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不太懂,但我还是认真听。
我能提个问题吗?
地震是怎么形成的?什么是地震波?带着一个个疑问,50余名小朋友跟随昆明市“中小学生职业体验活动”走进了神秘的昆明基准地震台,感受了一番“地球心跳”。
实验室里的高科技减震设施,监测中心聆听地球“心跳”的设备,山洞里藏着的“超级仪器”……快跟随小朋友的脚步去探索昆明基准地震台里的秘密。
这些枯燥的线里有很多信息。
直击 地震是这样监测的
什么是地震?参加活动的章洋小朋友说:“我只知道地震破坏力非常大。”
这个理解远远不够严谨。在昆明基准地震台副台长钱文品的带领下,50个小朋友走进昆明基准地震台,了解与地震相关的知识、参观设备及仪器。
地震知识展板上,关于地震的表述是: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太抽象的内容,小朋友可能理解不了,于是钱文品把地震比作折断一根棍子,他将一根棍子拿在手上,用力折断,折断的部分可以比喻成板块破裂的部分。折断时,手上会感觉剧烈的震动,这便是地震波。
昆明基准地震台2楼,有一间神秘的房间,这里是地震分析室。房间里的仪器上安放着一个长约50厘米、直径30厘米的白纸滚筒,5根缝衣针一样细的墨笔在上面缓慢地绘制出一条条看似规律的波形图案。“这个和心电图有点像。”“是不是地震波?”“完全看不懂啊,不知道这些是什么。”前来参观的小朋友充满了好奇。
这个神秘的房间就是地震监测预警中心,仪器是用来监测地震活动的。工程师邓存华说,这里的仪器24小时昼夜不停地工作,可以监测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地震活动。一般而言,国内3级以上地震都可以监测到。其实,正常情况下,地底下的轻微震动和活动,人们在地面上是感受不到的,只有通过精密的仪器,才能监测地底下的秘密,并运用到地震预测之中。
工作人员告诉小朋友们,地震监测仪器绘制的波形图案,波峰波谷越大,证明该地震的地动位移越大。
仪器躲在大山深处。
了解 实验室里的“大力士”
揭秘了地震监测仪器,小朋友来到了减隔震实验室,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视频正等着他们。
减隔震实验室是隔震减震技术研究与应用、产品研发与检测的综合实验室。一走进这里,小朋友的目光便被实验室的两台大型机器吸引了。其中一台机器可以做2500吨的抗震压剪试验,如果换算小朋友体重,有几万个小朋友那么重,是实验室里名副其实的“大力士”。
“哇,这个机器真是太大了……”一声声惊叹中,小朋友们走到一台电视机前,画面正在播放中央电视台13频道的视频。视频里,主持人介绍,云南的大型隔震橡胶支座运用到机场的实例。减隔震实验室副主任程宇说,通过这些橡胶支座,能把地震造成的破坏力减至原来的80%~20%。今后,这一项技术还将大量运用至医院、宾馆等抗震设施中。
“隔震橡胶支座是什么样子?”一位小朋友好奇地说。程宇挥手一指,实验室里呈圆柱形的黑色“大家伙”便是。近距离观察,每个“大家伙”都需要4、5个小朋友才能围过来。再仔细一看,“大家伙”是一层钢板、一层橡胶“垒”成的。
小朋友们纷纷拿出手机拍照,一个小朋友仔细地把结构也拍了下来,她说:“把照片带回去给妈妈看看,他们也没见过这东西。”
为了让小朋友更了解“大家伙”的功能,程宇比喻说,这就好比是汽车的减震,减震效果越好,坐在车里过坑洼路面也就越舒服。“大家伙”抗隔震效果越好,地震所造成的损失也就越小。
探秘 百米山洞里的“超级仪器”
一步步参观而来,顺着山路,小朋友一行来到了一个山洞门口,里面有着昆明基准地震台最神秘的“超级仪器”。
“这里以前是不是防空洞啊?”“里面藏有秘密武器?”“什么东西要放在山洞里啊?”……刚刚行至山洞前,小朋友们顿时脑洞大开。
