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信息港 记者廖拓溪 1月25日,“世纪寒潮”过境下的昆明依然寒意十足,寇子皓没有如往常一般在家临帖练功,而是早早地出门赶往了昆明市博物馆。在这里,他所创作的30余幅写生作品正参加“水墨绘东川”画展。
尽管十分寒冷,画展依然吸引了众多书画爱好者,其中不乏许多闻讯而至的外国人。作为云南著名画家之一,寇子皓的作品从来不缺乏赞誉和追捧,而这些天,他却像一个普通的观展者一样,混杂在人群中,细细聆听每一个人的评价和感叹,间或和人们打个招呼交流几句。
“太感谢你了,你的画把我带回到了30年前。”一个老人反反复复看完画作后,突然走到寇子皓身前紧紧握住他的手。老人说,自己对东川的一山一水都太熟悉了,这些画让他想起了年轻时在东川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
看到自己的画作让这么多人回味过去,寇子皓直言自己的“虚荣心冒了点头”。不加入任何艺术团体,没有任何头衔,远离主流“圈子”,自诩为“江湖画家”的寇子皓坦言,能够得到接纳与肯定,便足以证明自己的坚持和努力都是值得的。
坚持自我的“江湖画家”
书画创作要咬住传统文化的根 也要贴近生活
“艺术有生活太重要了。”在寇子皓看来,为一个画家,一定要求真,要贴近生活。有生活的作品才能真实,并恰当地表达当地的风土人情,不然便感染不了人,也失去了创作的价值。
正是因为讲究“真实”和“生活”,寇子皓格外重视写生。为了筹备这次画展,寇子皓从2013年6月起便开始着手准备,至少5次前往东川进行采风,积累了大量珍贵写生资料的同时,也感叹滇中大地有这等雄山厚土和多彩人文。
在展览现场,最大的一幅画名叫《汤丹之雪》,有364厘米宽143厘米高。寇子皓说,这幅画记录的是2015年东川下第一场雪时的汤丹美景。当时,他已经完成了各个季节、各个地点的采风,唯独缺失了东川雪景。因此,在得知东川降雪的当天,他立马就冒着严寒和疲惫,和爱人开车赶往东川进行采风。回到昆明后,他构思了好几个月,最终用了3天,于2015年11月完成这幅画的创作。
在寇子皓的每一幅作品中,构思的时间总是比实际创作的时间多得多。他说,这是因为“意在笔先”至关重要。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创作不能打草稿,否则就会失去意蕴和生动感,画面要在心里像放电影一样清晰,这就要求创作的过程一定要心里有底,即提前在心中打好草稿。
寇子皓总结道,画山水画有三难,一是笔墨,二是经营位置,三是生活。经营位置就是构图布局,既要有矛盾又要统一,每一笔都要摆到恰当地地方。笔墨和经营位置可通过下功夫得到,唯生活不易。
拉不回头的“犟牛”
最穷时公交车都坐不起 也要买书买画坚持创作
“在创作的过程中,自己十分愉快,并不感到孤独。”寇子皓或许是一个生来就应该从事书画创作的人。琢磨笔墨、纵情山水,可以说是他的生活最真实的写照。
对于寇子皓来说,书画就是工作和生活,游山玩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从年幼时就对画画展现出强烈兴趣,到中学时拜“云南四大家”之一的闫甫为师,从小喜欢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他,已经将书画视为自己的精神食粮,是自己生命不可割舍的一部分。
但事实上,没有人天生就能成功,寇子皓的创作之路其实也并非众人所想的那般水到渠成。
书画创作花费大,纸墨笔砚都不便宜。寇子皓回忆,自己最困难的时候,身上没有一分钱,连公交车都坐不起,只能从景星花鸟市场走路回家。以至于后来生活渐渐好起来后,儿子请他吃一顿400多元的饭,亦或是给他买了双600多元的鞋子,他总是心疼地不得了,觉得不值得。
只是这种“抠门”也仅仅体现在个人生活上,和书画相关的花费,寇子皓从来都十分舍得,再苦再难,自己看上的那些价值不菲的画作、书籍,咬咬牙、眼一闭,无论如何都要买回家。
寇子皓说,或许因为自己是蛇年生人,所以很霸道,一旦下决心要做一件事情,便什么都顾不上去管,是拉不回头的那一类人。“我的性格让我坚持下来,但这也常常让我忽视了家人的感受,所幸哪怕是最困难的时候,他们都默默支持着我。”回望过往经历,寇子皓感叹最感谢的还是家人。
“天授人以法,不授人以功。”除却身边的关心和支持,寇子皓认为要进行书画创作,最重要的还是自我的打磨和提升。让寇子皓尤为引以为傲的一点是,4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每天至少花3小时用来临帖和练功,从未间断过,这造就了他精湛的笔法技艺。
