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昆明市抗震救灾综合演练。记者杜文蕾摄
人民子弟兵抢险救灾冲在前。
为困难群众发放慰问金。
昆明市儿童福利院小朋友在上课。记者刘凯达摄
民政工作人员为新人颁发结婚证。记者赵伟摄
老年人在柏寿老年公寓安度晚年。
昆明信息港讯(昆明日报 记者李丹丹 通讯员马承斌)五年一个刻度,昆明民政事业蓬勃发展;五年一个跨越,民政人又将站上新的历史起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昆明民政砥砺奋进的五年,也是昆明民政事业发展史上惠民政策创制最有效、综合服务能力提升最快、转型发展力度最大、百姓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
五年来,全市民政部门围绕中心,创新突破,认真履职,加快民政“七大体系”“五化标准”和“三中心”建设,民政事业发展得到上级肯定和群众认可,先后荣获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先进单位”“地名公共服务示范市”“双拥模范城”,全省“社会救助工作先进集体”“老龄工作先进集体”“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创先争优先进党组织”等称号,多年均被省民政厅综合评估为优秀,连续五年被市委、市政府考核为一等奖。
五年来,全市民政系统肩扛民生大旗一路高歌猛进,不断出台改善民生的“实招”,帮群众解难题、为群众增福祉、让群众享公平。一项项民生新政、一份份百姓心中的获得感,一件件亲民爱民的暖心事,为五年来的民生答卷增添了新的厚度与温度,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中,迸发出昆明民政的温暖力量,谱写出民政事业高速发展的辉煌篇章。
暖心事1
社会保障兜底脱贫出实招
“两县两区”10.86万人纳入低保
为贫困家庭增添温暖,给大病家庭雪中送炭,让困难群众看到希望……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政部门牢牢把握“保基本、补短板、兜底线”的工作要求,在服务“保发展、保民生、保稳定”的中心工作中,有力地凸显了民政工作的作用。
五年来,社会救助政策得到有效落实,政策红利如同春风春雨一般温暖滋养着每一个贫困县、乡、村,每一个困难群众。当前,市委、市政府正举全市之力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围绕全市2018年全面脱贫目标,昆明市将“社会保障兜底脱贫一批”作为脱贫攻坚脱贫摘帽重要任务,加强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政策的衔接,逐年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和保障水平;同时,将因病、因残等特殊原因造成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扶贫行动计划无法脱贫的农村贫困人口,以及通过各类帮扶后仍不能脱贫的困难群众,通过社会救助制度进行兜底脱贫,确保困难群众在全面小康道路上不掉队。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农村低保10.28万户13.64万人。其中“两县两区”纳入农村低保8.01万户10.86万人,其中,禄劝县9312户1.79万人、寻甸县2.49万户3.05万人、倘甸两区2.59万户3.02万人、东川区2万户3万人,占全市农村低保保障人数的80%,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4.88万人,占全市农村低保总人数的34.3%。从今年1月1日起,昆明市再次提高城乡低保标准。禄劝、寻甸、东川、倘甸农村低保保障标准由每人每年3120元提高到3540元,目前,我市农村低保标准高于2016年扶贫标准2952元。今年1—8月底,共向“两县两区”投入各项社会救助资金4.5亿元,占全市总资金的63.2%,其中:农村低保资金占全市投入的80%以上,较好发挥了社会救助制度在扶贫开发攻坚中的兜底保障作用。同时,按照《昆明市健康扶贫攻坚工作方案》,取消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救助起付线,全额资助好建档立卡中的低保对象、城乡低保对象、城乡重度残疾人、城镇低收入家庭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及未成年人、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范围,对政策范围内报销达不到90%的,通过医疗救助和兜底资金进行保障,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看得起病、方便看病、看得好病,有效防止因病致病、因病返贫现象。
暖心事2
五年全市支出救助资金43.3亿元
312万人次城乡困难群众受益
疾病、车祸、变故,总有家庭因为种种原因陷入贫困,生活难以为继。昆明民政清晰地意识到,当前困难群众对民生改善的需要比过往任何时期都要显得迫切,必须通过强化民政的基本保障能力,加大公共资源供给力度,来优化民政保障体系的结构和功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昆明市加大投入,补齐短板, 织密“兜底保障网”,进一步完善城乡低保、特困供养、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四项制度”,建立了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有效保障和改善了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构筑起社会保障“最后一道防线”。来自市民政局的数据显示:五年来,全市共支出救助资金43.3亿元,救助困难群众312万人次;支出救助金4.9亿元,实施医疗救助168.47万人次,重特大疾病住院救助封顶线由5万元提高到10万元;支出救助金1.48亿元,实施临时救助26.57万人次。
