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班长,我会定期、不定期同各位省委常委及州市党委书记开展提醒谈话,省委常委对所分管、联系地区和部门党政主要负责人存在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反映,也要及时提醒谈话。”云南省委书记、省长陈豪表示。
严管就是厚爱
各级党委强化责任担当
今年以来,陈豪与中管领导干部提醒谈话和诫勉谈话12人次,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张硕辅与省管领导干部提醒和诫勉约谈98人次。各级党委主要负责人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全省16个州市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分别开展提醒、诫勉谈话1830人次和1232人次。
云南省委专门印发了《关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实践“四种形态”的指导意见》,省纪委印发了《云南省纪律检查机关实践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实施办法》。一年来,省纪委出台实践“四种形态”相关制度12个,昆明、曲靖、普洱、大理、昭通等州市结合实际,制定出台制度43个,各县市也出台相关制度,全省逐渐构建起了省、市、县三级实践“四种形态”的制度体系。
“在‘咬耳扯袖’筑起的第一道防线前,很多党员干部心生敬畏,知纪知止,‘小病’最终没有拖成‘大病’。”一位领导干部如是说。
云南实践“四种形态”,让党员干部止步于破纪之初,一批干部受到了相应的处罚:
1、今年5月,大理州纪委严肃查处了云龙县苗尾乡克扣骗取电站移民资金案,分类处理违纪违法人员46人,其中批评教育14人,党纪轻处分和组织处理6人,党纪重处分和重大职务调整4人,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犯罪移送司法机关处理9人,司法机关直接立案侦查13人,收缴违纪违法资金306万余元。
2、今年1至9月,云南省纪委共对66名省管干部进行问责,全省责任追究和问责2364起,处理3070人。
3、2015年以来,全省纪检监察机关持续高压惩腐,共处置问题线索18139件,立案7602件,其中厅级66件、县处级411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8053人;坚决纠正“四风”,党的十八大以来,省纪委点名道姓通报了29批132起顶风违纪典型案例,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知止、不敢的氛围。
4、据统计,今年1至9月,云南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运用各类谈话提醒5042人次,给予党纪轻处分和组织处理3743人次,党纪重处分和重大职务调整1446人次,开除党籍移送司法机关221人。
另外,昆明积极实践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开展巡察、整治“不作为乱作为”……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着力营造昆明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
谈话函询同比上升4倍
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常态
一位被约谈的干部深有感触地说:“谈话给我敲响了警钟,我一定认真改正,请组织看我今后的表现,如果还不改正或整改不到位,我愿意接受组织对我进行相应处理。”今年以来,全市共使用谈话函询方式处置问题线索1294件涉及1520人,占问题线索总数的80%,同比上升422%。
违纪问题发现了,就要一寸不让。运用党纪轻处分和组织调整,及时处理党员干部的“破纪”行为。今年以来,党纪轻处分和组织处理181人、占处分人数的54%;党纪重处分、做出重大职务调整126人、占处分人数的42%,同比下降37.6%;开除党籍并移送司法机关13人,占受处分人数的4%,同比下降85.6%,成为极极少数。
“富民县政协原党组书记、主席毕宏开除党籍,官渡区原副区长李军坡开除党籍,昆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王学海开除党籍、行政开除,昆明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原党支部书记、支队长陈秋红撤销党内职务、行政撤职……”对“极极少数”严重违纪的党员领导干部,昆明市纪委坚持力度不减、节奏不变,敢于担当、敢于碰硬,集中人力、集中时间、集中精力,严查快处,释放越往后执纪越严的强烈信号。
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
纪律审查“零”违纪、“零”事故
在查办案件的过程中,保障纪律审查工作的安全至关重要。一方面,市纪委坚持力度不减、节奏不变,持续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另一方面,全市纪检监察部门逐级签订《纪律审查安全责任书》,既保持了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又做到了纪律审查“零”违纪、“零”事故。
市纪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组织对全市纪检监察机关纪律审查安全工作开展专项检查,约谈存在问题的县区纪委书记,督促抓好整改,坚决守住纪律审查安全底线。严格落实问题线索五类处置方式,认真落实“两级集体排查”研判线索机制和“日清、周转、月报、季结”的线索管理工作机制,市纪委领导班子每周集体排查线索,实现线索处置动态“清零”。
今年1至10月,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受理信访举报2778件次,检举控告1914件,处置问题线索1615件,立案404件(其中县处级28人,乡科级93人),结案320件,处分354人,移送司法机关13人,通过办案挽回经济损失1011.58万元。
市委首轮巡察6家单位
县(市)区巡察已全面启动
基层面广、人多、问题复杂,需要创新工作方式。巡察工作是巡视工作在基层的延伸,是完善党内监督的重要途径,是推进“两个责任”落实的重要抓手。实践证明,对于很多百姓监督不到、同级不会监督、上级监督不了的违纪苗头和问题,就是需要巡察来发现。
目前,昆明市组建6个巡察组对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规划局、市住建局、市残疾人联合会、昆明自来水集团有限公司6家单位开展了首轮巡察,全市各县(市)区均已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组建巡察机构并启动了首轮巡察工作。
一位参与巡察的工作人员表示:“我们在巡察中突出整治定位、坚持问题导向,重点解决基层全面从严治党不力的问题,紧紧盯住脱贫攻坚、‘三资’管理、惠农补贴、征地拆迁等百姓反映强烈的违纪问题,综合运用约谈、暗访、抽查、‘下沉一级’深挖问题线索,通过约见群众、关注网络舆情等方式,多渠道、多层面了解情况。”
此外,昆明率先在全省创新建立的纪检监察、政法、信访部门解决群众诉求的“四级联动”工作机制也已彰显成效,截至目前,平台受理群众诉求39720件,今年以来共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61件,处理152人(其中党政纪处分26人、移送司法机关6人),满意率99.99%。
严查猛治“不作为、乱作为”
追究责任126人
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徇私枉法、“只要在位期间不犯错误就行”、“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些都是“乱作为”和“不作为”的表现,这也是作风建设的两个顽症。众所周知,衡量一个地区的竞争优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精简高效、公平竞争的政务环境和发展环境,但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作为乱作为”却在啃食着投资者的信心和百姓的满意度。
今年以来,昆明从上到下,各级严查猛治“乱作为”和“不作为”。截至目前,全市各级各部门自查“不作为乱作为”问题330余个,整改300余个,建章立制138项,约谈110人,追究责任126人(党政纪处分22人,其中开出党籍1人,“双开”1人;问责104人)。8个市级专项纪律检查组累计发现问题219个,提出整改意见188条并督促抓好整改落实。(中国纪检监察报、昆明市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