沿着狭窄、高2米左右的山洞,一路前行。大约100米深处的地方,摆着一台“超级仪器”——超导重力仪。这台仪器可获取高精度、高灵敏度和高稳定性的连续重力观测资料,用于地震学与地震前兆、固体地球物理学、深部地球物理、地球背景场等科学研究。
当然,现场小朋友看不到那么多的监测数据,他们只能看到仪器显示屏上绿色的波形线。这条绿色的波形线可不简单,它显示的是月球引力对地球地壳的影响。钱文品说,波峰值显示,月亮的引力将地球一面的地壳最大拉伸达1米多。这可不是小数字,可由于地壳的变化是慢慢发生的,所以人们感知不到。
“为什么要把仪器摆放在山洞里?”“仪器放在这里,是怕人打扰吗?”……虽然一张张小脸上都表现出了惊讶,但小朋友仍然不忘记询问各种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钱文品介绍,仪器监测的数据是微米级的,因此要求的环境也特别严格,其所处环境要相对安静,温度要恒定,而且要避免风雨雷电的干扰。
学习 地震来了怎么办
探秘了神秘的房间、仪器,是时候学习一下,地震来了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知识了。为此,昆明基准地震台准备了一场特别的教育课程。
楼房在摇晃,居住在里面的人发出尖叫;道路开裂、下沉,人们惊慌逃窜;海啸来袭,一栋栋房屋被冲走,汽车、飞机也被大浪卷走……地震教育课程上,钱文品先播放一段某沿海国家遭遇大地震的场景,引得小朋友发出阵阵惊呼。
地震时,应该怎么办?
“跑,跑到安全的地方。”这是大多数小朋友给出的答案,可这是错误的。钱文品介绍,地震来了,不要忙着跑,跑出去受到伤害的几率会更大。应该采取就地避震的方式,近伏在坚固的空间、床下、桌子下等安全角落。当然,震后有必要迅速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如果是在室内,还要防止地震带来的次生灾害,迅速切断电源、煤气源,以防止火灾发生。
现场,钱文品还调查了哪些小朋友在学校做过地震应急演练,50个小朋友只有一个没做过。他提醒小朋友,平时要多注意家附近有哪些公园、学校,地震时这些区域都可以作为疏散区域。同时,小朋友遇到地震时不能惊慌,在学校可以根据平时演练的线路进行疏散。
随着教育课程的结束,整个活动也画上了句号,小朋友都有了各自的收获。丁嘉凯同学说:“以前想着地震来了就要赶紧跑,现在知道了不能乱跑。”另一个小朋友熊惹均说:“今天,我学会了怎样在地震中保护自己。”(昆明日报 记者蔡晓磊 文 苏兆阳 图)
现场小朋友的几个问题,你能答对吗
地震时跑到楼顶可以吗?
答:相比其他地方,地震时的楼顶相对比较安全。可哪怕你居住在顶楼,跑到楼顶还需要一段距离和时间。而且现在多数楼顶都有锁,钥匙一般由物业管理掌管。因此,地震时还是以就近避震方式为主。
在动物园里遭遇地震怎么办?
答:动物园里空间比较空旷,而且也没有高楼大厦,比其他地方容易避震。不过地震时,需要注意动物园里的玻璃墙面,这些东西容易破碎,划伤皮肤。另外,地震时动物危害也要注意。
如何分辨近震还是远震?
答:可以依靠S波(垂直震波)到时,P波(水平震波)到时的时间差判断。地震来时,垂直震动来袭,如果1秒钟内水平震波就接踵而来,那么震源离你所在的地约8千米。时差2秒钟则离你16千米,时差3秒则是24千米,依此类推。
住在海边如何避震?
答:海边需要注意地震后的海啸。一般,海啸来袭前,海水会退潮。像某沿海国家的大地震,地震后30分钟,海啸才来。因此,居住在海边一定要及时跑往高处。
基准地震台
全国共有国家基准地震台24个,涵盖中国版图的东西南北各个方位。一些地震台的选址位于地震断裂带交会处,更容易记录到来自地表下的信号。
基准地震台选址要求基岩完整、出露、坚硬。地震时,剧烈的地震波沿着基岩快速传输。基岩越完整、坚硬,地震台的监测仪器越能敏锐捕捉到地震信号。此外还要远离大型高速公路、火车站、高压线路,以免受到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