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南湿地等新建湿地管理情况较好,但背后付出的代价也很多。记者杜文蕾/摄
昆明信息港·昆明日报 记者孙潇 为修复滇池湖滨生态环境,经过多年建设,至“十二五”末,滇池湖滨已构建了一条平均宽度约200米、面积约33.3平方公里的湖滨生态绿色屏障,经过景观改造的湿地公园也成了市民休闲观光的好去处。特别是去年央视“中国最美湿地”的评选中,昆明滇池湿地成为“中国最美湿地”,更是掀起了一股“湿地热潮”。
然而,要维护这一美丽景致却并不容易。2月8日本报报道了草海明波村沿岸湿地公园遭破坏,湖滨木栈道被撬走甚至被烧毁的新闻后,在2月10日“保护母亲湖——‘市民河长’在行动”今年首次活动中,近百名市民河长及滇管执法人员,一上午就从短短1公里的滇池柳林防浪堤周边累计清理出百余袋垃圾。那么,除了这些频频被曝光的情况外,破坏湿地的情况究竟还有多少?除了部分游人素质堪忧以外,湿地管养是否到位?带着这些问题,近日,记者对昆明一系列湿地进行了实地走访,并采访了相关管理单位和环境保护专家。
现象
市民反映
“有些湿地似乎没人管”
2月8日,本报曾报道草海明波村沿岸,在几片拆迁后的工地中间夹着一片小公园,可就在小公园内约百米长的木栈道上,竟出现了20多个火窟窿。
“这三四年来都是这样子,被撬走的木条越来越多,隔三岔五就有人在栈道上烧烤,这些大窟窿就这么留着。”家住附近的省建投七公司退休职工杨女士告诉记者,她是眼见着明波村草海边的小公园建起,但建好之后似乎并没有人对公共设施进行管理,只有环卫工会来清扫垃圾。“这边又没有路灯,晚上散步根本不敢过来,一不小心就踩进去。真希望有人来管管,及时修补被破坏的设施,特别是晚上应该有人巡视一番,好好处罚教育一下破坏公共设施的人。”杨女士说。
2月10日,受昆明市滇池管理局邀请,昆明市“市民河长”团成员与市滇池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总队执法人员一起,对滇池柳林防浪堤周边湿地的垃圾进行了清理。刚走到防浪堤附近就看到垃圾遍地,各色塑料袋、瓜子壳、烟头、游客烧烤留下的木炭、卫生筷、燃放鞭炮后的废纸等垃圾散落在湿地的草丛里、道路两边,湿地里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处火烧后遗留下来的灰烬……一个上午下来,短短一公里多的滇池柳林防浪堤周边累计清理出百余袋垃圾。“那么多垃圾根本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如果长期没人管理,就应该暂时对这片区域封闭,避免污染加大。”一位市民河长建议。同时他还反映,这片柳林附近有很大一片水草养殖带,一眼望去就如同平地一般,但浓密的水草下却是黑臭的水塘,“周围连个告示牌都没有,万一有人以为是草地踩进去,那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滇池西岸的西华湿地情况也并不理想。12日下午,记者驾车顺着“西华湿地公园”的门牌进入园内,首先发现地面十分不平整,坑坑洼洼的路面与土路相差无几。来到水边时,看到一家三口在烧烤,也没人劝阻,而且在园内没有遇上一位保洁人员,水面垃圾漂浮,紧邻水边的草地上也有多处烧烤后留下的灰烬。
新建湿地
人虽多但总体整洁
而在王官湿地,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记者刚刚来到门口便有安保人员上前指引停车点,门前的向导提示牌上也清晰地标注着“禁止游泳、钓鱼,随意乱丢垃圾”等提示,湿地开放区大门对面的封闭保育区也一如往常紧锁大门。“这是保育区,不对外开放。”安保人员看到记者想要进入保育区便连忙上前提醒。
王官湿地与斗南湿地之间的一墙之隔早已打通,沿着水边的慢行步道走过,一路上都能看到有园丁在为花草树木浇水,还时不时地捡走落在地上的枯坏枝叶。各个区域内也有清洁工正在忙碌地清理地上、草丛里的垃圾,并提醒游客不要向滇池扔垃圾。
记者特别留心到斗南湿地水边寻找,发现去年10月到此采访时看见的损坏木椅已经修好。
同样,在捞渔河湿地以及永昌湿地中保洁员也随处可见,有的在负责清扫垃圾,有的负责骑着垃圾车收集快满的垃圾桶。这两处湿地还有不少保洁人员划着小船在水中巡视,打捞水中的漂浮物。记者注意到,他们胳膊上都佩戴着“滇池保护志愿者”红袖套,随时提醒意欲乱扔垃圾的游客。
通过连日的走访调查,记者发现一些建成年代较早的湿地比较容易出现各类管养维护不到位的情况,而近两三年内重新经过提升改造或新建的湿地管养情况则比较让市民满意。
背后
情况好的是否没遇到“黑手”?
