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萤点点,星光熠熠,在这样的夜色下活动,显得分外浪漫。近年来,在婚庆仪式、大型活动中,不少人喜欢放飞萤火虫增加气氛。于是,当地村民捕捉活体萤火虫,“虫头”收购,商家线上线下交易配送,一条活体萤火虫买卖的链条逐渐形成。近日记者了解到,网上声称养殖的萤火虫,实际上大部分都是从野外捕捉销售,收购商转手可卖出三四倍的价钱。这样的大规模捕捉行为,可能会导致萤火虫的灭绝,进而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甚至有外来物种入侵、疫病传播的风险。
疯狂捕捉
每只5角钱,“虫头”一周能收一万多只萤火虫,甚至更多
西双版纳勐腊县勐仑镇盛产萤火虫,到了晚上,野外流萤点点,夜空下闪烁着悠悠的绿光,十分美丽。
然而,数年之前,这样的美景开始一点一点被破坏。几个“虫头”来了,给村民们带来一个新的致富方式:捕捉萤火虫出售。在城市里,萤火虫非常受欢迎,人们热衷于在晚上的婚礼、活动中放飞萤火虫,让高楼下也充满山野的浪漫。
“虫头”以每只5角钱的价格,向当地村民收购。一名村民告诉记者,在勐仑镇的一个村庄,“虫头”一周就能收一万多只萤火虫,甚至更多。
两米的长竹竿,套一个白色纱兜,这就是村民们的捕萤工具。村民们将虫子分装在透明塑料瓶内,里面放上绿叶,喷入保持萤火虫生命的营养液,在固定的收购点卖给“虫头”。
“你要多少我们都可以,当天下单,当天找人捉”,记者以购买者身份联系上的一名当地“虫头”许诺,无论需要多少,他都可以当天捉到,保证新鲜。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院副教授付新华从2000年开始研究萤火虫,成立中国内地首家萤火虫保护组织——守望萤火虫研究中心,被誉为中国萤火虫研究和保护第一人。从2014年开始,他连续三年完成中国萤火虫活体买卖调查报告。
根据《2016年中国萤火虫活体买卖调查报告》,野外萤火虫捕捉区域主要集中在江西赣州,其次是海南屯昌,接着是云南西双版纳。其中规模最大的要数江西赣州小布镇。
当地论坛“宁都州人”一则名为《疯狂的萤火虫》的帖子是这样形容的:“如果傍晚时分来小布,你会发现,一辆接一辆摩托车行色匆匆驶离大街,摩托车后面一根两米长竹竿上一个纱网兜,场面蔚为壮观。”
每年农历七月七左右,情侣放飞萤火虫,商家用萤火虫做宣传活动,萤火虫收购价格直线上升。“价格低时收购价5角钱一只,临近七夕收购价能达到1元多1只,一晚上打开摩托车转向灯吸引萤火虫,多能捞上千只,少的几十只不等,晚上两三小时几十到几百元收入。萤火虫正带动小布人民奔向致富路。”
付新华与其团队到小布镇进行实地调查和暗访发现,小布镇的大规模萤火虫收购点由原来的三家减少到一家,但是农民的捕捉萤火虫范围却从原来的小布镇扩大到周边其他乡镇,范围更广,捕捉人数更多。
据《2016年中国萤火虫活体买卖调查报告》统计,3、4月萤火虫数量较少,价格通常为50只219元,而4月萤火虫购买单价平均为3.32元/只,实际购买单价为3.47元/只。6月前后萤火虫盛发期价格最低可达到1.5元一只(购买1000只以上)。
也就是说,靠“空手套白狼”的方式,这些萤火虫的销售商一转手,就可以卖出比收购价高三至四倍的价格。
在萤火虫盛发的6、7、8月,店铺成交量达顶峰,搜索“活体萤火虫”并按销量排序,第一的店铺有273人收货,月销达5万余笔,虽然存在很大一部分刷单情况,可如果按每人购买50只估算,一个月也有13650只萤火虫被售往各地。
活体买卖
市面上低于20元一只的萤火虫,均不可能是养殖出来的
野外捕捉会伤害整个区域生态系统,那么,是否可以用养殖的萤火虫替代?在网上,不少淘宝店打着“养殖场”的旗号出售萤火虫。
记者近日在网上搜索“活体萤火虫”,发现近百家相关店铺。其中一家名为“梦之恋”的萤火虫销售中心,在简介中标注“7年专卖店,保证成活百分百,唯一一家大型养殖场,证件齐全”。
