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时光,家长和孩子都非常投入。
逐一点评。本组图片记者李海曦/摄
昆明信息港讯(昆明日报 记者廖晶蓉)“似蒜比蒜大,像葱不是葱,原来水仙花球长这样。”“水仙花经过雕刻,竟能呈现出这么多造型。”近日,昆明市中小学生职业体验特别活动“水仙花雕刻亲子赛”走进西华公园,16组家庭挽起袖子拼创意、比手艺,当起“凌波仙子”造型师,让一个个原生态的水仙花种球绽放出新的生命。
好奇:萌娃首次接触水仙花雕刻
圣洁优雅、亭亭玉立的水仙花,素有“凌波仙子”雅号,家中清水静养一盆水仙花,待到春节盛放贺新年,一直都是昆明市民的习惯。但多数市民会将买来的水仙花球直接放到水里栽培,对于怎么雕刻水仙花,使之呈现不同的风姿却知之甚少。
对此,昆明市西华公园发挥科普教育基地和红领巾基地的作用,携手本报首次向市民发出“水仙花雕刻亲子赛”的邀请。区别于以往的职业体验活动只是孩子参与,“水仙花雕刻亲子赛”号召全家齐动手。招募信息一经发布便吸引了市民踊跃报名,共有16组家庭来到西华公园,成为“凌波仙子”造型师。
“第一次接触水仙花雕刻,具体怎么雕呢?”带着一连串的好奇和疑问,活动当日,萌娃和家长走进西华公园活动场地,看到了该公园职工们提前雕好的水仙花作品:“孔雀”水仙花造型高昂着“颈部”,延展着翠绿“尾巴”;“螃蟹”水仙瞪着大眼睛,栩栩如生地张着爪子,还有茶壶、花篮等造型,水仙花经过雕刻、修叶之后,展现出的千姿万态让孩子们啧啧称奇。
“水仙花雕刻,就是用水仙来造型,是水仙观赏的一种园林技艺。通过雕刻,可以破坏水仙花细胞组织的发展,改变原有粗放的生长状态,以此培养出花姿飘逸、姿态优美的水仙花艺术品。”活动现场,西华公园管理处主任杜志娟深入浅出地向参与的家庭讲解水仙花雕刻的基本方法。她表示,一盆成型的雕刻水仙,通过刀刻手段,使水仙的叶、花矮化,并弯曲、定向、定型。
实战:全家动手开展刀尖上的舞蹈
伴随着老师的讲解,每个家庭也摩拳擦掌期待一展身手。考虑安全性和趣味性,公园除了为每个家庭准备水仙花种球、花盆,还提供了用勺子打磨制作的特殊刻刀。
“这个灰乎乎像洋葱样的小家伙,就是水仙花?”孩子们刚拿到水仙花,便开始左右打量。在老师的指导下,像剥洋葱一样,把表面的泥土和干皮一层层地拨开,直到露出洁白的水仙花球体。
“拿到一棵水仙花球之后,要先确定正面,一般叶子往哪边生长,就是可供雕刻的正面,背面则完好保留……”杜志娟一边讲解,一边演示。只见她一手拿刀,一手握住种球,娴熟地把花球外皮一层一层剥开,直到露出了黄绿色的嫩芽才停下。“刀光剑影”的示范让孩子们看得目不转睛:“原来不起眼的灰球球要蜕变成美丽的‘花仙子’,雕刻很重要啊。”
参赛小选手王悦茗在认真听讲后,开始尝试用刀一层一层仔细地剥着水仙花。很快,花球两边两个小花苞都露出了绿色的嫩芽。但中间部分因为太厚了,始终没有露出“庐山真面目”。“我得更加小心了,握着刀子的手都有点颤抖,害怕一不小心割坏了嫩芽。”
除了讲究雕刻的技艺和刀法,各个家庭还琢磨着,各自的花球适合做什么造型。叶昊宸凝视着种球,突然灵机一动;“我要做个小蝴蝶。”
评奖:巧手雕琢让花球变了模样
从最开始的不敢下刀,再到逐步在“刀尖上舞蹈”,每个家庭都认真完成着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雕刻作品。而在家庭成员中,很多由巧手的爸爸承担了雕刻主力,萌娃和妈妈则负责“打下手”。
经过近一个半小时的创作时间,之前灰乎乎的花球,在亲子家庭的巧手雕琢下已经变了模样,露出鲜黄色的嫩芽,其中一些螃蟹、茶壶等已经雏形初具。3位园艺专家从雕刻的刀法、剥皮的程度和有无伤到花芽等多个方面进行点评,在16个作品中评出了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
来自师专附小月牙塘校区四年级一班的娄思源家庭,凭借出色的刀工,干净的剥离了种球,但又很好地保护了花芽,获得了比赛的一等奖。“对下一步造型我希望能做一个螃蟹。”娄思源说,自己平时在学校就很喜欢手工,家里父母也经常和她一起做手工,通过此次活动,也了解到园艺工作的辛苦和不易。
杜志娟表示,此次参赛的很多家庭都是第一次接触水仙花雕刻,但雕刻的完成度都很高。园艺专家提醒,雕刻只是其中重要一环,下一步,水仙花要在水中浸泡1天左右,然后把刀口分泌的黏液冲掉,再摆放上盆。裸露在水面外的球茎,可以用卫生纸覆盖,促进水分吸收。在叶片长出后还需要将进一步绑扎造型。“这样,春节前后,孩子们雕刻的水仙花才能开得‘满室生春’”。
眼下,距离春节还有一段时间,感兴趣的市民不妨也雕上一株水仙花,为家中增添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