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昆明 正文
我家晋宁这五年:铸品牌 谋发展 老镇变文化名城
昆明信息港    08-05 14:44:53

    编者按:时光流逝,岁月荏苒,回顾“十二五”,展望“十三五”,昆明市所辖各县区砥砺奋进,攻坚克难,经济、文化、教育、医疗等各方面工作均取得骄人成绩。

    一座好的城市就像一首隽永的诗、一幅美丽的画卷、一支悦耳的歌。近期,小编将带大家走进老镇新城,体验文化之诗,发展之画,民生之歌,感受一个最真实、立体的新昆明。

    晋宁篇

    昆明信息港 记者上官艳君 孙红亮 作为现代新昆明南城、西城建设主战场的晋宁,昔日的“农业大县、资源富县、工业弱县、财政穷县、生态差县”,如今已变成美丽的“高原花都”、“高原菜谷”、“高原奶乡”,成为滇池岸畔一颗耀眼的明珠。

    这里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见证着晋宁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城市理念,在晋宁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过去的五年,是极不平凡的五年,晋宁县经受住了快速发展与问题集中凸显等复杂形势的严峻考验,破解了改革发展的诸多难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如今,晋宁还在不断成长。在由一座小镇成长为一个现代化城市的过程中,她还在不断给人们以惊喜。

    小编这就带你去看看现在的晋宁。

    关键词一:实力

    经济发展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据统计,至“十二五”末,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2.92亿元,年均增长12.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5.82亿元,年均增长20.4%;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达145.25亿元,年均增长21.3%;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1341元、12081元,年均增长12.3%和17%。这一组数据,让我们看到了晋宁县的综合实力,正在不断增强。

    此外,“菜花奶”三大产业齐头并进,鲜切花和单一品种玫瑰种植面积均居全省第一,是全省主要的无公害生产基地之一和省市重要的优质奶源基地。

    当然,晋宁的工业经济实力,也有了显著增强,形成了“一园六基地”的发展格局,园区建成区面积达25.5平方公里,入园项目达423个,建成投产284个,跻身云南省重点发展工业园区,工业强县战略取得明显成效。

    而晋宁县第三产业的发展,更是活力彰显。据了解,目前古滇文化旅游名城项目已完成投资100亿元,滇海古渡大码头、古滇湿地公园等子项目对外开放,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一期建设完成,腾晋国际陆港、一乘驾校等一批商贸物流和服务项目投入运营,第三产业对县域经济贡献不断提升。

    关键词二:宜居

    城市建设 条条大路通晋宁

    随着建设步伐的有序推进,晋宁县的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也在不断好转。如何让一座城市更宜居?很多人说,生活便利便是宜居城市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近年来,晋宁从“做好绕城高速晋宁枢纽的建设、提升城内主干道的品质、打造特色乡村道路”三个方面来建设晋宁的交通网络。而今的晋宁,城乡交通网络一体化建设基本完善,城内主干道、乡村公路现已初具规模,实现了条条大路通晋宁的宏伟梦想。

    经过多年的建设,晋宁全县公路交通基本形成一个以县城为中心,国省道为骨架,县乡公路网络内外衔接,干支相连,城乡相通,覆盖全县的公路交通网络。全县拥有公路里程为916.21公里,发达的路网构建出了晋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关键词三:幸福

    民生关注 群众幸福感持续提高

    近年来,晋宁县致力于提升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切实落实民生实事工程,累计投入近11亿元,完成晋宁一中搬迁新建、35所农村标准化学校建设;完成县医院搬迁新建、6个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和18所村卫生室新建。

    除此之外,县博物馆、文化馆改造加快推进,综合档案馆建成使用,村级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得到较大改善。

    “我很幸福”是建设宜居的现代化城市进程中获得的甜蜜回应。

    关键词四:韵味

    人文晋宁 ——“滇国故都”新韵味

    晋宁是滇国故都、郑和故里、世界磷都、佛教圣域、民俗秘境、湖滨新城六大系统文化元素尽显晋宁之美。

    西汉盛世,武帝赐“滇王之印”,并设益州郡,郡治滇池县就是现在的晋宁,曾因出土“滇王之印”而闻名于世的石寨山,一个近5000平方米、乱石林立的小山包,出土的青铜文物占据了云南出土青铜文物的半壁江山,印证了《史记》载录的“滇国”史实,也更显赫地记录着晋宁所承载的滇文化。

    世所瞩目的伟大航海家、外交家、和平使者郑和即生于斯、长于斯。几百年后,滇池依旧,故土依旧,晋宁所承载的郑和精神依旧,其作为历史长河中的风帆,经天纬地,熠熠闪光,已经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磨不掉的文化印记和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郑和公园座落在月山上,始建于1978年,园内郑和雕像、三宝楼、郑和碑林、马哈只墓、郑和纪念馆、郑和故居等景点错落有致。

    郑和·世界航海邮票展览馆于2013年1月开馆,馆内收藏世界各国100多年来发行的以纪念郑和及航海为主题的8000余枚邮票。一枚小小的邮票,方寸之间,尽显寰宇风流。

    晋宁县盘龙寺香火鼎盛,是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重点旅游景区。万松山上鸟儿啁啾,古木参天繁盛茂密,盘龙寺晨钟渐响,悠远传扬。

