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信息港讯 记者黄頔 11月10日,“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主题采访的采访组来到一片热闹繁忙景象的斗南花卉市场,实地了解昆明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同时听取市农业局介绍近年来昆明农业发展取得的成绩。
打造农业产业六大中心 发展九个特色优势产业
市农业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刘建斌介绍,昆明农业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昆明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大力发展粮食、花卉、蔬菜、山地牧业、烤烟、林果、淡水渔业、生物资源 、农产品加工等九个特色优势产业。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到 2020年初步打造成带动全省、辐射西南、沟通全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化农业博览会展中心、农产品信息及电子商务中心、高原特色优质农产品重要集散中心、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心、农业技术研发中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中心等六大中心。“优质的特色农业生产条件是昆明农业发展的主要优势,昆明也一直在强化这一优势”刘建斌说。
“三品一标”优质产品 287个 “昆花”、“昆菜”畅销国内外
昆明是世界园艺界公认最适合花卉生长的区域之一,花卉园艺一枝独秀。据了解,2017年(前三季度)播种面积 31.8万亩,鲜切花(含切枝、切叶)产量 54.7亿枝,外销量(出昆)50.8亿枝,占总产量 92.8%,花卉园艺总产值 122.5亿元,鲜切花产值 60亿元,花卉园艺出口额达 1895万美元。昆明已成为全国最大、最具影响力的鲜切花产销中心、价格指导中心和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中心。斗南花卉市场现已发展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鲜切花交易市场”,被誉为全国花卉市场的“风向标”和“晴雨表”。以昆明为主的云南鲜切花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 70%。
斗南花卉市场建设规划模型
果蔬方面,昆明蔬菜产业四季栽培、周年上市,常年种植 7大类 100余个蔬菜品种,品种丰富,位居前列,是全国菜篮子工程“南菜北运”的生产基地。2017年播种面积 135万亩,产量 279.6万吨,外销量 231.8万吨,占总产量的 82.9%;产值 50.9亿元。全市优质水果面积 47.4万亩,产量 21万吨,主要以梨、桃、苹果、葡萄、大树杨梅、柿子等为主栽品种,形成了以呈贡宝珠梨、安宁红梨、石林甜柿、富民杨梅为主的优质果品生产基地;以东川、寻甸、嵩明、禄劝、晋宁、宜良为主的“名、特、优、稀”小果种生产基地的优质果品产业布局。
交易繁忙的斗南花卉市场交易中心
农产品品牌化是昆明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提升农业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截止目前,全市“三品一标”产品 287个,同比增长 30%,居全省第一。农产品地理标志有 8家单位,9个产品。
农业扶贫多管齐下 向三县区投入资金 4.7亿
据介绍,一方面,昆明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有进步,2017年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 17个(达到 84个),全市新建都市农庄 8个,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 22个、规范社27个、示范社 15个,建设农村综合服务社50个。新型职业农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帮助贫困地区切实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
另一方面,科技帮扶和政策扶持两手抓。昆明组织了“百名农业科技人员扶贫服务队”、“智力扶贫月”活动,农技人员下沉一线对 26个贫困村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培训 610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200人,提高产业扶贫水平。2017年推进寻甸县、禄劝县 354个村委会“五有”村兽医室建设工作,实现全覆盖;政策扶持同时取得突破,截至目前,共向三县区(含倘甸)投入中央、省、市资金 4.7亿元。紧密结合精准扶贫的需要,以“高保、低费、有特色”为突破口,提出了马铃薯、能繁母羊保险试点。
新时代新气象有新作为,昆明加快培育农业新主体、新业态、新动能,主动适应新常态,坚持新发展理念,抓住“产业兴旺”这个重点,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具有昆明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围绕促进产业发展,引导和推动更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旺盛活力;加大农村资源环境保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断推进昆明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