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时评 正文
教师是乡村教育发展的关键
昆明信息港    03-11 15:49:02

    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说,我国留守儿童目前有约6000万,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就有2400多万。所以,乡村教育就极为重要。教育部原副部长李卫红就认为,应加大对乡村教师支持,给予更大倾斜政策。

    的确,从教师入手,就执住了乡村教育的“牛耳”,而乡村教育强,中国教育才能强。

    乡村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乡村教育水平如何,关乎2400多万儿童能否接受好的教育,进而影响到他们的未来。而这些孩子的未来,他们中的每一个个体,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国家与民族的未来。

    而就当下而言,乡村教育水平能否得到保证,更进一步讲,能否接近城市的教育水平,则关系到城乡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平。甚至,还关系到扶贫工作。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就曾表示:“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在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问题上,教育大有可为。”

    不过,此前,在乡村教育方面,因为编制、职称、待遇等现实问题,导致教师扎根乡村难。一方面,乡村教师的待遇比不上城市教师,一些村级教学点规模小、生源少,教师编制短缺。

    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调查显示,20%的乡村教师没有享受到应有的社会保障,只有40%的乡村教师有五险一金。与较低的待遇极不相称的,是他们普遍较大的工作量。30%左右的乡村教师承担3至4门课程的教学,有的平均每天要工作12小时左右。另有调研数据表明,乡村教师月平均工资在2500元左右,甚至更低。

    此外,乡村教师职称评定难,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许涛做客新华网访谈间,就曾对乡村教师在职称评定的“隐形天花板”方面,进行了讨论。

    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在曾经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的乡村教师队伍备受“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困惑。城市学校教师不愿往农村调,很多农村教学点面临后继无人教学的危险,这势必将影响乡村的教育质量。

    如果以问题导向的思维考虑,乡村教育质量最大的短板,不在于校舍华丽与否、器材丰富与否,而在于教师的水平高低和稳定与否。

    教育管理部门已经意识到问题所在。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 2020年)》,围绕乡村教师怎么才能“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提出了八项举措。云南省也出台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并且也给出了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的办法。

    解决问题的方向与办法已经明确,但地方若想具体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就需要把解决乡村教师的问题放在突出位置予以重视。李卫红就曾在两会期间建议,国家有必要采取更有效的办法,给予乡村教师更大更必要的倾斜政策。

    实际上,无论我们需要“有效”的、还是“超常规”的办法都说明,解决乡村教师待遇、编制等问题刻不容缓。这就要求,无论是国家层面,或是地方层面,衡量其是否有效解决问题的标准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是否实现了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目标。

    解决乡村教师问题目前刻不容缓,各地方各地方政府、基层学校,不应该仅满足于被动的落实相关政策,而是应针对该目标评估自身工作,弥补短板、找出不足,并及时向上级部门反馈。

    只有这样,乡村教师问题的解决才能更快、更顺畅,乡村教育也将得以快速发展。也将为城乡教育公平、扶贫等工作,带来“一子落、全盘活”的效果。(尹一)

编辑:    责任编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