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时评 正文
“放鱼滇池”放飞生态城市的梦想
春城晚报    12-18 09:03:22

    2017年第八届“放鱼滇池生态保护行动”昨日上午在海埂公园举行。9点多,就已经有市民赶到海埂公园来等待放鱼活动的开始。在志愿者和市民的共同参与下,只用了不到3个小时,又有10万尾鲢、鳙鱼鱼苗放入滇池,与蓝藻“作战”。据统计,“放鱼滇池生态保护行动”从2010年举办至今,已经累计投放鱼苗超过140万尾,参与市民超过了5万人。

    “放鱼滇池”有多重利好!

    譬如,有助于人们养成科学规范的放生习惯。伴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放生也开始成为人们的一种休闲方式。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放生,既表达对动物的热爱,也是为了多行善事、积累功德。但与此同时,由于放生之前缺乏缜密的考虑,放生成“害生”甚至“杀生”的事情也不少。福寿螺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外来鲤鱼“入侵”星云湖导致“纯种大头鲤”灭绝、元阳梯田被小龙虾破坏,诸如此类,皆是因为无序放生发生在云南的各种真实悲剧。

    而在“放鱼滇池生态保护行动”的过程中,人们不只是领到鱼然后放进滇池那么简单,人们会逐渐形成似乎只有鲢、鳙鱼才能放生的初步印象,并且明白不能随便地放生,放生之前必须考虑放生物种与放生地点的生态环境是否吻合,以免好心办坏事,破坏生态系统平衡;还必须向有关部门报备,经由法律法规的允许,不然就是违法犯罪。

    更主要的是,通过组织这样的放生活动,吸引诸多市民参与进来,不但能够唤醒人们的公益之心,而且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力量来保护滇池。不难发现,活动现场既有耄耋之年的老人,也有蹒跚学步的孩童,还有诸多大学生,这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堂生动的生态课:“保护动物,热爱大自然”不只是说说而已,每个人都应该在生活中践行。

    一个事实显而易见,滇池,作为昆明的母亲湖,养育了一代代昆明人,也是昆明这座城市生存乃至发展的根本所在。从某种程度上说,滇池怎么样,昆明便怎么样。举例来说,就像昆明正在为创文而努力,如果一座城市的母亲湖,水质发黑、发臭,水系被严重破坏,生态功能丧失,还能称其为文明吗?显然不能。所以,保护滇池的生态环境,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大格局,值得我们为之做出更多的努力。

    “放鱼滇池”,放飞生态城市的梦想。第八届“放鱼滇池生态保护行动”虽然已经过去,但生态保护却可以行动在每一天,也希望“放鱼滇池”的活动能够一直举办下去,成为一种年度性仪式,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滇池的治理与保护当中。

编辑:    责任编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