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信息港讯(都市时报 评论员陈唯一)最近两天,昆明、大理两地陆续以人大专题询问会、情况通报会的形式,公布了前三季度对滇池、洱海两座高原湖泊的治理情况。数据显示,今年来,滇池水质情况有所好转,污水处理设施修建、入滇河道保护治理等工作成绩不错;而洱海保护治理的“七大行动”动作颇大,效果也很明显——洱海水体的透明度升高到1.9米,为2000年以来同期最好水平。
虽然数据显示治理成绩不俗,但在昨天进行的市人大滇池环境整治专题询问会上,代表们也指出了一系列问题,包括污水处理厂统筹调度不够,部分人偷钓、偷排的情况还在发生,周边村镇污水处理设施运转不正常等。排水公司和滇管、城管、水务等部门也回应了人大代表的疑问,公布了整改措施。
地处云南最大城市的旁边,滇池的自然环境和管理状况受频繁的人类活动影响,比洱海复杂了许多,治理的难度也增加了许多。另一方面,滇池的水质、自然环境和治理情况影响的人也更多,因此社会对滇池总是保有持续的高关注度。而且,因为同为高原湖泊,滇池经常被拿来与洱海作比较,两座湖泊的状况、管理与整治,也是这种比较的内容。相较而言,治理、管理滇池的工作者们,要承受更大的压力。这份压力来自于人们对美丽滇池的向往,对美好昆明的渴望。
滇池管理和治理工作是在持续不断进行着的,对于没有身处治理工作一线的众多普通市民来说,这不是一个能被快速理解的事情。对滇池的印象往往来自人们即时观察的片段,这种片段中,治理的成效不会立竿见影;只有放在以年为单位的尺度中看,成效才会显现。这意味着,需要使用更有技巧的传播方式和更丰富的活动形式,让普通市民知晓和理解历年来滇池治理的成就,以及滇池干净清澈的意义所在。
“说”是一个不可放松的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其中的“信息强制性披露”,就是要让公众对环境问题的知情权得到保证,以形成关注环境的社会舆论,让破坏环境者和监管不力者感受到压力,付出代价。这也对涉及环保的众多相关部门提出了要求:光做不行,还必须得“说”,对人大代表说,对媒体说,利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平台对社会公众说。
在“说”这个方面,其实空间很大,“说”的方式也有很多。昨天传来消息:昆明高原环滇池自行车邀请赛将于11月12日开赛,来自全国的顶级自行车选手将在滇池之畔进行激烈较量。正如主办方所说,这项赛事是宣传展示滇池治理成果的一个窗口——体育赛事本身就有很高的关注度,在滇池之畔进行自行车比赛,一来体现了昆明人对目前滇池周边环境的自信心,二来也是借此呼吁人们关注滇池的治理和保护。作为一个开放的国际城市,滇池不仅属于昆明,更属于中国和世界。通过类似活动在滇池周边的不断开展,相信爱护、保护滇池的理念终将得到更多人的认同与践行。
海鸥已经飞临昆明,滇池又将迎来鸟儿与游人和谐相处的美丽季节。一个没有滇池的昆明是不可想象的,无论对于造访的来客,还是长住的居民,一个干净清澈、绿水青山的滇池,是所有人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