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昆明 正文
昆明老年俗让年味儿历久弥新
昆明信息港    02-22 09:04:12

人山人海的金殿庙会。

    旧时昆明人过年除夕要祭祖,然后一家人吃年饭。饭后,家中男子换门神、贴对联。当天夜里,一家人都不睡觉,聚在一起吃果饼、话家常,一直到“天开门”(天亮),谓之守岁。大年初一,家家户户堂屋里都要铺上青绿如茵的松毛,供桌上放着大米花团、油炸素供等。小辈给长辈拜年,兄弟姐妹互祝吉祥。早餐后,女子在家准备迎接亲朋来访,中青年男子则到长辈和师长家拜年。小孩子此时向长辈们拜年会得到一挂用红绳串好的压岁钱。

    老昆明人从年三十起到正月十五都要吃用芹菜、白菜、青蒜、萝卜等配以肥肉、火腿煮成的“长年菜”,家家喜食饵块,从炒到煮,从甜到咸,也要吃到正月十五才罢休。旧时老昆明庙会之多,从正月到十二月,几乎月月都有,真是令人叹为观止。正月初九的金殿庙会则是一年中第一场庙会:鸣凤山上满山都是人,卖吃食、物品的摊点遍山可见。到了元宵这天,昆明人还要外出看灯,“城内于三牌坊,城外于通济桥西、忠爱坊南,皆灯市。”

    到了21世纪,虽然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但新春佳节里老昆明的年俗依然可见,这些饱含“团圆、祝福、亲情”的情感内核,也让昆明年味儿历久而弥新。

捏面人让小朋友看得津津有味。

金殿庙会最为传统的民俗活动“摸福”。

    热闹

    金殿庙会

    每年农历正月初九,昆明金殿都会举行隆重的“初九庙会”。400年来,老昆明人每到这天都会携家带口,进香祈福、登山赏花。跳花灯、唱山歌、舞龙灯、捏面人……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特色商品让大家感受到浓浓的年味。

“孙悟空”现身宜良庙会。

  兴旺

  大香会

    正月初八,宜良有一场盛大的庙会——古城大香会。中午时分,大香“踩街”队伍在阵阵鞭炮声中出发,踏着喜庆的锣鼓点,舞起龙狮,踩上高跷,崴起花灯,另一边三对高九米的大香早已立了起来,大香用了300公斤竹子耗时三个月才完成,分为莲花角、四童子守香、宝盆敬桃、主题、吉祥语和天火等部分,主题一般画有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故事情节,形象栩栩如生。大香点燃后,5日才会全部燃尽。

嵩明小脚老奶舞龙、舞狮闹元宵。

  欢乐

  元宵节

  正月十五过了,春节才算结束。吃元宵、赏灯、舞龙狮、对调子……于是在元宵节这天活动也特别多特别欢乐。

  昆明的嵩明素有龙狮之乡、花灯之乡、兰茂故里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美誉。2011年以来,“龙腾狮跃闹元宵”全国龙狮大联动昆明分会场龙狮大赛活动连续在嵩明举办。在巡演队伍中,来自嵩明小街镇阿古龙村的“小脚老奶”舞龙队格外引人瞩目,这支平均年龄70岁以上,身穿蓝色绣花衣、花裤、花鞋的老奶奶精气神十足,舞龙技艺丝毫不逊年轻人。

色彩鲜艳的米花球非常喜庆。

    喜庆

    米花团

    节前走进晋宁县回龙村,就能闻到“过年的味道”。在村民李树明的家里,8位老人正聚在一张桌子上忙碌着,一个个精致的米花团随着手指的转头“滚”出来。李树明介绍,快到过年时,赶上晴天,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米花团,但现在只剩下3家左右。不过,“筛米、染色、沙炒、熬糖、拌糖、装模、搓团、‘养团’”这8个传统步骤和印字的模具都是一直沿袭至今。米花团有着不同的尺寸,大小都有两面“花”,最大的米花团约一公斤,前后印着“福”“寿”二字。

“丁丁糖”是昆明最传统的新年甜味。

    甜甜

    “丁丁糖”

    回龙村,村民丁绍明把温度刚好合适的“晴糖”拉成“丁丁糖”。“新年里要有糖才有甜味,麦芽糖是昆明年里最传统的甜味。”丁绍明在介绍时,手里的糖已经被拉伸了无数次,最终变成比头发丝还细的“发丝糖”,接着再把另一块摊平的糖里装上炒香的黄豆末,卷成了“卷糖”。尽管超市里的糖品很精美,“丁丁糖”铁块敲击的叫卖声和带着一丝奶香的味道,却是老昆明人记忆里最深刻的新年甜味。(昆明日报 记者李海曦 刘凯达 赵伟/摄 江雨珂 通讯员杨丽芬/文)

编辑:    责任编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