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望子成龙的想望还是源自中产的焦躁,既然教育成了孩子力争上游的主要通道,那就得把握住里面隐藏的无限可能,哪怕头破血流也不甘于人后。
记者在北京、上海、西安等地采访了解到,近年来针对中小学生的各类校外培训班市场火爆,培训机构蓬勃发展,大有喧宾夺主取代公办学校之势。中国教育学会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中小学课外辅导行业市场规模超过8000亿元,参加学生规模超过1.37亿人次。(1月3日《半月谈网》)
令人咋舌的数据,仅能折射出课外辅导班野蛮生长的冰山一角,它无法概括孩子们在书山题海中奋笔疾书的疲惫与无奈,也无法消解家长们与日俱增的教育焦虑和身份焦虑。一直以来,教育都被誉为是社会阶层流动最靠谱也最公平的通道,但由此引发的功利主义,却也使之渐渐失去本真。
不难发现,五花八门的课外培训里,满满都是钞票的味道。大家一边假装在优雅地生活,一边却又在孩子教育投入的比拼中渐渐力不从心。去年,一篇“月薪三万,还撑不起孩子的暑假”的文章刷爆朋友圈,一位母亲抱怨,暑假期间,去掉给孩子去美国游学的费用、请保姆的费用、孩子钢琴考级的费用、游泳班的费用等,3万的月薪所剩无几,引发很多家庭共鸣。这折射出尴尬的现实,中小学课外辅导行业8000亿元的市场规模背后,是无数家长真金白银的投入,甚至教育支出已经成为很多家庭的主要支出。
密密麻麻的培训班,望而生畏的课业负担,渐渐变成了孩子身上重重的壳,让稚嫩的他们,每一步都走得气喘吁吁。但孩子累,家长又何尝不累,每一次辅导培训加码,都是“大出血”,孩子们承载着长辈的梦想负重前行,家长们也在为托举孩子的未来而身心俱疲。不管是望子成龙的想望还是源自中产的焦躁,既然教育成了孩子力争上游的主要通道,那就得把握住里面隐藏的无限可能,哪怕头破血流也不甘于人后。于是,既然在校园课堂无法获得优势,就只能寄希望于课外辅导班,以此来填充心间匮乏的教育安全感。最后,教育演变成一场荒唐的砸钞票大战,孩子的成长空间不断被压榨挤占,分数变成唯一衡量标准,全面育人的初心反倒无人问津了。
教育功利的链条下,除了家长和孩子的苟且,还有对社会公平的透支。解决这一道复杂的题,需要更有安全感的教育来兜底,让素质教育遍地开花,但实现这个宏大的命题需要时间。对于家长而言,尊重万物生长的节律,多给孩子一些成长空间,并不是那么难。复杂的社会里,孩子的成长之路要走得从容,不止要有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有对自我的正确认知和对生活的正确理解,拔苗助长得不偿失的道理,家长要懂,更要落实到行动中。(评论员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