作为一项托底线、救急难、保民生的基础性制度安排,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的衣食冷暖,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的实现。五年来,昆明市相继出台了《昆明市社会救助实施办法》《昆明市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基金管理办法》《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措施,建立了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发挥各项救助制度在救急难方面的整体合力,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均设立了社会救助“一门受理”窗口,建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打通社会救助的“最后一公里”,让党和政府关爱的阳光照亮每一个低保和特困人员心灵。截至今年9月,全市共有城乡低保16.23万户21.82万人(城市低保户6.11万户8.43万人,农村低保10.12万户13.39万人),城市低保标准每月560元和510元,农村每月320元和295元,特困人员供养对象8465户8675人(城市特困2806户2845人,农村特困5659户5830人),集中供养标准每月720元,分散供养标准每月600元,低保标准和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在全省名列首位。
干旱、洪涝、风雹、雪灾、低温冷冻等自然灾害,无情地考量着党委、政府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目前昆明市已初步形成以市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为中心,各县(市)区救灾物资储备库为补充,辐射全市的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应急救援辐射90%以上地区,确保灾民8小时内得到初步救助。五年来,全市投入资金8755万元,救助受灾群众41.67万人,灾民满意率达90%以上;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37个,发放应急小册子103万册、小应急包0.75万个,开展应急小演练 672次,设立应急避难场所401个,建设市级救灾物资储备库1个、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19个、乡镇救灾物资储备点37个。
贫困人员实现了应保尽保、困难群众遭遇大病时可以申请大病救助、突遭急难时有临时救助、物价上涨还有价格补贴……这些温暖的、亲切的、带来获得感的变化,是民生的改善、福祉的提升,是民政事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暖心事3
社会福利事业广覆盖
特殊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得保障
民心就是最大的政治。五年来,我市始终把发展社会福利事业作为民生所系、民心所向的暖心工程,加快构建社会福利体系,不断拓展社会福利覆盖面,受惠范围逐渐由孤寡老人、残疾人、孤儿、弃婴等特殊群体向全社会拓展,社会福利事业正在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迈进。
过去五年,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建设,保障范围由孤儿、感染艾滋病儿童,扩大到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逐年提高儿童福利保障水平,困境儿童保障实行城乡同标发放,机构供养儿童基本生活费月人均达1749元;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和艾滋病感染儿童基本生活费月人均达1049元,惠及全市1643名困境儿童。
一直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老年人福利,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五年来,全市高龄补贴平均标准年均提高15%以上,享受高龄补贴老人每年约14万人;此外,老年人免费乘坐市内交通工具、免费进公园等26项优待、优惠政策得到有效落实。
针对流浪乞讨人员,市民政局开展了“寒冬送温暖”“送流浪孩子回家”及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整治专项行动。五年来,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8.95万人次,长期流浪乞讨人员100%建立档案信息。
过去五年,是我市慈善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的五年,全市慈善政策法规不断完善、慈善组织逐年增加、慈善活动平台不断拓展,慈善事业的社会贡献力更加凸显。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来,全市共接受慈善捐赠1.74亿元,实施慈善救助1.45亿元,受惠人数84.05万余人,志愿者队伍遍布全市城乡,昆明市还荣登全国慈善城市百强榜,被评为“五星慈善城市”。
民心大于天,和谐在人间。如今,日趋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正以实际效果彰显“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核心理念。
暖心事4
优抚安置获点赞
昆明获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
风雨如磐,抹不去春城昆明的英雄本色;岁月如歌,唱不尽军民团结的鱼水深情。连续七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九次荣获云南省“双拥模范城”光荣称号的昆明,是一座洋溢着军民鱼水情似海的双拥之城。
