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昆明 正文
值守西山风景区太华山气象站 工作人员与风雪做伴
昆明信息港    01-26 09:48:10

    为了保证气象信息能够准时发布,杨新楼要随时进行数据的测量与记录。都市时报 实习记者张昊哲/摄

    昆明已连续低温3天了,来自西山风景区太华山气象站的观测数据传输照例分秒不差。

    西山风景区太华山气象站是个单人值守的站点,罕见的低温降雪天气,让我们将目光聚焦到这里。这里的低温和条件,远比山下城市恶劣,值守的难度可想而知。但走近气象站你会发现,比起挺过低温和降雪,更艰苦的试炼,是一个人面对孤独的考验。

    数据传输 超时一秒都不能容忍

    西山的雪,是从23日下午2点半开始的,杨新楼当时正在太华山气象站值班室内,监控气象数据是否传输正常。杨新楼在西山太华山气象站工作了3年,每一年的下雪天都让他赶上了,用他的话说是“和下雪有缘”。

    23日下午4点,阵雪变为鹅毛大雪,地面早已白茫茫的一片。因为下雪,下午5点的人工观测,杨新楼需要提前走,赶到观测场去测量该时次的天气情况及积雪深度,然后回到值班室,将人工观测的数据输入到专业测报软件中,写成国际通用的气象编码,通过软件传输到省气象局信息数据中心,再由省气象数据中心传到北京。按照要求,他必须保证每个整点的自动传送数据正确且准时传出。

    正常人工观测数据传输为一天5次,但是遇到下雪天气要增加两次。如果数据传输超过指定的时间,将会面临一次严厉的处罚。

    下午4点50分,杨新楼必须离开测报室了,他带着直尺来到观测场进行人工项目观测,包括测量雪深。“短短一个小时左右的大雪,积雪观测场地雪深已经达到了1.8厘米。”杨新楼说,到晚上8点人工发报时,他还需要再来测量一次雪深。

    来回几分钟的时间里,杨新楼的黑色大伞已经成白色。回到办公室,他立即输入数据传输,成为云南省126个气象站中正常发报的气象员中的一员。

    每个观测站对每小时的数据传输时点要求都特别严格,多一秒少一秒都不能进行操作,观测员必须在规定的短短一两分钟内完成所有数据的录入检查工作。如果规定时间内数据无法正常传输,省局的数据传输平台上边就会显示为红色,就表示传输的时间已超过时限,即使超过一秒钟也按缺报处理,只能面临处罚。

    但是23日一天的时间,云南省126个气象站只有1个气象站其中一个时次出现了问题。“只要多注意,出现问题的概率还是很小的。”杨新楼说。

    压断的高压线 自己一个人换

    气象员每天的人工发报时间为8点、11点、14点、17点、20点,每3个小时一次。因为下雪如约而至,杨新楼第二天必须要增加2次人工发报,早上6点和7点各一次。这意味着杨新楼手机上的闹钟又要多出两个。

    为了能准时传输数据,他在发报前10分钟手机上的闹钟都会响,电脑上同样也设有闹钟,往往手机和电脑上的闹铃此起彼伏。“闹铃一响,就意味着紧张的工作就要开始了,因为随时都有可能出现问题,导致数据没有办法传输。”杨新楼说。

    他记得,2013年他第一年来西山太华山气象站工作时,遇到下雪天,突然断电了。电力局发通知,告诉气象站因为大雪把高压线压断了,正在抢修中。但是气象数据的传输不等人,他只能一个人将高压线换到另一条专线上,这才恢复了电。如果两条高压线都不能用,就只能用柴油机发电。

    下雪天容易出现问题的不只是电线,还有可能是网线。“出现问题了,都有应急方案可以使用,但是都需要你一个人搞定。”杨新楼说,谁手上出现了问题,就需要一直忙到解决为止。

    观测的仪器虽然是自动的,但是天气冷,很有可能出现被冻住的情况。杨新楼介绍,观测风向和风速的仪器不断地转动,如果这些数据都显示为零了,就表示已经被冻住了。“这时候就需要拿着开水,爬到10米高的风向塔上把风向风速仪解冻开,否则测出的数据就是不准确的。”杨新楼说。

    为了保证气象信息能够准时发布,杨新楼要随时进行数据的测量与记录。都市时报 实习记者张昊哲/摄

    没有节假日,最爱听广播

    西山太华山气象站海拔2358.3米,建站时间为1937年6月1日。没有自动观测仪器时,西山太华山气象站都是两个人值守,一个人值班,另一个人睡觉。现在大部分观测仪器都已经自动化,只需要一个人值守,检查数据传输是否正常。

    气象员的交接班时间是星期一和星期五,上班时间会持续4天或者5天。没有节假日和周末,春节也不例外,都需要有人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值守。前年春节,轮到杨新楼在站值班,除了正常观测值班外,还要自己做饭,负责单位春节期间的所有事情,且一个人在高山上感觉很孤独、很“冷清”。

    “一个人面对空荡荡的办公室,一呆就是几天时间,找不到人和你交流,有时会是件很痛苦的事情。”杨新楼说,特别是在冬天,外面的风“呜呜”地吹,听得心里会发毛,只能做些别的事情转移注意力。

    “说出来可能大家不会相信,我在山上做得最多的事情是听广播,也是陪伴我最多的事情。”杨新楼有点不好意思地说,他在山下时从来不会听广播,只要到了山上工作,才会开着收音机,收听当下的热点新闻,他最喜欢听的是“风之末端”的评论。

    有朋友听到他说在听广播,都不相信,觉得“还听这么原始的东西”。杨新楼解释,可能是在山上有点与世隔绝,内心希望多了解下面发生的事情,才喜欢在山上听广播。除此之外,他还会在小健身房里听着广播,运动一下。

    回到山下不关闹钟会做噩梦

    在杨新楼眼中,山上的工作和山下的生活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却相互影响着。在山上,他更像是一个人孤单地生活,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只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就行;而回到山下他需要面对纷杂的世界,待久了反而会想念山上。

    从山上下来的第一天,杨新楼会感到头晕。“可能是习惯了山上的清静,回到家要面对周围的嘈杂,适应一天就好了。”回到家里,他必须要做的事情就是把所有的闹钟全关掉,不然会做噩梦。虽然如此,可是气象数据没有传输上去的噩梦,有时依然会进入他的梦里,把他惊醒。

    本来话不太多的杨新楼,在山上待久了后,在朋友们中显得更加沉默。因为上班时间的关系,还会经常找不到朋友一起玩。但是让他自豪的是,以前只知道下雨下雪,却不知道其中的原理在哪里。现在他对气象有自己的一些认识,看着天上的云就能知道是不是会变天。

    遇到朋友问最近天气怎么样,杨新楼抬着头看看天,就能比较准确地预知,心里面还是很自豪的。(都市时报 见习记者李圣鹏)

编辑:    责任编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