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信息港讯 新时代就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一系列新目标新要求,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那么,该如何把十九大精神落到实处,产生实效呢?11月21日晚,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推出系列节目《新时代 怎么干》,聚焦各地一些好的经验和新的做法。首期节目就关注了扶贫,并以咱们东川区李子沟村为例,讲述当地立足本地优势种植洋芋精准脱贫的做法,并称这体现了十九大报告中对脱贫攻坚的具体部署。
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的李子沟村风景秀丽,但是山高路远,自然条件恶劣,所以到现在,全村223户中还有168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人口占了七成多。
从2015年起,东川区政府派出扶贫工作队到李子沟村,任务就是要让村里168家贫困户尽快脱贫。工作队尝试了很多方法,可都不成功,摸索了一段时间后,工作队发现其实村民们种的洋芋口感很好,很糯,本身就很有亮点。
李子沟村的洋芋味道比别处好,这在当地一直广为人知,只是这个优势被忽视了。于是工作队就想打造一个特色洋芋品牌。为了让宣传更有说服力,得先搞清楚这里的洋芋为什么好吃,于是工作队邀请了云南省农科院的专家对李子沟村的洋芋进行分析。
云南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杨琼芬说:“这个地方海拔是2600,特别是淀粉含量比低海拔地区出来的马铃薯淀粉含量要高一些;第二个因素,有一些特殊的基因在调控着,这个品种本身具有风味比较好的特性。”
工作队还发现这里的洋芋有个特别之处,就是蒸熟后会均匀裂开,像开花一样,于是就起了个名字叫“开花洋芋”,还到工商部门注册了品牌。
“我们积极联系省市区各级媒体,大力宣传‘开花洋芋’,同时举办了两届‘开花洋芋’节,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李子沟开花洋芋的知名度有了很大的提升。”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铜都街道李子沟村扶贫工作队队员张顺跃说。
因为品牌效应,这里的洋芋从几年前的几毛钱一斤,涨到现在七八元一斤,单价翻了好几番。可尽管如此,到现在还是有很多村民脱不了贫,为什么呢?一个重要原因是这里的洋芋产量太低。其实几年来,产量低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当地的扶贫干部。党的十九大吹响了全国脱贫攻坚战的号角,李子沟村的干部群众也深受鼓舞,想要脱贫致富的愿望更加迫切了。于是扶贫工作队决定再去找专家想办法,在提高产量上做文章。
杨琼芬说:“我们就把这个品种带到实验室里面,经过实验室里面生物技术手段,再生产出优质的种薯返回到生产上来,产量应该是能到(每亩)1吨以上。”
品种改良后,农户的收入会再翻一番,脱贫不成问题。李子沟村这种立足于本地优势、精准脱贫的做法,正体现了十九大报告中对脱贫攻坚的具体部署。
东川区铜都街道李子沟村精准扶贫工作队队长何玉奎说:“十九大报告里面提出,我们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我作为一名一线的扶贫队员,觉得习总书记说的真的太好了,我们把这个洋芋推向市场,作为一个精准的切入点,通过这两年的努力,老百姓已经得到了好处, 这个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我们工作的一盏明灯,我们将来要照这个走下去,少走弯路,争取在2018年让本地的老百姓全部脱贫。”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