且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他每年都会花至少3个月的时间外出写生,近至全国的名山大川,远至国外的奇山异水,几乎都遍布了他的足迹。除此之外,他还喜欢看书,尤其是诗和明清小说,速写本更是随时都带在身边,不放过任何一个灵感的迸现。
同时,在每一次创作过程中,寇子皓始终抱着百分百的热情和认真,不成熟的作品宁愿不要。他说,这或许与自己4年的知青生活息息相关,因为知道每一锄头下去的深度意味着什么,明白只有真干实做才能获得回报和成果,也坚信只有真的东西才会永恒。
寇子皓感言,在功力的提升上,除了自己没有人能够帮忙。而在注意传承古法用笔、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会提醒自己不要总在古人的圈子里兜,而是更多地走向生活、走向自然,并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我从没想过自己能画到什么程度,只是喜欢、享受创作的过程。”寇子皓说,功到了一定程度,台阶到了一定高度,自然而然便会求新、求进,这个过程是永远不会满足的。
敢于跳出程式的“独行者”
中国笔墨应是世界性语言 有信心把它介绍给全世界
数十年来,一头扎进中国书画世界中的寇子皓不断打磨和提升着自己,他技法精湛,同时也不断在自我否定和创新中找寻自己对书画的独特见解,让作品呈现出另一番正大气象。
作为一个画家,寇子皓希望自己的作品得到这个世界认可和接纳,却又不愿意跟主流,想众人所想,画众人所画。他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独特,如果人人想、吃、说、画都一样,就会十分要命。任凭他人的评说和看法,寇子皓始终坚持“特立独行”,自己默默创作。
事实证明,他的坚持是对的。
2013年,寇子皓的山水画作品《银杏村之秋》在纽约国际艺术博览会上一举获得金奖,能够在一个全世界知名艺术家云集的国际展会上取得好成绩,让一直游离在“圈子”外的寇子皓感受到被接纳、被认可,“自己的胆子也大了起来”。
在寇子皓看来,好的山水画家既要能够坚持传统,也要勇于创新,其中程式是最好的也是最不好的一点。何为程式?程式就是规范化的画法,它导致了山水画的典型性。
寇子皓恰恰就是那个敢于跳出程式的人。在他的作品中,人们既能看到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古法用笔和技艺手法,也能看到黄、红、绿等山水画中不常见的鲜艳色彩,取材也只局限于中国的山川河流,从人物到国外的风景名胜,皆有涉猎。
寇子皓说,在传统和创新中转换很难,一定要用最大的力气打进去,再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不能被程式所框住。要做到这一点,综合素养十分重要,即生活、经历、读书等各方面的素质都要高,而不能仅仅依靠单纯的技术手法。
未来几年,寇子皓将继续把创作摆在第一位,腾冲、吴哥窟、阿尔比斯山,都是他下一步计划要创作的对象。其中,吴哥窟是所有的写生地中让寇子皓印象最深的地方之一,寇子皓直言有机会一定会再去吴哥窟,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明年的纽约国际艺术博览会,计划把基于吴哥窟写生所进行的一系列作品带过去,将中国传统山水画展示在更大更广阔的世界舞台上。
“中国笔墨应该是一种世界性语言,可以表达世界上所有的大山大水。” 这些年来,寇子皓一直在为中国山水画走向世界努力着、贡献着,他直言,自己有能力也有信心把山水画介绍给全世界。
2月18日,寇子皓还将受邀去西欧进行艺术驻访。届时,他将可以完成自己多年来的梦想,去往阿尔比斯山进行采风,用中国笔墨展现阿尔比斯山脉的别样风景。
而对于正走在创作道路上青年山水画家们,寇子皓建议,要真正做出点成就来,第一紧要的是要紧紧咬住传统文化的根,此外,人品和德行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这三方面决定了画品和格调,可谓缺一不可。
“水墨绘东川”画展将免费向市民持续开放至春节后,寇子皓也欢迎广大书画爱好者们前往市博物馆与他切磋交流,“与有志云南山水的同道交流,是我对于这此展的唯一愿望。”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