    农历正月十五的宝峰闹春调子会,省内外的数万群众齐聚宝峰,现编现唱,平仄押韵,随音而起,已成为闻名四方的春节期间群众呼声很高的必备保留节目。

    双河彝族乡和夕阳彝族乡的“火把节”。

    双河秧佬鼓,起源于明代,历时500多年,以其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别具震撼力的表演,被誉为“云南的威风秧佬鼓”“金牌秧佬鼓”,列入云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晋宁建成的东大河湿地、白鱼河湿地和普照寺森林公园等,像一串散落在南滇池湖岸的绿色屏障,为滇池撑起有力的“保护伞”。

    “七彩云南·起航古滇”古滇文化旅游名城项目

    “七彩云南·古滇名城”项目位于晋宁县晋城镇,是“一湖四片--现代新昆明南城”核心区,背靠梁王山,面临滇池。项目选址于消失2000多年前的古滇国都城范围,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旅游景观资源。

    随着40艘古滇特色画肪战船的同时起航,七彩云南·古滇文化旅游名城首期项目揭开了神秘的面纱。2015年11月15日,古滇文化旅游名城首期项目正式开放。

    七彩云南·古滇文化旅游名城一期建设的项目含古滇艺海大码头、古滇精品湿地公园、湿地度假酒店、七彩云南·欢乐世界主题公园、古滇大剧院、古滇王宴美食天地、古滇博物院、滇王林苑、七彩云南温泉旅游度假区、民族部落、古滇大酒店、七彩云南大酒店等。

    历经三年建设,项目预计总投资220亿元,率先开放的两个主要项目分别为古滇艺海大码头和古滇精品湿地公园。

    古滇艺海大码头。依托五百里滇池山水资源、1100亩湿地景观资源打造的特色文化休闲旅游项目,在保证游客贴近自然、保护自然,对滇池零排放、零污染的前提下,开创了云南滇池水上游艺行业的先河。

    古滇精品湿地公园。项目占地1100 余亩,以古滇文化为核心,充分展现丰富的云南历史文化。打造了5.6公里的环滇慢行步道,将原约200 亩的湿地水面面积扩大到800余亩。

    关键词五:美味

    吃在晋宁,晋宁怎么会没有美食

    说到吃,相信不少老饕眼前就会浮现出当地各种美味的名特小吃。昆阳卤鸭、普照寺豆腐乳、传承了百年的“邱记豌豆粉”、糟鱼……这些美味不容错过。

    在晋宁,以制作卤鸭为生的商家就有几十家,且每一家都独具特色。如果说昆阳的卤鸭以“香”出名,那么二街的卤鸭就以鲜美多汁独具特色。

    在晋宁,花老奶米线是有名的小吃店,甚至有“花老奶,赛过桥”的说法。相传这花老奶米线种类多,配料全,味道十足,但凡去过晋宁的人都会去品尝一番。

    除了米线,晋宁民族乡镇的特色食品,早蚕豆、甜龙竹、松茸、鸡、卤鸭、腊肉、香肠,尤其最具特色的“夕阳三宝”,更是当地彝族群众的最爱,也是招待八方宾客的美味佳肴。

    夕阳香糯米:是夕阳彝族先民数千年精心选育的糯米珍品,是古时彝族头人进贡朝廷的珍品。

    夕阳葵花子:夕阳葵花子有黑、白、红三个品种,籽粒饱满,口感好,色泽鲜亮,品质优。

    夕阳辣椒:夕阳生产的辣椒属夕阳本地品种细个辣,个细长,肉质较厚,食时辣中带香,口感好。

    麦香园里的小馄饨沸水里滚煮几分钟之后,小馄饨的肉馅在半透明的面皮中若隐若现,白里透红,仿佛一个披着白纱的美人儿,散发出诱人的味道,让人忍不住要一尝为快。一碗清汤,几根紫菜,再来两三段芫荽,终于成就了鲜香可口的小馄饨。

    在晋宁,到处都能看见手艺精湛的制作人。

    叮叮糖。米饭蒸熟后,要加入麦芽糖自然发酵。经过一段时间发酵,等米饭渗出糖水,再将糖水加热,蒸发掉多余的水分,便成了色泽金黄的晴糖。当晴糖冷却至温热、柔软程度刚好时,将其盘在木桩上不断拉伸,重叠,再拉伸,再重叠,如此反复数次,晴糖内充满气泡,色泽也从金黄变成米白。扯好的糖重新放入盘中,自然冷凝,一盘叮叮糖至此宣告成功。

    米花糖。圆滚滚红黄相映的米花糖,背后是吉祥和圆满,也是浓浓的年味儿。

    三公斤耙猪脚。“三公斤”不是量词,是名词。店主段仕金的小名“三公斤”被叫了一辈子。“三公斤”段仕金把猪脚熬煮的出神入化。色泽金红的猪脚微颤颤盛在洁白瓷碗中,再撒点胡辣椒面和香菜,诱人的香味沁人心脾。用筷子轻轻一挑,骨肉分离,Q弹多汁的皮肉蹄筋经由口舌爽快地直落胃底。

编辑:    责任编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