在昆明这片红色土地上,让现役军人安心,让退役军人顺心,让军人家属舒心,让驻昆部队官兵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这是市委、市政府作出的庄严承诺。长期以来,昆明市始终把最可敬、最可爱的人挂在心上,为驻军官兵动真情、办实事。五年来,昆明市投入近10亿元,为驻昆部队建设营区进出口道路;召开军地联席会议80多次,解决部队实际困难近200件;利用春节等节日开展经常性走访慰问活动,向驻昆部队及军休等退役人员赠送现金及物资近1亿元;落实各项安置、优抚政策,确保安置率100%,发放优抚经费5.8亿元;协调257名随军、随调家属就业安置工作,办理1005名军人子女入学入托,解除了官兵的后顾之忧。
昆明人民把驻地官兵当亲人,在驻昆部队中也叫响了“视人民为父母,把驻地当故乡”的口号,主动服务地方建设,谱写了一曲曲亲民爱民的双拥新篇章。五年来,驻昆部队积极参与驻地抢险救灾,出动官兵20多万人次、车辆1.6万台次,扑灭各种森林火灾340起,开挖爱心水窖1500多个、铺设水管5000余米,支持驻地群众抗旱救灾;积极参加精准扶贫工作,建立扶贫和新农村建设挂钩点158个,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援建贫困地区小学14所,资助在校贫困学生2000余人,修缮民房218间,铺设水泥路面50余公里。
为切实保障优抚对象生活,民政优抚部门动真感情、下真功夫,着力帮助优抚对象解决生活、住房、医疗方面存在的困难,为优抚对象办实事、解难题。五年来,拨付抚恤补助资金10.88亿元,医疗补助资金7332万元,解困帮扶资金8881万元,节日慰问金3519万元,抚恤金标准年均增12%以上,切实保障了优抚对象的合法权益,解决优抚对象的生产生活困难。与此同时,通过综合运用现有政策,千方百计帮助参战退役下岗人员实现再就业,解决好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退役士兵安置政策得到有效落实,以退役士兵就业创业培训为抓手,积极开发安置岗位,鼓励退役士兵自主创业就业,完成了退役士兵的接收安置任务,五年共接收安置1.06万人,发放自谋职业一次性补助1.47亿元;完成了昆明市1978年以来退役士兵的相关数据采集工作;军休干部的“两个待遇”得到落实,军休干部对军休工作满意度达90.2%。
暖心事5
创新城乡基层社会治理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基层是民政工作的基石,是民政部门为社会、为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提供服务的重要阵地。
为畅通民意,昆明创新社区治理和服务,探索建立了“三社联动”机制,完成了“和谐社区”三年达标建设工程,城镇社区达标率达98.8%以上,农村社区达标率达97%;全市4个县区、6个街道、13个社区成功创建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成了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建立了村务监督工作机制,推进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化,健全了“四议两公开”等民主管理制度。
为加强城乡社区治理,昆明市以和谐社区建设为着力点和主抓手,以区级为主导、街道为主体、社区(村)为依托、居(村)民小组为支撑、楼栋(户长、居民代表)为基础,构建“区—街道—社区—居(村)民小组—楼栋”的“五级治理”工作模式,发挥社区居(村)委会自治功能,提高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下步工作中,将在全市推广100个“政府购买服务示范项目”,培育100个“市、县级优秀社会组织”,打造100个“党政群共商共建优秀社区(小区)”、100个“市、县级社区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示范站”、100个“社区健康服务暨养老服务(中心)站”、 100个“精品楼栋、楼院文化品牌”和100个“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小区)”,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创建100个城乡社区治理创新示范区,着力提升全市社区治理水平。
同时,为推进村(社区)“两房”达标建设,从2013年开始,昆明市投资3.5亿元,完成了城市社区“两房”达标;2016年,投资2.28亿元,完成了村级“两房”达标建设,并配建完善了党员活动室、为民服务站、室外文体广场等设施;2017年,投入资金2.5亿元,对未达标的1813个村民小组活动场所进行建设,为基层组织活动创造了条件。
社会组织是提供社会服务、参与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五年来,全市社会组织数量年均增10%以上,目前全市各类社会组织已达8693个,经评估,3A级以上的社会组织42个,社会组织逐渐成为社会建设的重要主体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婚姻登记服务水平不断提升,5年来,全市国内婚姻结婚登记约258808对,涉外婚姻登记约1080对。推进婚姻登记信息共享,完成1990年至今的历史婚姻数据补录工作。
暖心事6
实现老有所养
