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校长们抱怨招不到好教师。在我看来,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其一,招聘门槛过于关注学历、论文等条件,忽略了新教师的内在素质。有些地区开辟绿色通道,到各大院校抢先招聘。海选时首先看应聘者的学校及学历,导致门槛越来越高,有的甚至将学历从本科提高到博士。
其二,从师范生培养的角度来看,如今的师范院校,相比于“中师教育”,更为“精”,有其优势,也有其弊,即操作能力不强。用“能上讲台”来要求师范院校的新教师,也是难以招聘到好教师的原因。
因此,学校在招聘新教师时,要先了解各大院校的育人特点,避免因设置门槛的原因,而招不到合适的人选。尤其不要用眼前的客观条件,来评判教师未来的发展。
招聘教师的门槛并不是越高越好,学历高并不一定就优秀。有些教师起点高,却没有上进的念头,最终的成就还不如一般的教师。
教师招聘的门槛到底应该是什么?
首先,重能力轻起点。起点决定基础,但决定不了高度,最终教育教学突出的往往是有学习能力的教师。
出身名校的学生,他们比普通院校的学生有更高的视野,这有助于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有更多的创新。不过,也有许多名校生,面对学历比自己低的老教师,始终放不下身段学习,从而阻碍了他们的成长。
而相对低起点的新教师,没有出身优势,他们学习更加努力。好的学习能力让他们更快地从书籍、前辈等现有的资源中吸取经验,应用于自己的课堂,提升教学能力。当然,兼有好的学习习惯和起点的新教师为上佳之选。
其次,重态度轻成绩。有着优秀毕业生光环的毕业生,是各大优质学校争相拉拢的目标。在无法充分了解每一个应聘者的前提下,优秀毕业生往往是主要的参考标准。然而,好多优秀毕业生却出现水土不服,达不到其预期的水平,因为在新学校里,没有其专业、特长发展的空间,慢慢沦为平庸。
因此,与其费尽心思去争抢优秀毕业生,还不如根据学校的未来发展主动培养人才,根据需要设定各种要求,提高教师招聘的针对性。
总之,相关部门要调整教师招聘的高要求,重视对有潜质新教师的培养,才是工作的重点。(李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