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信息港讯 记者廖拓溪 段佳琪 任骥远 上官艳君 合宇聪 黄頔 江枫 昝娟娟 “历史文化名城”是昆明提出要打造五大城市品牌之一。在3月19日出炉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及“加快建设区域性人文交流中心,彰显历史文化名城魅力”将成为昆明今后五年发展的基本思路和目标任务。
要加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力度,翠湖片区是核心所在——这里集聚着城市营建、山水文化和近代昆明振兴历史的核心要素,西南联大旧址与云南陆军讲武堂“一文一武”串联起了雅俗共赏的独特气质。
在今年的市“两会”上,如何结合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对翠湖片区进行改造提升,也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申报翠湖为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把“西南联大故里”文化旅游品牌打造为“昆明文化标识性符号”、小西门古城墙重建……代表、委员们纷纷聚焦这一话题建言献策。
把“西南联大故里”打造为昆明文化标识性符号
“‘西南联大故里’的品牌价值,是昆明城市精神的重要内涵与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载体。”市政协委员、民盟昆明市委秘书长徐萍表示,要建设历史文化名城,“西南联大故里”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今年,民盟昆明市委就提交了三篇关于做大做好“西南联大”这一文化品牌的提案。
其中,把“西南联大故里”文化旅游品牌打造为“昆明文化标识性符号”同时也是民盟昆明市委的重点课题,其初衷就在于将西南联大文化资源转化为昆明发展的现实性资源。对此,民盟昆明市委建议应编制“西南联大故里”文化保护和利用专项规划,重点抓好翠湖片区历史教育基地和宝云片区(龙泉古镇)旅游文化主题小镇等西南联大文化遗存集中片区的城市改造建设工作。
同时,应提速轴心项目规划和建设,打造“西南联大故里”的文化载体。所谓轴心项目,第一轴是打造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为核心的翠湖片区,并与“云南大学文物保护区、翠湖的云南陆军讲武学堂”形成整体联动开发;第二轴则是依托宝云片区西南联大名人故居文化圈,继续推动龙泉古镇“文化旅游创意”园区项目建设。
除了民盟昆明市委,市人大代表姜亚碧也对“西南联大故里”的品牌打造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姜亚碧表示,昆明的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应该充分尊重和挖掘历史与文化的精髓。一方面,对有较高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尽量原址保护和修复;另一方面,可以积极挖掘民俗民风、古建筑、名人故居、历史文化名人等文化资源内涵。
“西南联大、云南陆军讲武堂是昆明近代史上鼎鼎大名的两所院校,大可以将这‘一文一武’融合到历史文化名城的开发利用中,深入挖掘这两所学校的历史文化价值。”姜亚碧表示。
翠湖片区整治提升规划唤醒“翠湖之美”
日前出炉的《翠湖周边历史文化片区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显示,昆明将以翠湖历史文化核心区为重点,拓展到圆通山、文明街、云大等片区进行联动,辐射至昆明历史城区及西南联大旧址范围进行研究,一时之间引发了人们对翠湖片区未来面貌的无限遐想。
“翠湖片区、圆通山片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两个片区的串联及发展,对昆明建设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具有重要意义。”市人大代表陈伟强去年就曾对昆明打造历史文化街区提出建议,希望把翠湖打造成昆明的城市中央公园。
陈伟强对《翠湖周边历史文化片区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表示支持和赞同,并同时建议,昆明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需要合理化布局,同时兼顾昆明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发展过程中不能轻浮,应注重保护城市环境及生态。
他表示:“动物园搬迁后,可以把圆通山辟为开放式公园。届时,景观绿地能够造福市民,也有利于保护圆通山的山体、植被。”
同样对《翠湖周边历史文化片区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表示支持的还有市政协委员陈光云。陈光云表示,翠湖周边有很多历史文化的印记,如西南联大旧址、卢汉公馆等,要打造文化名片,这些点都是必不可少的。
“昆明人对文化的追求从来没有懈怠过。”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昆明人,陈光云对翠湖片区的感情尤为深厚。在他看来,昆明的历史,特别是近代史上昆明的几次大事件,是绝对不能遗忘的。他建议,不仅要在翠湖片区恢复一部分原有的遗址,还应把纪念馆、博物馆作为整治提升中的串联符号。
年内启动部署翠湖片区整治提升 4月起清理翠湖公园内部摊位
