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不应仅限于背诵和考试,它更需要被主动接纳,将其审美价值和普世价值熔铸进文化人格中铿锵前行。
为什么要多读古诗文?有个段子是这么说的——当看到夕阳余晖下水鸟飞掠水面时,你脱口而出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傻愣愣地高喊:“天呐,这鸟真好看!”这段子之所以火爆,是因为其精准地捕捉到了很多人的“尬点”:浩如烟海的经典古诗文,你脑海中还剩多少存货?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高中语文教材已经迈开了大步。昨日上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有关情况。其中语文新课标明确规定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1/2。同时,还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专题,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数量从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
古诗文作为传统文化中最具象化的符号,在教材中增加篇目,无疑是冬日里的一抹暖阳,为其传承与弘扬提供了更丰腴的土壤。将经典古诗文编进教材,通过诵读与赏析在学生心间埋下一粒种子,遇到春风化雨便能生根发芽,成为融进血脉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
但需要正视的是,仅仅依托教材的推广,古诗文很容易变成一场记忆力和应试的狂欢。学生时代诵读古诗文的朗朗书声,终归会离开考试分数的滋养与激励,当不用在卷面上作答古诗文内容,不用再理会考试大纲时,它们还能在你的脑海里盘旋多久?更何况,灿若星海的古诗文,又怎能都搭上教材的快车?假如无法找到更多打开方式,唤醒人们心间的诗意,不仅珍贵的文化会被湮没在时光洪流中,民众得不到文化滋润的心田,也会渐渐干涸。
瞬息万变的社会,古诗文可供挖掘的价值不会变,但开启宝库的钥匙却时时在变换。譬如,去年火爆的真人秀综艺《中国诗词大会》,唤醒了万千观众依然丰盈的诗心,点燃了一众放下书本久矣的老中青诗词爱好者重拾经典的激情,抹拭尘埃后,古诗词再次绽放在这个诗的国度。随后的《朗读者》,召唤出了人们心底潜藏的读书热情,让诗词歌赋重新变成了动听的声音。
再如,被90后艺术生改编成流行歌曲而走红的《琵琶行》,经典老歌《人约黄昏后》《明月几时有》《满江红》以及很多中国风歌曲,将古诗文中吹梅笛怨的离愁别绪、金戈铁马的壮怀激烈等唱了出来,在丰富自身音乐内涵和文化底蕴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生活遍地都是诗意,只是我们经常失忆。古诗词不应仅限于背诵和考试,它更需要被主动接纳,将其审美价值和普世价值熔铸进文化人格中铿锵前行。换句话说,编进教材为古诗文的传承埋下了种子,但我们需要更多的“诗词大会”“朗读者”“中国风”来为其成长提供养分。唯有不断探寻新的打开方式,合抱之木方能生于毫末,那些失落的文化基因方能被寻回,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也才能被重塑。(评论员明军)