做,都要经过大家同意才行。”方朝坤说,村里通过党员和群众联动,引入扶贫项目,实施精准扶贫计划,着力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改善贫困户住房条件,以新村建设带动农村全面发展、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现已投资200多万元建起了一条2公里长的进村道路,以及投资30万元的一个老年活动室心。同时,大力发展烤烟、大树杨梅等产业扶贫项目,利用土地流转等方式,实现精准脱贫目标。

    “小康不小康 关键看老乡”

    实施扶贫攻坚3年行动计划

    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昆明的老乡中,经省级识别认定的贫困人口28.89万之巨的贫困数外,但全市年收入在2736元以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有识别为60余万人,还有超过31万人贫困人口没有纳入建档立卡。

    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不可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贫困成为昆明全面小康路上必跨之“栏”,必补之“短板”。

    为了解决扶贫难点,补齐“短板”,2012年,昆明启动实施《昆明市扶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2012—2014年)》,分3个阶段,在“两区两县”区域内308个重点村,在其他7县区区域内103个重点村实施扶贫攻坚3年行动计划。市级集中各类资源和力量,实施宜居住房工程、道路建设工程、基础配套工程、产业培育工程、就业促进工程和保障构建工程,通过3年的努力,全市411个重点村基本实现通公路、有房住、有产业、有水喝、有学上、有病能就医、有活动场所的“一通六有”目标,使贫困村基础设施明显加强,特色产业基本形成,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各级党委、政府把农村扶贫开发特别是3年行动计划放在突出位置,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和联乡挂(驻)村责任机制。市级每年安排相应单位挂钩联系两县两区实施3年行动计划的重点村,切实解决实施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坚持政府引导、群众主体、社会多方支持共建的原则,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制定《昆明市扶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农村贫困农户宜居住房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开展“昆明市扶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宜居住房建设农户贷款指导意见》《昆明市农村信用社宜居住房建设农户贷款实施细则》等制度和措施,确保3年行动计划顺利推进。与市农信社合作,对实施宜居住房建设的农户提供建房资金50%以内的贷款,对基准利率部分给予80%的财政贴息3年。同时为确保项目的实施,将3年行动计划纳入政府目标管理督查统一安排落实。

    3年来,昆明市完成166个行政村通硬化公路2110公里,硬化比例由2011年的55%提高到去年的97%,460个自然村通简易公路2181公里,698个自然村通硬化道路1478公里,923个村庄内通硬化道路244万平方米;728个村通安全饮用水,解决饮水困难人口27万人;改扩建、新建校舍79所9万平方米;改扩建、新建卫生室78个1万平方米;建设活动室、活动场所335个15万平方米;完成五小水利建设439件,架设人畜饮水管道267千米,人饮水窖1215个。

    此外,通过产业培育,从种植、养殖业入手,探索“特色基地、规模园区、专业村+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种植业80万亩,养殖大牲畜29万头,为项目村发展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链,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末的2582元增加到2014年末的4132元,增长60%。

    全市以整乡、整村、连片开发为重点,实施整乡推进项目10个,实施以自然村为单元的省市级整村推进项目1408个、以行政村为单元的整村推进32个,以深度贫困自然村为单元的整村推进10个。实施易地开发扶贫搬迁5800人,实现革命老区县和老区乡镇项目建设全覆盖。

    创新社会扶贫工作格局

    昆明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多年的探索完善,基本形成了“发达县(市)区对口帮扶、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挂钩、驻昆部队携手援建、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和处级领导挂钩联系到村、厅级领导联系到乡镇”的社会扶贫工作格局。

    “十一五”以前,昆明的扶贫还停留在地撒网式挂钩扶贫的初级阶段,既没有明确对口帮带、定点挂钩扶贫的项目要求,也没有规定扶贫投入额度,帮扶项目的确定、帮扶资金的投入,完全由帮扶双方自主商定,每年对口帮带、定点挂钩扶贫直接投入资金总数都在2000万元左右徘徊。

    “十二五”以来,昆明市针对扶贫开发的形势变化,明确对口帮带、定点挂钩扶贫集中在“两区两县”及其贫困村,规定“一板块”对口帮扶单位每年投入对口帮扶县(区)的帮扶资金不得少于200万元,且主要用于改善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方面的扶贫项目;定点挂钩扶贫单位人数在20人以下的每年投入帮扶资金不少于3万元、人数在20人以上的每年投入帮扶资金不少于5万元,并尽力为贫困地区引进项目、资金、人才,解决贫困群众最迫切的困难问题。特别是2012年开始,配合扶贫攻坚3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又由市扶贫办会同市工信委、市农业局、市工商联等部门,协调动员了100家商会、99家非公有制企业、21家农业龙头企业和30个驻昆部队参与挂钩扶贫工作,使全市参与挂钩扶贫的单位数量达463个,是“十一五”期间140个挂钩帮扶单位的3.3倍,首次实现了对“两区两县”308个贫困村挂钩帮扶全覆盖。

    2011年至去年,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累计直接投入资金32432.44万元、援助物资折款3472.604万元;引进资金50821.9万元;引进技术572项,引进人才410人,协调劳务输出109825人;28786名党员干部帮扶73146户农户,捐赠物资折款1417.904万元,帮扶贫困学生21460名。去年,昆明市累计到位财政扶贫资金4.89亿元,到户贷款3.34亿元、项目贴息贷款6000万元,动员社会力量直接投入资金13176.4万元、援助物资折款973万元、引进资金14893.9万元,扶贫资金投入创历史之最。

    去年以来,根据国家和省创新机制推进扶贫攻坚工作的要求,昆明市印发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工作的实施意见》,采取集中攻坚式扶贫,共协调安排了129个单位,对“两区两县”的38个乡(镇)实行包乡、包村对口帮扶。截至今年6月底,各单位在(含“两区两县”)深入帮扶点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大多已经制定了帮扶计划,初步明确投入(含项目整合)的帮扶资金总计达6.9亿元,其中今年资金投入计划达4.67亿元。

    今年,是全市扶贫攻坚全面深化改革关键年,昆明市委、市政府将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到2017年底,稳定实现20.75万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

编辑:    责任编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