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云南农业大学教授李铮友发现水稻雄性不育株,1969年育成我国第一个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1973年实现粳型三系配套,成功创建了滇型杂交水稻育种技术体系,同时开创了中国杂交粳稻的发展事业—— 滇型杂交水稻50年创新之路
云南是中国主要的粳稻种植区域之一,全省1500多万亩水稻种植面积中粳稻面积占65%以上。滇型杂交水稻历经50年传承发展与创新,育成“滇榆1号”、“滇杂31”、“滇禾优34”等一批集优质、高产、抗病、适应性广等优点为一体的“滇杂”系列粳稻品种,为云南高原粮仓建设提供了强劲的科技支撑。
增产增收 “滇杂”充实高原粮仓
8月21日,云南农业大学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大河桥实验基地,稻香四溢,稻穗饱满的“滇杂”系列品种,让前来参加“滇型杂交水稻50年暨杂交粳稻科技合作论坛”的国内外水稻专家啧啧称赞,不少专家俯下身子,拿起稻穗仔细数起了籽粒数。
稻花香里说丰年。云南农业大学“滇杂”团队选育的滇型杂交水稻系列品种,凭借高产、适应性广、耐寒等优异特性,不负众望,再次开启了新的丰收年景。
在以稻米为主食的云南,水稻科技创新举足轻重。“滇杂”系列粳稻,正是我省水稻多年育种创新的重要成果之一。这一在云南乃至全国稻作史上闪耀智慧光芒的重大稻作创新,经过50年传承创新,屡屡取得突破,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今年7月中旬,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云南禾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同选育的杂交粳稻“滇禾优34”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遮镇曼根村的现场测产中,达到了762.6公斤的高产水平。据介绍,仅2013-2015年短短两年间,这一品种累计推广面积就达61.4万亩,并推广到贵州、湖南等省份。
“在贵州高寒山区的‘冷烂锈阴瘟’低产田中,通过良种配套良法,‘滇杂31’实现了种3亩水稻获得5亩产量的重大突破,这是很了不起的事!”作为率先把“滇杂”品种引入贵州试验示范的农科专家,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高级农艺师徐先捍对“滇杂”体会尤深。他介绍,在贵州省惠水、龙里、贵定、黔西等地的测产验收中,“滇杂31”平均亩产稻谷561.5公斤,比对照品种平均亩增稻谷251.5公斤,增产81.2%,实现了“种三产五”的重大跨越。“滇杂31”被列为贵州省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
有着品质好、产量高、抗旱性强、节水等诸多优势的“滇杂”粳稻,为云南高原粮仓建设,为“云南人的饭碗装云南人的粮”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据统计,目前“滇杂”已在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的粳稻区推广种植。2002年以来,仅“滇杂31”、“滇杂32”两个品种就累计示范推广350万亩,其它组合300余万亩,每亩平均增产10%,累计新增优质稻谷39000万公斤,累计新增经济效益117000万元。由于“滇杂31”、“滇杂32”等“滇杂”品种米质优、出米率高,农民每公斤可增收0.1-0.2元,优质稻谷的累计增收可达120000万元。并且“滇杂”品种抗病性较强,可减少农药使用,生态效益也十分明显。
传承创新 50年发展光芒迸射
创者生存,新者强盛。“50年的发展之路,同时也是50年的创新之路。坚守和传承使‘滇杂’得以延续,创新则使‘滇杂’发展壮大,在云南及全国稻作史上熠熠生辉。”一路陪伴“滇杂”成长的云南农大稻作所原副所长张树华感慨道。
1965年,我国滇型杂交水稻育种创始人和云南水稻杂交育种研究奠基人李铮友在保山发现水稻雄性不育株,在全国率先开展粳型杂交水稻研究。1969年育成我国第一个粳稻雄性不育系——滇1型粳稻红帽缨不育系,后来相继育成滇2型至滇10型细胞质源不育系;1973年,“滇杂”团队在我国首先实现杂交粳稻三系配套,在全国率先解决了杂交粳稻恢复系选育的这一理论和实践问题,成功创建了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滇型杂交水稻育种体系,并用于“滇杂”、“甬优”等杂交粳稻新品种的培育和应用。
此后,“滇杂”团队通过育种方法、技术路线、种质资源等方面的创新,育出了多个遗传背景丰富、抗病性强、米质优良的保持系、恢复系和多个育性稳定的不育系,并相继育成“滇杂31”“滇杂35”“滇禾优34”等一批集优质、抗病、适应性广等优点为一体的“滇杂”新品种(组合)。“滇杂”在云岭大地生根开花,占全省杂交粳稻面积的60%以上,还覆盖到了周边省份的主要粳稻区。这些品种,在云南稻作史上留下了靓丽的创新印迹:“滇榆1号”和“榆杂29”先后创造了当时粳稻单产的世界纪录;2005年在保山种植的“滇杂31”和“滇杂32”,百亩连片亩产均超过 950公斤,打破了当时全国超级稻百亩连片的高产纪录;2008-2009年“滇杂40”在保山市隆阳区百亩连片种植,平均亩产达890公斤以上,达到超级稻产量指标。此外,针对稻米品质问题,团队利用国际稻与云南地方传统软米品种进行杂交改良,育成了“滇陇201”、“滇屯502”等一批香、软、糯、紫云南名特优籼稻品种,至今仍是云南特优香软米品牌“遮放贡米”等的主要原料品种。
近年来,“滇杂”团队创新性地进行“籼改粳”研究。2010年以来在西双版纳、普洱以及广西、湖南等地的双季稻区开展“早籼改早粳”试验示范并获得成功。其中,2012年在西双版纳州连片示范种植的200亩“滇杂35”亩产在699-808公斤,高于同期早籼稻亩产390公斤的产量。这些实践证明,“滇杂”作为早稻种植,增产潜力大,品质优,有利于农民增产增收。这一创新,开辟了“滇杂”应用的新领域、新方向。
薪火相传 成果惠农痴心不改