针对代表、委员们提出的各项建议,昆港记者独家采访了市人大代表、五华区区长陈伟,结合五华区实际情况,对昆明如何建设历史文化名城,提出了相关建议。陈伟表示,翠湖是昆明重要的历史文化地标聚集区,今年,五华区将启动部署翠湖片区整治提升工作,重新实现翠湖片区的价值定位。
陈伟介绍,五华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辖区内的历史文物古迹占全市总数的30%,是昆明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区域。传统文化资源在当下如何合理利用?陈伟建议,前提是保护,但是也要注重合理开发利用。
结合五华实际,陈伟表示,昆明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应以保护为主、开发利用为辅;以公益性为主、商业性为辅;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利用,但不能过度利用。
同时,五华区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脉络为素材,既保证了老一代人对昆明城的“文化记忆”,又推进了年轻一代人对昆明老建筑、老昆明生活的“遐想”。因此,根据人民群众的需求,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开发利用,坚持以修缮为主,让广大市民置身于文化街区时,能唤起文化传承的记忆。
对于具体落实,陈伟介绍,五华区年内将着手开展翠湖公园内部整治工作,将于今年4月开始对翠湖公园内部摊位进行清理,缩减低端商业规模,并同步统筹研究实施商业业态提升。
相关精彩提案议案
申报翠湖为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
市政协文史委介绍,作为昆明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区域,翠湖历史文化片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和美丽的自然景观,汇集了国家、省、市、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0余处。
“翠湖片区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是昆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核心区。”因此,市政协文史委建议,应尽快将翠湖申报为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
同时,建议按照真实性原则、完整性原则、生活延续性原则、公众参与原则等保护原则实现翠湖历史文书片区完整的保护体系,丰富名城保护要素,彰显城市特色价值与格局,带动周边区域活力,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恢复重建小西门城楼
小西门城楼从明洪武十四年昆明建城迄今已长达600多年历史,是昆明城最具影响力的历史地标建筑之一,是昆明历史建筑中的瑰宝。
“文脉是经多年酝酿传承形成的。文脉是一座城市的根,也是一座城市的魂。”市政协委员马涛说,昆明的发展需要逐步的回复重建一些历史古迹和建筑,恢复昆明的文脉。
因此,结合当前正在实施的翠湖周边提升改造,马涛建议恢复重建小西门城楼,可把整个翠湖周边的朱德故居、云南陆军讲武堂、西南联大旧址、圆通寺等历史文化建筑环形连接。
给予非遗文化传承人更多的扶持
市人大代表黄薇认为,昆明一直以来是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城市,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发展民族民间文化对于昆明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深远的意义。而发展自己的民族民间文化关键在于保护和传承非遗传统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没了,技艺传承也就没了。”黄薇说,非遗文化大多以手工技艺见长,要得到可持续发展,首先就要找到传承人,然而最大的瓶颈是难找收弟子。
基于对传统文化保护的担忧,黄薇建议加大对非遗文化的扶持力度,给予非遗文化传承人更多的政策、资金支持,并培训和选拔一些年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让传统文化技艺更好的传承下去。
打造滇池文化基地 再现当年“云津夜市”
“滇池自诞生以来已有300万年的历史,其秀美的风景和怡人的气候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昆明人,是昆明市民心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民革昆明市委建议,应打造滇池历史文化和水运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并以此基地推进环滇池片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宣传保护与治理滇池的作用。
“基地可选址在海埂西码头,该处紧靠龙王庙、海埂公园和去西山的缆车起点,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摩学习,起到更大的宣传效果。” 民革昆明市委提出,可以利用废旧大型船舶,改造建设成滇池水运主题展览馆,以滇池历史文化和水运文化为文脉,打造集滇池历史展示、水运发展、治理科普于一体的教育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