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间圈养”正成为一些小学生及其家长的“痛点”,“学习抓得紧一点不要紧、作业多一些也没关系,课间不让孩子活动,受不了。”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宗平教授曾表示,长期以来,在对中国学生的动商开发上,我们缺少科学、积极的干预机制,这成为影响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一大难题。(1月16日《中国青年报》)
近段时间以来,一种“奇葩规定”陆续在北京、上海、厦门等地中小学校雨后春笋般悄然出台。根据校方规定,学生在课间10分钟,除了喝水和上厕所,不可以出教室,午休时也不能到操场玩,不能奔跑,放学后要马上离校。据悉,这种“圈养”措施的出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校方怕学生受伤,怕承担责任。但笔者认为,“课间圈养”是教育管理瑕疵的衍生品,假如不能妥善解决,势必危害学生的健康成长。
完善教育管理瑕疵,需要从监护人自身抓起。中小学生是未成年人,在家里时,家长是监护人,而到了学校,教育机构和学校则是重要的监护者。一言以蔽之,教育机构、学校和家长需要共同绷紧受伤安全防范神经,以身作则,加强受伤安全防范,以自身实际行动为学生做好表率,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受伤安全防范环境,让学生身在其中,潜移默化,受到受伤安全熏陶。
完善教育管理瑕疵,需要加强受伤安全宣传。可通过专题课堂、全校师生大会教育,在走廊、楼梯、操场、器械区、厕所等处张贴醒目标识,在教室后墙开辟受伤安全学习专栏,时刻提醒学生注意受伤安全。也可通过受伤安全知识竞赛、排演文艺节目、视频纠正等灵活多样、趣味性强的形式,增强学生受伤安全意识,植根于每个学生的内心,形成一种自觉性、一种潜意识、一种本能。
完善教育管理瑕疵,需要监护方的沟通与合作。上海包玉刚实验学校“每年招收新生入学时,都会与家长事先沟通校园伤害问题”的做法很值得推崇。即在学校安全防范措施尽力做到位的前提下,力争家长的配合、理解和支持,是包玉刚学校成立8年来从没有家长因学生体育锻炼受伤找学校麻烦的成功经验。假如其他的教育机构、校方都能借鉴,校园伤害案件必将得到有效根治。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只要教育机构、学校能把学生在校受伤防范工作做到位,加强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配合、理解和支持,拧成一股绳,那么学生的受伤安全工作一定会取得显著成效,家长们因学生在校受伤找教育机构、学校麻烦的事件也会逐渐消失,“课间圈养”这种“掩耳盗铃”的“奇葩”规定必将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