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时评 正文
班级群里的“赞”究竟为谁而点
昆明信息港    09-08 17:31:20

    武汉市某幼儿园开学几天来,当了十几年会计的张女士有着前所未所的焦虑。孩子所在的班级建了一个QQ群、一个微信群,有的家长由于“很会来事”,老师随手发张伢站队、看书的照片,就会引得他们点赞、献花,再用无比膜拜的语气发上一句:“××老师辛苦啦!××老师太有爱啦!!”要不了几分钟,老师发布的重要通知就会被这些家长的热情赞美所淹没。张女士不会说甜言蜜语,也不知道如何跟老师打交道,但出于怕孩子吃亏的想法,她也会跟在其他家长后面“图表现”。(《武汉晨报》9月6日)

    身为家长,恐怕多多少少都有和张女士一样的焦虑和无奈。互联网时代,几乎所有班级都建立了QQ群、微信群,本是为了方便老师与家长交流沟通、发布班级重要信息之用,但很多时候,班级群却变成了家长向老师表达赞美的“专属领地”。但凡老师发个言、表个态,哪怕内容再普通,也会引来家长们的集体“点赞”,恭维之词不绝于耳,而其本来的功用,反倒显得可有可无。

    QQ群、微信群或朋友圈里的“点赞”,意味着对他人的言行举止表达一种认可或赞赏,而在班级群这样一个特殊的“圈子”里,“点赞”的出发点则相对复杂一些。大致说来,可能有这样几种情况。一种是网络上流行的“点赞党”,有事没事先点个赞再说;一种是真心“点赞”,认为老师工作辛苦,尊重教师这个职业,“点赞”是一种情感表达。但最多的一种情况,就如报道中的张女士这样,内心并不想“点赞”,但别人都点,自己也不好不点,“点赞”不过是为自己和孩子找一点“存在感”。这种心态,很像给老师送红包,送了不期望得到什么,不送却担心失去什么。

    尊师重教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标志。但是超过必要限度的赞美,尤其是过于廉价和滥情的表达,不仅无益于建立尊师重教的共识,反而会走向尊师重教的反面,异化老师与学生、老师与家长的关系。教师首先是一种职业,尊师重教并不意味着无限拔高教师的社会地位,相反,只有建立在平等基础之上的相互尊重和理解,才能让尊师重教变得切实可行。而班级群里的刷屏“点赞”,毫无节制的赞美与顶礼膜拜,则扭曲了正常的老师与家长的关系。

    说白了,这其实是一种权力崇拜。在不少家长看来,老师对班级的管理,比如安排座位、选拔班干部等,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可以凭借自身的好恶来做取舍。这里所隐含的潜台词是,家长对老师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中的公平性并不信任,家长的取悦或讨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老师的选择。这何尝不是对老师的一种变相侮辱呢?

    换个角度看,尽管绝大多数老师都会自觉地恪守职业尊严,但很难避免有人因此而迷失自我。要知道,在近乎肉麻的“点赞”声中,家长们所要表达的还有另一层意义,那就是“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老师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这背后是无尽的暗示与诱惑。校园内之所以存在某些不正之风,家长的过度迎合也是原因之一。

编辑:    责任编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