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 正文
云南3人入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第二轮候选人名单
春城晚报    06-23 22:12:06

    近日,中国工程院公布2017年院士增选第二轮候选人名单,云南省药物研究所所长朱兆云、昆明理工大学校长彭金辉、由云南省地质调查局调到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的李文昌入围。

    中国工程院2017年院士增选第一轮评审会议于6月4日至10日召开,经过材料审阅、专业组评审、全学部评审和投票等程序,从533位有效候选人中产生了进入第二轮评审的候选人205位。晚报记者梳理名单后发现,云南有3人入围名单:云南白药集团研发总监、云南省药物研究所所长朱兆云,昆明理工大学校长、教授彭金辉,2016年度云南科学技术奖杰出贡献奖得主、由云南省地质调查局调入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的李文昌。

    相关链接

    3人主要成就

    朱兆云

    35年来始终坚守在民族药工程科技领域第一线,带领团队实施资源调研和新药创制系统工程,探索提炼出一条“资源调研”规范化研究"成果产业化并努力实现国际化”的民族药创新发展路径。

云南3人入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第二轮候选人名单

    带领团队对低纬高原地区25个少数民族传统用药经验进行调查抢救和发掘整理,准确鉴定各民族主要传统药物基原1040种;翻译民族语言文字药名5567个;系统整理附方5816首,注释确证附方中使用药物基原1679种。对低纬高原民族地区天然药物资源进行系统地调查研究,采集标本1万多种8万余份,拍摄原生态彩色照片近16万张;应用生物分类学方法准确鉴定出412科1720属4392种天然药物,发现新分布药用植物93种,新药用植物资源451种。

    开展彝族药新药创制研究,取得6个已实施的国家发明专利,发明创制5个彝族药国家新药(其中2个进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成功实现产业化,近五年累计直接销售收入6.37亿元,利税1.26亿元。

    作为第一完成人,朱兆云荣获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5年度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云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2011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14年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个人中医药学术发展特别贡献奖,201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中医药科技创新突出贡献奖,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全国劳动模范。

    彭金辉

    始终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紧紧围绕云南省重点产业——冶金,开展微波冶金基础理论、装备技术及工程应用研究,解决冶金领域一些关键技术难题,创新冶金技术,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云南3人入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第二轮候选人名单

    将电磁学、物理化学和反应工程学交叉融合,建立瞬态特性方程、升温速率新方程,揭示物料电磁特性随温度变化的演变规律;研发微波电磁特性高温测试系统,创建数据库,为国内外该领域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出版了《微波冶金》专著,主要成果被《nature CHINA》亮点述评,为ESI的Top1%高引用论文。

    带领团队发明多源大功率微波反应腔分布耦合技术,实现兆瓦级高功率和大型微波谐振腔集成;发明了扼流抑制和微波防泄漏技术,保障连续作业安全;发明了多参量自适应控制等技术,实现动态过程的可控和快速响应;发明适用于微波冶金的高温工业炉腔材料,透波、力学和热学性能好,易加工、价格低;攻克了微波冶金装备工程化面临的大型化、连续化、自动化和专用炉腔材料四大难题,实现成套装备自主创新。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78项,授权发明专利68件;发表SCI论文149篇,出版专著6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7项,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

    李文昌

    35年来一直致力于云南及 “三江”地质找矿和研究,面对 “三江”地质构造极为复杂、上世纪末找矿出现停滞徘徊的困难局面,带领团队开展了多轮科技攻关,创新地提出了“多岛弧盆成矿论”和“陆内构造转化成矿论”,揭示了“三江”地质演化与成矿的内在联系,研发了非线性矿产预测新方法及五套找矿集成技术,产学研结合开展系统勘查,发现评价了普朗等11个大中型铜矿及印支期格咱斑岩铜矿带,填补了全球印支期斑岩铜矿带空白;发现铜厂沟超大型钼矿及扬子西缘燕山期钼多金属矿带;直接指导将芦子园、核桃坪两个小矿勘查成为大型、超大型矿床等,多次获部省地质找矿先进个人、地质找矿重大成果奖。

云南3人入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第二轮候选人名单

    负责国家科技支撑、973课题、重大找矿工程10余项,其中,他提出并负责实施的“云南省三年找矿计划”,新增资源量潜在价值超过5万亿元。

    提交重要技术报告22份,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106篇(SCI、EI收录26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一)、二等奖1项(排名第二),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二等奖6项,国土资源部地质找矿(规划)成果一等奖4项。先后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13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批领军人才,云南省第一批领军人才,2014年获“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春城晚报 记者杨质高)

编辑:    责任编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