然而,当记者询问客服时,客服则表示,养殖场的萤火虫价格较高,需要1.8元一只,野外捕捉价格较低,1.2元就可以买到。客服建议记者购买野外捕捉的,两者“没什么区别”。
实际上,养殖场萤火虫的成本根本不止1.8元。付新华告诉记者,工厂化繁育萤火虫对技术要求很高,成本也较高,“通常一只萤火虫的成本在20元左右。”也就是说,市面上低于20元一只的萤火虫,均不可能是养殖出来的。
“所有的养殖场都是假的。”业内一名萤火虫策展人士曾透露,“为应付别人的质疑,他们会采一点幼虫假装是养殖的。”
记者联系的西双版纳当地一名“虫头”,表示自己正是“梦之恋”的供货商,“我们一年四季都能捕到萤火虫,90%淘宝店都是我们供货”。记者询问该店是否在江西有养殖场,其表示虽有养殖场,但“产不出量,实际上都是抓来的”。
2015年,付新华曾从网上买了24批次活体萤火虫,他发现其中共有10种萤火虫,而这10种与发货地当地的野生萤火虫种类、发生时间及分布范围高度吻合。
付新华表示,不同种类的萤火虫对环境的要求不同,养殖要求也很高。如果网购的萤火虫是卖家养殖的萤火虫,养殖种类最多只会有两三种,不会有这么多种。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网上购买的萤火虫来自野外捕捉。
根据2014年、2015年和2016年度的《中国萤火虫活体买卖调查报告》,网店上4月初的萤火虫发货地主要是海南屯昌和云南西双版纳,4月末起购买的萤火虫主要以江西赣州为主,也有海南发货的,但到7月初时,发货地几乎全部集中在江西赣州。这与海南、云南和江西的气候条件有密切关系。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李学燕博士曾对媒体表示,在萤火虫爱好者圈子中,人工饲养的萤火虫最多可以产几千只,由于萤火虫成虫就活两星期,对生态环境要求又特别高,导致很难实现大规模饲养。
生态风险
捕捉萤火虫或会带来物种灭绝、外来物种入侵、疫病传播等风险
2015年8月20日至23日,深圳龙华观澜山水田园景区人为放飞10万只“人工饲养”萤火虫引发争议。
当地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对此举强烈反对,“萤火虫的发光特性,原本是繁殖期求偶行为的一部分,如果在这一期间遭到大规模捕捉,很可能影响其求偶和繁殖,对这一地区的萤火虫种群带来毁灭性伤害。”
萤火虫是一种中性昆虫,既不是害虫也不是益虫,因此,对萤火虫的保护与研究也很少。但付新华表示,实际上,萤火虫生存在水源干净,湿润阴凉的地方,是一种世界公认的环境指示生物,萤火虫数量的多少能反映出生态环境的好坏,有萤火虫的地方,意味着生态环境保护得很好。
由于萤火虫对环境的要求很高,被买卖的萤火虫经过几天的颠簸即使侥幸存活,在新的环境中也很容易死亡,因此所谓的“萤火虫放生”,实质上是无数生命的陨落。
付新华分析,萤火虫活体买卖的深层次原因,是人们渴望回归洁净的生态环境,希望萤火虫重新回到身边,然而,由于城市化和环境污染,目前萤火虫正在慢慢灭绝。
野外捕捉伤害的不仅是萤火虫个体,而是整个区域生态系统内的萤火虫群落。“当一处的萤火虫数量下降到一定程度时,萤火虫近亲交配的概率就会提高,从而导致种群基因库缩小,引起基因灭绝,整个种群也可能消亡。”付新华说。
此外,这样的萤火虫展还有外来物种入侵、疫病传播的风险,同样不容忽视。处于相同生态位的外来萤火虫,一旦逃逸并有幸存活下来,势必会对本地萤火虫造成威胁。还有疫病防控的风险:跨地引进可能造成寄生虫、病菌等病虫害传播,零距离接触对游客的安全带来威胁。
“我们一直在媒体上呼吁对一些珍稀的萤火虫进行立法保护,也应该对一些栖息地进行立法保护。”付新华说。(云南信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