科研之路并不平坦,只有勇者不畏崎岖。“滇杂”的不断创新,不断突破,凝聚着省内外数百名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和心血。一代又一代的“滇杂”团队成员从前辈手中接过接力棒,默默耕耘,走过50年风风雨雨,让“滇杂”不断发扬光大。
“坚守、传承、创新”这6个字,深深镌刻在了每一个“滇杂人”心里。
上世纪90年代末,尽管“滇杂”品种推广应用已近30年,但因种子纯度、落粒性、抗病性等技术难题还未完全破解,产量起伏不定,导致种植面积逐年减少,甚至出现过云南省“滇杂”种植面积为“零”的纪录。一时间,“滇杂”饱受质疑,“滇杂”研究推广陷入低谷。面对困境,李铮友二话不说,带着团队迎难而上,从教训中发现问题,在创新中寻求发展,使得饱受质疑的“滇杂”从低谷中走了出来。“那段时期,李铮友白天在田间观察、记录,记录本上密密麻麻地画满各种符号,每一个符号都代表水稻的一种形状或一些特殊的表现,多个符号连用就构成一段完整的描述。每一本记录本都有几千或几万的特殊符号表述材料。晚上,就在试验田附近点个汽油灯,大家就白天观察到的现象一起讨论、研究。”自参加工作起就跟随李铮友一起搞“滇杂”的云南农大稻作所原副所长王樨对当时的情景仍记忆犹新:每天清晨,水稻叶片上还挂着露珠,李铮友就戴上草帽,穿起水靴,拿着竹竿下田了。在水田里艰难跋涉、累倒在田埂上、稍稍休息又下田……这样的情景让人为之动容。
李铮友曾说:“就粮食作物来看,我们国家是以吃大米为主,水稻是我们主要的粮食作物,水稻增产的亮点就是杂交粳稻,如果把杂交粳稻推广好了,就能够给国家创造更多的粮食。”热爱水稻育种事业的他,用一生书写出了“滇杂”育种创新的亮丽篇章。他从杂种优势利用角度出发,创造和发明了滇型杂交水稻,打破了经典遗传理论的禁区,提出了滇型杂交水稻理论,实现了我国粳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历史性突破;他创造性地培育出粳稻高产株型、系统改良了云南传统籼稻软米品种,极大地促进了云南水稻科技进步。他主持育成了20多个优良杂交稻和常规品种,在省内外累计推广1000多万亩。此后,以师常俊、谭学林、陈丽娟等专家为首的“滇杂”团队更在种质资源收集、品种选育及开发、团队建设等方面重点发力,使云南杂交粳稻研究利用走在了国际前列。
“目前,团队加强了与相关省份粳稻区农业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单位、企业的合作,希望建立完善的杂交粳稻应用推广网络,实现‘滇杂’产、学、研、育、繁、推一体化,让科技成果真正为农所用!”育出好品种,造福田间农。怀揣理想,“滇杂”团队正阔步前行。
记者手记
搞科研要有
“钉钉子精神”
搞科研好比钉钉子。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才能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搞“滇杂”何尝不是如此?“滇杂”团队创建了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滇型杂交水稻育种体系,并将其做强做大,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沿着正确的目标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把钉子钉好,前提是找准方向。想当年,曾有很多专家认为云南水稻产量低、研究难有起色,但“滇杂”团队50年来执着坚守,传承创新,始终瞄准高产、优质的育种目标刻苦攻关,最终取得丰硕成果,带来了云南水稻研究的飞跃,让同行专家刮目相看。“滇杂”的成功,是科研工作者不畏艰难,甘于寂寞,勇攀科学高峰精神的集中体现。
“云南对粳稻育种的研究利用开展时间早,研究领域广,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为云南乃至全国的杂交稻育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滇杂”的成功,得到了不少同行专家的认可和赞许。“了不起!”采访中,这样的评价不绝于耳。“下一步,以云南农大为主的‘滇杂’团队将继续秉承老一辈农科专家坚持、创新、不畏艰辛的钉钉子精神,攻克优势更强的杂交组合,争取在我省低海拔地区同样做到更好的推广。”正如云南农大稻作所原所长师常俊教授所言,蓝图绘就,目标明晰,就要一茬接着一茬干,钉牢一颗钉子再钉下一颗。坚持“钉钉子精神”,期待“滇杂”团队为我们带来更大的惊喜。
链接
滇型杂交水稻的
发展历程与传承
1965年 李铮友在保山发现水稻雄性不育株
1969年 育成我国第一个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
1970年 籼粳架桥选育粳稻恢复系
1973年 成功实现杂交粳稻“三系”配套
1973年 云南省水稻杂种优势利用协作组成立
1976年 云南农业大学水稻研究室成立
1977年 发现部分滇I型不育系育性转换与温度有关
1978年 滇型水稻杂种优势利用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4年 云南省滇型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获云南省政府批准成立
1985年 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获云南省教育厅批准成立
1988年 提出水稻“温敏雄性不育”概念并开启滇杂“两系”化育种
1994年 滇型杂交粳稻品种创亩产1108.55千克高产纪录
2009年 滇型杂交粳稻品种选育与示范推广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1年 云南省杂交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云南省科技厅批准建设
2011年 云南省高校滇型杂交粳稻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获云南省教育厅批准建设
(云南日报 记者陈云芬 陈鑫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