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信息港讯 评论员袁金桥 昆明的文庙下半年就要开放了,虽然具体建成什么样还不知道,但这确实是件值得庆贺的事情,希望他能成为昆明走向文明的再一个起点。
知道昆明有座文庙也是最近几年的事,进去过几次,可惜只有几处后期修的,原先的建筑都被小日本的飞机炸毁了,年代久一点的只剩灵星门,论规模没规模,更别谈完整的建筑群,不过有总比没有好,说明昆明人血液里还流淌着文明的基因。
新文庙那天能够建好还没公布,相信到时会有很多人去参观旅游。可文庙建起来后,新的问题也来了,很多人对他的的认识也只是限于他的历史演变,对于他的灵魂,到现在还没有见人去说。人是有血有肉的动物,同样,文庙也是有灵魂的文化符号,在有了建筑的同时,我们是不是应该也了解一下他的灵魂在哪里?
文庙,也称孔庙,或者夫子庙,所有人都知道,最开始这是用来祭祀孔子和学习儒家文化的场所,而昆明的文庙也几经兴废,几经易址,如今在人民中路还能看到的是清朝康熙年间修建的。从文庙的建设历史,我们也能发现一条不变的历史规律,时代盛则兴盛,时代衰落,他就衰落,貌似很柔弱,实则比任何事物都坚强。兴盛时他是教育场所,衰落时,他却告诉人们,野蛮可以暂时战胜文明,但战胜不了人性,胜不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你毁得了建筑,但你毁不了文明,更毁不了人们幸福生活的追求。如果人类哪一天对文明没有追求了,也就回到猴子阶段了。孟子说过:“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文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象征,他的整体设计、具体的建设要求,都遵循中庸之道。有的人一听到“中庸”这个词就觉得没长进,没个性,和稀泥,评价一个人或者作品都也喜欢说“太中庸”,且不知这种话恰恰是没文化的表现,不信你让他去读十遍《中庸》,看看他还敢不敢随便用这个词,恐怕他这辈子能做到中庸之道的一两点就很了不起了。具体的建筑地方不同会略有差异,比如建水孔庙的正门柱上有大象,喻义吉祥如意,因为全国只有云南有大象。昆明的除了大成殿的面积云南省最大外,其他有什么特点现在还不得而知。至于各个殿的名字来源、牌匾的内涵,讲的地方很多,全国都一样,这里就不啰嗦了。
对于具体的建筑,这里可以介绍两个地方。第一是龙抱柱,只要经过人民中路都可以看到,并且全国的孔庙都有,这种特色在其他老建筑上却看不到。为何会这样?其实只要想想,龙在古代只有皇帝才能用,在文庙上却出现,这是由他的地位决定的。在过去,他是国之重器。典型的曲阜孔庙大成殿是雍正特批按皇宫的标准建造的,也就是说,儒家学说不仅是官学,而且,孔子享受的待遇与帝王是一样的。第二个地方是碑林。如何看这些石碑,讲一个故事就容易理解了。我有一个浙江海宁的朋友,年轻时一心要做个成功的人,学了很多东西,做了很多事,以为只要有权力和财富就可以做到,可花费了很多血汗始终都没有达到愿望。有一次,他去曲阜孔庙参观,来到碑林时,看到那些碑都历代帝王立的,其中很多都不为人所知,如果不是因为碑上刻有他们的名字,早就被遗忘了。当时他就跪在孔子像前大哭一场,因为他明白了,过去都是瞎折腾,真正的成功不是来自于权力和掌握财富的多少,而是来自于内心,来自于思想。从此放下种种执念,一改过去的习气,心安了,踏实了,生活稳定了,事业也逐步好了起来。他说,如果从小就学习点圣贤思想,就可以少走很多弯路,成长的代价可以更少一些。
现在有些人说起昆明文庙,想到的都是好玩,娱乐,说科举制被废后他的教育功能就结束了。其实不然,他作为一种优秀文化的象征,只是换了一种形式在教育人而已。想想近代中国,恰恰是放弃儒家文化后才真正衰落的,中国人的文化教养,也是从没有敬畏之心开始坠落的。甲午战争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连精神上的自卑,做得连自己都看不起自己。想想曾经威震四海,远播八方的中华文明,难道是偶然出现的?所以,要做一个自信、自立、自强的中国人,重新审视并学习自己的文化是必不可少的,而文庙,就是他的最佳载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