不是,照样有,只是有人管理而已
目前,滇池湖滨生态湿地的管养维护按照“谁建设、谁管理”的原则,由于建设方属于不同的单位或区县,因此后续管理也有不同的主体。记者从永昌、捞渔河、王官、斗南、东大河湿地和滇池南沙滩公园等湿地的管理方了解到,其实木栈道被毁、随手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并不是只发生在草海明波村沿岸湿地、柳林防浪堤周边,各大湿地其实都会面临游人素质这个不定因素,各种公共设施都曾多次遭遇“毒手”。
“目前昆明市的各个湿地是免费开放的,我们管理的王官、斗南湿地晚上也经常有人带着各种食材进入园区烧烤,撬走木栈道的木条、强扭树枝在草地里烧烤,只不过工作人员巡查发现后会立即劝阻。夜间还有不少年轻人会骑着摩托进入园区,故意冲撞椅子、垃圾箱,这些行为很难在发生时恰好发现,只能发现设施损坏后进行更换或维修。”昆明滇池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滇投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王官湿地建设过程中乃至湿地建成之后,居住在与王官湿地一路之隔的少数村民经常翻过栏杆,进入湿地拔掉植物继续种植蔬菜,这成为我们管养工作中很大的一个困扰。”该负责人介绍,在长达半年多的时间里,这种情况总是反复发生,除了劝导村民,工作人员都要重新补种被拔掉的植物。“除此之外,直到现在都经常有人偷盗湿地内的电线电缆,一偷就是几百米,让我们头疼不已。”
“南沙滩公园的保洁员经常还要面对更难处理的垃圾,因为很多烟头、塑料瓶、塑料袋等会被人随手丢弃在沙塘上。另外堆在水边用来防止沙子被水卷走的小石块,也经常被人捡起来打水漂。”该负责人表示,沙滩公园经常要补充细沙和石块,而损坏的木栈道和垃圾桶等设施也要经常检查并更换。
而捞鱼河湿地内的郁金香频频被摘或踩踏的情况,此前也被多家媒体报道过。
让湿地“颜值在线”容易吗?
当然不容易,每年要花数百万元
虽然各个湿地都有公共设施被毁坏、被盗事件,但湿地所呈现的不同面貌,则是源自于管理、维护相关工作的结果。然而,捞渔河、王官、斗南等湿地每年的管养费用都达到了数百万元。
为了切实做好几个湿地建成后的运行管理工作,滇投公司安排了专项资金用于湿地管护,成立了全资子公司——昆明滇池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负责湿地的运营管理,从机构设置、人员安排、资金保障等方面提供了支撑。“各个湿地都相应成立了运营管理小组,专门负责湿地内的保安、保洁、设施设备巡查和日常养护,还需要开展湿地内植物的维护、多余水生植物的打捞等工作。”滇投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斗南湿地、王官湿地和南沙滩公园运营至今,每年的管养费用均超过了300万元,三个湿地的管养费用总额则已接近1000万元,而这些资金全部由昆明滇投公司自筹解决。
度假区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也表示,由度假区投建管养的捞鱼河湿地以及永昌湿地中,尽管永昌湿地面积较小,每年仍要耗费上百万资金;而捞渔河湿地面积更大,管养难度更高,度假区还为此成立了上百人的管养队伍,其中大部分是保洁人员,每年的管养资金同样超过300万元。
建议制定配套政策 建立统一湿地管养标准
俗话说“三分建、七分管”,对于湿地来说,合理的规划设计、按质按量地进行建设固然重要,但建好之后进行科学的管养,让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景观得以保持,则显得更为重要。
“就目前来说,并不是所有的建设管理方都有管养经费来源。”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都坦言,除了加大宣传、提升市民素质之外,管养经费和政策是否到位,则是各个湿地管理程度参差不齐的最重要原因。
“湿地管理维护的重要性不亚于建设,甚至还应该高于建设。但目前来说,滇池湿地建设都有资金来源、政策和计划‘保驾护航’,管养维护却没有配套政策和总体标准。各个管理单位各自为政,投入大、自行建立标准的自然管理得好,投入少或没有投入、没有管养标准的自然就只能开展‘表面化’的管理。”一位环保专家建议,政府应尽快将湿地管养经费列入政府年度预算进行支持,同时,还应建立湿地管养标准,“湿地建成后应该怎样管理,植物修剪、更换的频率和要求,环境卫生清扫保洁应达到什么标准,公共设施的维修、更换等都应从市级层面建立一个标准和考核指标,每年按照总体标准对管养维护方进行考核,考核达到要求的可拨付管养资金,没达到要求的不仅管养资金不能全额拨付,还应进行相应的处罚。”
随评
湿地重“建”更要重“养”
昆明信息港·昆明日报 一孔 打开昆明地图,一块块绿意盎然的环滇湿地宛若一幅幅画卷,呈现在世人眼前,美不胜收。如何保护好昆明的这张靓丽名片,让“中国最美湿地”永葆颜值,已是刻不容缓的课题。
保护好环滇池湿地,需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发布的《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做实、做细各项工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政府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湿地保护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完善保护管理体系。加强各级湿地保护管理机构的能力建设,夯实保护基础。探索设立湿地管护公益岗位,建立完善县、乡、村三级管护联动网络,创新湿地保护管理形式。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各自职责,进一步完善综合协调、分部门实施的湿地保护管理体制,形成保护合力。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对于保护资金不到位的问题,发挥政府投资的主导作用,形成政府投资、社会融资、个人投入等多渠道投入机制。通过财政贴息等方式引导金融资本加大支持力度。
建立湿地保护成效奖惩机制,将湿地面积、湿地保护率、湿地生态状况等保护成效指标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等制度体系。对湿地破坏严重的地区或有关部门进行约谈。坚持保护与利用兼顾,保护为先的原则,严厉查处违法利用湿地的行为。
面向公众开展湿地科普宣传教育,利用互联网、移动媒体等手段,普及湿地科学知识,提升全社会湿地保护意识,让“保护湿地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理念深入人心,努力形成全社会保护湿地的良好氛围。同时,研究建立湿地保护志愿者制度,动员公众参与湿地保护和相关知识传播。
三分建、七分管,湿地重“建”更要重“养”。保护环滇池湿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设一套科学、完善的保护体系,才能全面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生态特征和基本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