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截至2016年底,全市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有106万人,占户籍人口的18.9%,其中,空巢老年人24万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超过19万人。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家庭小型化引发的老年护理、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问题日益显现。面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变化,昆明市通过制定政策,整合资源,完善设施,着力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努力让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类养老机构120个,其中:农村敬老院48个、公办老年福利机构6个、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66个,已建成或正在建设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25个,全市共有养老床位3.29万张,每千名老年人养老床位达31张。
今年以来,以全国居家养老改革试点为契机,着力在五华、盘龙、官渡、西山、呈贡等12个县(市)区推进城乡社区居家养老中心建设,配套增加养老床位;同时,重点推进石林杏林大观园、晋宁滇池国际养生度假中心、盘龙区枫桥尚院、官渡区知青老年公寓等民办养老机构建设。
针对老年人的现实需求,昆明市全面启动“医养结合”工作,按照《昆明市医养结合工作试点实施方案》,确定了“三体一式一型”的“311”工作模式,即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共同体、协作体、联合体、嵌入式和候鸟式复合型工作模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重点发展医养结合的护理型养老机构,引导和支持民营医院、疗养院创办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目前,依托昆明市社会福利医院建设老年病专科医院,开展“医养结合”试点,探索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更好的服务。广福医院、大观医院、益康医院、亚东医院和夕阳红老年病医院等10多家民营医院正在改造创办成“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机构。同时,推动现有的养老机构与周边的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合作,积极构建以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市社会福利院、市第三人民医院为龙头,各级各类医养机构为主干,居家养老为基础的医养结合工作格局。
此外,昆明市依托现有资源和社会力量,推进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养老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开发虚拟养老产品,通过“互联网+养老”这一新兴业态,改变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努力构建“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暖心事7
民政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
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民政乃国政,一头连着国计,一头系着民生,是政府实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方面,在社会建设中发挥着骨干作用。十八大以来,全市民政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民政公共服务效能得到全面提高。
五年来,民政部门共争取中央、省级资金71.14亿元,完成福利彩票销售收入88.7亿元,先后建成了市精神病院新院、市儿童福利院福利中心、市救助管理站综合楼和市殡仪馆改扩建一期项目,正在建设市社会福利院养护楼项目。加快推进县区“三中心”建设,完成了宜良、寻甸、嵩明、富民等4个县级老年活动中心建设,启动了石林、东川老年活动中心项目的规划建设。
区划地名工作稳步推进,完成了昆明市政府驻地迁移和呈贡县、晋宁县撤县设区,有序推进嵩明、宜良、富民等县区的区划调整工作;完成了5个乡的撤乡设镇和17个镇的撤镇设街道办工作;在全国率先开展乡级界线联检工作;地名标准化力度加大,共命名、更名地名771个;在全国率先成立了昆明市区划地名信息中心,结合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开发地名公共服务产品,为老百姓提供地名服务。
殡葬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昆明市已连续第9年实现了群众祭扫活动安全、文明、有序的目标。目前,全市建成殡仪馆10个、农村公益性公墓192个、经营性公墓19个,16个县(市)区、开发(度假)园区实现了“三个100%”,火化率从2012年的90%提高到2016年的95%以上,殡葬改革工作处于全省领先、西部省区前列、全国中上水平。
五年是一个轮回,从开局到收官;五年是一个台阶,是终点更是起点。
五年躬身为民,五年收获满满。展望未来,全市民政事业发展的“十三五”蓝图提出了一系列振奋人心的暖心事清单:到2020年,医疗救助补助金达自付部分的70%以上,重特大疾病住院救助封顶线提高到10万元;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60%;应急救援辐射范围达90%以上地区;实现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数达到40张……
这一串串数字书写着温暖,一组组数据包含着深情。在数字的背后,连接的是千家万户的惠民实事,给予的是困难群众走出困境奔向新生活的希望。在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昆明民政正推动“十三五”民政“七大体系”“五化标准”和“三中心”稳步前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再铸昆明民政事业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